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出自于,《論語·雍也6.29》)
“中庸”,作為儒家拥趸‘修養’层面的:最顶尖儿,重在一個:‘中’字。
道理是這樣的。“中庸”,之所以称為:“‘中’庸”,而非“左”庸、或者“右”庸......(“左”(庸)、“右”(庸),皆所谓的......)是因為:‘中’字,是重要的。
儒家講:中道。佛家,其實亦然(既:佛家,也講:“中道”)。
道理是這樣的。‘庸’,没什麼可談的。就是:平常。
平常,有甚麼可説的呢?平常就是:無話可説。
道理是一樣的。你就:感受,嘛。打字的聲音,电脑主机箱“嗡嗡”作响聲......你的呼吸(聲)、甚至你的脉動......這一切,统称:叫‘庸’。
這一切(既:包括,且不局限于,上述所言一切......)......都是再‘平常’不過了。所以,我們就叫它為:‘庸’。就是對于,人类這種: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相對“发达”的生物來説,似乎都“微不足道”的一切了。
我們之所以覺‘庸’、与‘平常’是‘微不足道’(所谓“微不足道”),是因為,我們太依赖我們这副身体的‘感官功能’了。
所以我們‘忽視’了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一切......那就是:‘常’。
我們依赖身体的‘感官功能’,而想要追求各式各樣地“非常”,于是在這個過程中......‘意’(既:思想、意念、意識......等)逐渐‘偏离’了:‘庸’、和‘常’(‘庸’、与‘常’,二者我認為,為同義)。开始想入非非,开始幻想......
這(既:思想、意,偏离了‘庸’、和‘常’,开始想入非非,‘思出其位’......等)是一切痛苦的开始(详見《中庸大意》《中庸大意》)......
道理是這樣的。思想一旦偏离了‘常’、与‘庸’,而不能‘身心合一’的:活在當下。那様地話,就不是:“中庸”了。“左庸”(所谓地,“左”庸),“右庸”(所谓地,“右”庸),“前庸”(所谓地,“前”庸),“後庸”(所谓地,“後”庸)......
但就不“中庸”。這就没达到(既:上述所言、所谓“左庸”、“右庸”、“前庸”、“後庸”......等)儒家‘修養’的:最顶尖儿。
是:“有漏”的。道理是這樣的。“左庸”,“右”就為:漏。
“右庸”(既:所谓的“左”、“右”庸。),“左”就為:漏。“前庸”(所谓的,“前”庸)“後”為:漏。“後庸”(所谓的,“後”庸)“前”為:漏。
总之,人一天不能‘不偏不倚’的:活在當下,人,就要受:有‘漏’的苦。
道理是這樣的。所以归根究底,一切痛、与苦,都是自己不能保持‘中庸’,所造成,与导致的。
道理是這樣的。庸就是:庸;就是:平常。水流聲,积雪落地之聲,呼吸聲,以及心跳加速的聲音......等等,等等。這些,怎麼就“不是”乐趣了呢?
非得“想入非非”、“浮想联翩”才叫:“乐趣”嗎?活在當下,怎麼就“不是”一種乐趣呢。道理是這樣的。‘庸’,一直都在......
关键在于:(怎麼、以及説:如何做到)‘中’。
很簡單。不思考,不下定義,而:衹感受。這就叫:‘中’,了。
“中”庸,而非:“左”庸、非“右”庸。非“前”庸,非“後”庸。
非“上”庸,非“下”庸(以上,既:“左”、“右”、“前”、“後”、以及“上”、“下”庸,皆為:所谓的......)。道理是這樣的。
1.
以‘中’的姿态,和逻辑‘生活’、存在,這既是:“中庸”,的全部内容了。
道理是這樣的。“中”,既是:“衹感受,但不思考,以及不去下定義。”----李宗奇
2.
以“中”的逻辑(既:上述所言“衹感受,但不思考,以及不去下定義。”出自:李宗奇)“活”(所谓的:“活”)在‘庸’、‘常’的當下,就是“中”庸,的‘真義’了。道理是這樣的。
3.
這樣,儒家的理論思想,理論(研究)、修養就:到头了。
就像《論語》所記:“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出自于《論語·雍也6.29》)一樣。用“中”庸(而非“左”、“右”庸,所谓“左”、“右”庸......)的姿态,和逻辑去生活......這同時也是孔子指出的:修養人、修炼的人......攫取‘能量’(既:所谓“福德”)地“最好方法”之一。
道理是這樣的。----作者:李宗奇 辛丑年 二月初二 于自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