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妈》的免费播出是创举,题材深挖是情怀

大年初一看《囧妈》,虽然笑得不像观《港囧》时歇斯底里肝肠寸断,但还是乐了。此外,《囧妈》加入知青情怀,撩拨无数百姓的家庭故事。


01

免费看首播,好新鲜呀

在家免费看首播,感觉新鲜。就算我妈小时候看电影,也要花上一毛钱才让进场。原本《囧妈》定好大年三十在电影院开轰,谁料计划赶不上变化,改为大年初一免费首播。而首播又引起利益受损方的讨伐。无论剧内还是剧外,剧情都是一波三折,一囧到底,囧到宿命。

作为资深宝妈,内心充满感激。感激山争哥哥的团队体察民情,知道宝妈带娃去电影院不方便,帮我们省去了打车费、电影票钱,哄娃哭闹的零食钱,还有操心费力的成本。恐怕孩子爸爸都做不到如此无微不至。

所以,如果贵团队再拍《囧娃》(随便举例,就当免费贡献素材了),我一定带娃去看,权当还礼。

大海报


导演徐峥作为资深电影人,带领团队开创新的商业模式,不得不赞赏其独到眼光。好比当初新媒体在纸媒为王的土壤里蓬勃生长,电影借助大平台引爆自媒体话题,变得更加平民化,也将成为不可逆的趋势。

我抱着手机看电影。孩子爸爸看我正入迷,等袁泉出镜,他大腿一拍:“啊?唐晶跟贺涵掰了是吗?”我面露鄙夷之色,用鼻孔回答:“喂,你跑错场子了。这是《囧妈》,不是《我的前半生》。”后来仔细一想,她的形象确实变化不大,无论发型还是衣品,都与《我的前半生》相差无几。这大概也是一种IP吧!


02

既然是贺岁档电影,自然少不了笑点

以前《囧》系列的笑点主要来自配角,比如:王宝强、包贝尔。徐峥一般扮演刻板冷静的成功者,与配角形成高效对比,一个捧哏,一个逗哏。

这次徐峥担任搞笑CEO。他给我的感觉是,萌逗。您瞧,圆脸配上单纯的小眼睛,已经是个萌坯子。再扣上可爱的狗熊帽子,还有妈妈的呵护备至,没治了。您想想,他的妈妈六十多,宠溺一个四十多的“小”儿子,画面是不是齁甜?

徐伊万出舱门透气,站到列车尾部一米见方的平台上,列车员没瞅见,锁上了舱门,导致他在西伯利亚寒风中过了一夜。他爬到车顶找出路,像个蜘蛛侠。一宿下来,冻成“俄式红脸蛋”。我想“幸灾乐祸”说一句,化妆效果浑然天成,可爱至极。

母子囧途从满屏的“六十秒的语音方阵”开启,妈妈道出省钱秘笈“这趟列车开126个小时,平均每小时29块3毛6” “飞机才飞几个小时?”

套娃伊万

本剧还有一个笑点担当,贾冰。电影共计127分钟,贾冰出镜时间合计不超过15分钟。而贾先生金句不断,笑料不断。他当过兵,在文艺岗位韬光养晦二十年。风云际会,他终于在三十七岁高龄参加《笑声传奇》,一举夺得冠军,可谓大器晚成,“哈拉哨不哈拉哨”?

这是一个有经历的好演员。这种经历让他“得意”,但并未“忘形”。他的表演夸张、迸发力惊人。很多作品源于现实,高于现实,讽刺社会不良风气。您说怪不怪?同样一句话、一个表情,放在他身上,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目前,人们对于喜剧的要求越来越高,贾冰的横空出道,让人顿觉春风扑面,真过瘾!

有一句台词,贾冰重复了好几遍。每到一个关键节点,列车长(贾冰饰)都会提醒徐伊万“一定要坐到底啊”。而母子俩突然中途下车,贾冰喊了一句“到底还是没坐到底啊!”

离婚中的妻子

还有一段台词,对比效果好。遭遇中年危机的徐伊万夫妻俩在家斗嘴,妻子对他说:“你看这就是我们俩之间的问题,你心里面长了一个幻想的老婆,她应该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该怎么说话,你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都这么多年了,你难道还没有意识到我不是你想的那个人吗?”

