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生“学习型社会建设”新样态

创生“学习型社会建设”新样态

—— “线上学习共同体”的创生与发展(第4篇)

自从疫情开始,很多的学习和沟通,都在线上进行。从实体的学校教室,到虚拟的网络空间,逐步形成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立体交织的建班育人模式,也同步创生着“线上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新样态。

20220721,《中国教师报》高老师在朋友圈里发了一篇“趣味作文”——《捡童年》。

小区是园林,一大早放眼看到许多蝉蜕。它们趴在树干上,挂在枝头,躲在树叶下。一个个捡,捡到的是童年。

儿时的夏天有两大块乐事,一曰拾简简,一曰找极了猴儿,是忘记炎热解暑纳凉的偏方。

夏天的傍晚最令我向往,日头偏西时就喊上小伙伴往树林子里去,尤其是柳树行子。那里是极了猴儿的大本营。到了那里眼睛就是探测卫星,弯腰仔细搜寻地面上是否有洞孔,那是极了猴儿的家。不是所有洞里都有猴,洞口周围薄薄的才有,厚厚的没有。每找到一个心头就会荡起喜悦,口内生津。一晚上也找不到几个,有个七八只就算大丰收了。因为找它的孩子太多。夜黑透了才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极了猴儿小心翼翼地放到窗纱上,等它变成大极了(知了)。总也等不急就睡着了,第二天早上醒来知了已经变黑,背壳闪着光亮,红红的眉间痣,突出的圆眼睛,真是越看越觉得它美。这美不是外表美,而是因味道美而引发的。赶紧烧锅起灶,如果妈妈已经做了早饭那就更好了,直接把知了往灶膛里一扔,用草木灰掩盖好,不一会儿,听到噗噗的声音,赶紧把知了扒拉出来,放在手里左右捣着,同时把灰吹掉。一口一个也可以,一点点分食也可以,简直不要太香,有一股特殊的味道,无法形容。这是根深蒂固的童年味道。

如今,再看到知了,舍不得捉它更舍不得吃它,在土里呆上十年八载才见天日,活上一个夏天,好不容易。今天看到一个刚刚脱出来的知了,黄白的还不能飞,一见到人想飞却掉在草丛里。捡起来放到人迹罕至的桃树干上,对它说好好活着,好好唱歌,祝你好运。

捡回来的蝉蜕洗净抹粉泡水喝润咽,算与童年相伴。

20220721,出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向高老师请教。

董某人:高老师好!拜读了饶有趣味的《捡童年》,想请教您几个问题:看了半天,不明白,“极了猴儿”是不是蜕壳后的蛹?从树上蜕壳之后,又怎么跑土里去了,是掉下去了吗?在土里呆好几年,然后就变成树上的知了吗?……蝉蜕(简简)—蝉蛹(极了猴儿)—知了(大极了猴)?缺乏自然生活常识,太“晕”了。给您添麻烦了!

高老师用一连串的语音,给董某人做了详细而丰富的介绍。

董某人:有意思,受教了!

高老师:蝉蜕就是知了壳,金蝉脱壳。

董某人:小时候,用网兜过知了,摁着腹部让它唱歌,掰过树上的蝉蜕,据说可以入药。

高老师:一个昆山的老师告诉我利咽,喉咙不痛,磨成粉放纱布袋里泡水服用。

董某人:吃啥补啥,天天在树上唱歌的能润喉。

高老师:哈,明目清肝,你百度一下……

董某人:谢谢您的耐心解答,学问和体验无处不在,谢谢高老师!

20220721,出于“线上学习共同体”的想法,我把“趣味作文”发在班级群,引发了一场热烈讨论。

耿妈妈:“极了猴儿”就是知了吧,还有这种叫法,还能放在火里烤着吃,果然是“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个个捡,捡到的是童年”——这句话妙!

