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我们(二)

                      黄立群

      六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给我们讲了两个故事,都跟牛相关。一个是说我叔叔以前放牛时屁股的口袋里经常带了一本书,二是说以前有个老师布置了一个老掉牙的作文题目——《周末的一天》,有一个同学上交的作文就写“早上起床后去放牛,放牛,放着放着,太阳下山我们就回家了。”故事应该都不是空穴来风,听听也是挺好的。

      说到牛,因为农耕的需要,几乎每家每户都是必备的牲畜,再说,牛除了出劳力之外,也能繁衍后代,而这小牛犊长大了也能卖钱,是看得见的收入,退一万步说,牛只吃草不吃粮食,所以只要出点放牛的工,就能养好牛。既然要有看得见的收入,那就只能养母牛,至于对面那个村有个专门养公牛作为交配工具的就另外说了。

      我们家也养了一头母黄牛,一条要一千多块钱呢,现在不止了,听说翻了近十倍。买后出生几个月后的小牛犊,自己慢慢放,要有个茅草房给它睡,完全的标准独立单间。其实养牲畜跟现在那些养宠物的差不了多少,只不过是简单粗放型,一般要打理的才会做到。虽然牛值钱,但比较少听说村里谁家的牛被偷了的,我想一是牛走路比较慢,二是目标太大。记忆中的一次,是村边的一个草垛间着火了,一时间全村的人都出来了,场面也有点混乱。火势很大,隔壁的牛也不知所踪,所以初步怀疑是偷牛贼偷牛的时候扔的烟头起的火,可是牛是往哪个方向走的就不清楚了,如果盲目的找又怕不一会他们就逃出村界不见了。不过,那晚那头牛自己及时地跑回来了,看来是那场火没有白烧,也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了。

      都说农村的孩子早当家,早早就要给家里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像放牛,只要有大人肯给你跟着,反正牛是群居集体吃草的,七八岁的小孩也就可以在山里放牛了。牛吃它的草,你忙你的,一般的人都会一边放牛一边捡柴砍柴,所以在傍晚五点过后,担着柴赶着牛回家了,小孩子呢也会拖着拉点小的,真的是顺风车。

      家里的黄牛一直都是爷爷在放的,爷爷把它看得很重,真的是“希望工程”。我十岁之前就没有放过牛,还被同班的几个女同学取了一个“大少爷”的称呼,可能一是衣服干干净净,二是整天无所事事吧。其实大多数时候我是羡慕周末就可以成群结队为了同一个目的一起玩的。记得有那么连续两年,小牛犊误吃了打了农药的草死了,爷爷很是伤心,特别是第二次的时候,他很动情的蹲在那里嚎哭起来,我们一帮人看热闹在那里笑,劝他“牛死不能复生”“节哀顺变吧”。当时不觉得有什么,现在想想,连续两头看得见的钱突然就没了,直接变成橄榄树的肥料,那可是多少餐的瘦肉粥啊!从此爷爷对牛的热情稍微少了,那时我也长大了一点,奶奶觉得我周末不上课可以放牛了,才有了那两年的放牛生涯。

      放牛,最好玩之处,是大家都带锅上山不用回家吃午饭,我一般都带爷爷那个专用锅。带的东西一般是米、泡面、鸡蛋、番薯、糖、盐之类的,就可以煮上一整天,吃后煮,煮后吃。这些东西,有一样是一般时候吃不起的,那就是泡面。泡面,在这些食品里面算是高档食品,即使是一箱20包七块钱“华丰牌”,一般人都很难连续吃得起。所以当家里偶尔出现桶装的公仔面的时候,那觉得好日子来临了。公仔面啊,不一般,吃的时候还会想着,要是这桶面换成半箱“华丰”该多好,或者想着一桶面就相当于我藏在枕头草席下面三十几张一毛一毛的人民币,顿时觉得腐败了。

      小时候除了对泡面艳羡之外,还会异想天开的想有一个装满各种饮料的冰箱,就是过年才喝得到的那些。每次一回到家打开冰箱门拿出一罐饮料,咕噜两声一饮而尽,用巴掌擦了一下嘴巴,满足感爆棚。这些都是看电影中的幻想毒,而今这两样东西都唾手可得了,却觉得没什么意思了。

      世间的活法,真的是因环境而异的,但不会因物质的改变就能得到所有。就算再苦也同样存在快乐的,日子永远是公平的有得有失,并不是有钱有权才能配拥有开心幸福的。

      所以,心若向阳,莲花满塘。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以前的我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