而囧途中,徐伊万怒怼他的妈妈“这就是我们之间的问题。在你的心里,住着一个幻想出来的儿子。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难道你没有发现吗?我并不是那个你想象中的儿子。”


03

面对中国特有的亲子关系,想必每个人都憋了一肚子话

本剧有些情节讲的是20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的故事,很多九零和零零后理解起来有难度,所以给豆瓣贡献了不少倒拇指。

有观众觉得妈妈的人设有问题,我不大认同。

她年轻时是个卓尔不凡的文艺工作者,嫁给有暴力倾向的电影放映员,也就是徐伊万的爸爸,度过了婚姻不幸的后半生。她在面对儿子时,表现得过度控制、愚昧、固执。

我认为一个单亲妈妈(伊万爸爸酗酒去世),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独自带大儿子,需要付出现代人无法想象的惨痛代价。人一定会变的,无论多么文艺的女青年在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中度过几十年,也难免变“庸俗”。电影表现的侧重点有限,所以这些次要的故事没有详细说明,也正常。

有观众认为叙事处理有问题。我部分认同。

共计两条叙事线,主线是囧妈带着儿子去莫斯科唱歌,支线是离婚的太太带着技术去美国抢徐伊万生意,两条线交点是男主角徐伊万。这样叙事似乎与主题有偏差,不够精准。毕竟,题目是“囧妈”而非“囧儿”。

假设,故事线作如下变更,不知可否?主线不变,支线变成囧妈已逝丈夫与前妻的女儿赴美抢徐伊万生意,是不是更扣题,冲突感更强?


04

现实中每个妈妈都遭遇过窘境,她们需要孩子的拥抱

虽然名为《囧妈》,但不光妈妈会给子女带来过度控制,爸爸也会。囧妈即囧爸。而女儿与妈妈的关系尤其微妙,非敌即友。

母女一:母女去埃菲尔铁塔旅游,因为对下一步行程的意见不一,吵了起来。母亲掉头就走,女儿仍站在原地。她以为母亲语言不通,不会跑远,谁料等她回头看,发现早没了踪影。女儿发疯似的满世界找,终于在两个街区以外发现她。只见她气呼呼径直往前走,只得悄悄跟在她后面。等双方平静下来,女儿才发现自己因为又急又气,当场病倒,只能随便找个地方住下,倒头昏睡过去。等她清醒,母亲烧了开水正准备喂药,说:“其实我已经给你吃过一回药了,你一直说梦话,现在可算醒了。”女儿惊了,很难想象语言不通的母亲是怎么搞到水壶和药的。也许,这对作为母亲的她也是一场华丽的冒险。

母女二:农村妈妈千里迢迢坐火车到大连看望女儿,她带妈妈买车票去旅顺。排队买票时,妈妈发现队伍里有外国人,直勾勾看,原来是个俄罗斯美女,敞着嗓门夸道:“这闺女真俊,比天仙还俊!”更出乎意料的是,妈妈听见一个熟悉的口音,一看,不是外国人,仔细听,不对,是日本人!看惯了《地道战》的妈妈问女儿:“他是日本人?”女儿点点头。妈妈眼睛里顿时迸射出仇恨之光,咬牙确认:“他真是日本鬼子?”女儿看她用手指着人家,不好意思地转过头,小声嘱咐妈妈:“妈妈,小点声,人家可能懂汉语。”

母子踩踏贝加尔湖

上面两对母子应该很常见吧!无论妈妈学识如何,都会面对代沟。因为人都是向上生长,孩子总会努力过得和父母不一样。在面对分歧时,若能达成共识或谅解,至少和平共处,会是怎样的存在?

周总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里提到关键的一条,“求同存异”。我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方向。

蒋方舟就做得很棒。她的妈妈是个语文老师,曾在某网站获得了全国的写作大奖。当高光时刻过去,她又回到岗位,勤恳工作。突然一天,她爆发了迟来的事业心,说:“我要有自己的事业,摆脱蒋方舟的阴影。”蒋妈妈写了一本书。

虽然出书前嘴硬说要脱离女儿,但是当真出书后,女儿每天起床,她就焦虑地说“你要好好炒作我啊。”女儿熬不过软磨硬泡,按照她的要求写了篇“软文”,且达成协议:宣传一次,新一轮的催婚催育就要延后半年。

那篇“软文”我读了,笑得肚子快崩了。蒋方舟母女真是和平共处的典范呀。

面对妈妈的种种“劣迹”,我小时候曾发誓,以后要好好对待下一代,决不再上演代沟之争。现在有娃方知,“摩尔定律”正在发功,世界越变越快。有朝一日,恐怕难免被这帮小牛犊拍在沙滩上。所以,我要抱抱妈妈,趁她不算太老。

你可能感兴趣的:(《囧妈》的免费播出是创举,题材深挖是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