郭爸爸:“极了猴儿”是未脱壳前的状态;文中的大极了猴,是脱壳后的。河南也不是这么叫的。我引用文中的说法。

董某人:有趣味,有生活气息,有乡土风味。

耿妈妈:有感情,才有生活;有情感,才有散文。

董某人:嗯嗯,太有情境感了。

张妈妈:这说的不就是张同学童年的事嘛,从小好这口。

董某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太神奇了,大自然中奥妙无穷!特别是那个“脱壳”过程,就像电影里的特写镜头,有着无数的潜台词。

曹妈妈:我们叫“响板”小时候油炸后是一种奢侈的零食。

董某人:我胆子小,知道是高蛋白的美味,就是不敢烤来吃。

刘妈妈:去年研学的时候我拍到过蝉的,好大一只,蝉翼非常非常薄,树下好像还有脱下来的壳不知道是不是。

张妈妈:在山东奶奶家的美好回忆,那里叫马猴。

董某人:《昆虫记》有必要去了解一下,貌似初中整本书阅读要求的。生物多样性,有趣有味有灵性!2018年去“天目”研学,看到各种树和各种虫。在“大地之野”的墙上,看到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森林是最好的教室,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孙妈妈:绿蝈蝈果然吃活蝉。95岁的太爷爷,七十多岁的农民姥爷都说蝈蝈吃素,“昆虫记”让我们认识了这个霸气的美食家。

董某人:由一个点,生发开去……

孙爸爸:然而,蝈蝈只吃活知了,死的不吃,给它找荤食太难了。平常只好喂点大葱之类的素食。

董某人:荤素搭配,营养专家呀。

20220722,高老师发来两张照片,并再一次不吝赐教。

董某人:小时候,用网兜的是上面的蝉,下面的蝉是泥土里爬出来的吧?

高老师:不是,树上爬的,一队蚂蚁围追它。

董某人:谢谢高老师的极其耐心、形象化科普。

高老师:天光大亮。估计它会被蚂蚁咬死在壳里。

董某人:那是刚从壳里出来的?头部为什么会有泥?蚂蚁那么强大啊?我们这边蝉不少,都在高树上。小时候,柳树上低处高处都有知了。兜着觉得好玩。它是从土里爬出来的吗?就是能吃的极了猴儿?我就理不顺蝉的生长过程,待会儿好好查一查……

高老师:就是刚刚手里那只,找了一棵安全的树,供它蜕化。

董某人:终于理清楚了:蝉卵,在地下生长2~17年——幼蝉(蝉若虫、知了猴、知了狗、知了龟、幼蝉猴),凌晨4时~5时钻出地面,爬上树开始蜕皮,它必须垂直面对树身,成虫的翅膀才能正常发育——蝉(知了),夏季产卵入土,生长2年后出土。谢谢高老师又一次给我科普相关知识,终于弄明白了。教是经验传授,学是认知内化。这是一次意外的惊喜与收获。

20220722,我把对问题的探索发在“班级群”里,引发了进一步的思考。

王爸爸:所以蝉属于“完全变态”吧!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董某人:由“蝉”联想到“竹”,地下漫长的黑暗和沉寂,是为了酝酿出高远和气节。

王爸爸: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曾在哪本书上看到过,觉得很有道理就记下来了。柔日读经,刚日读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愿大家多多读书,好书不厌百回读,莫待“书到用时方恨少”,开卷有益。

董某人: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新学期的“动力源”


“个人常态化学习”和“班级群共同学习”的经历,让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线上学习共同体”“班级群建设”有了微观层面的几点思考。

一、班级群是一个开放空间和学习平台

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万玮说: 学校实际上应该是一个平台,而学生是在学校这个平台上自由生长的。学校不应该只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地方,更多的是学生个性、心理、价值观形成的地方。

疫情期间或寒暑假期间,我们很少聚集在一起,更多时候通过网络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对于班级而言,“班级群”是一个网络化的群居社会,它给相对固定的人群提供了一个思想独立、自由、平等的开放空间以及“家校社合作联动”的学习平台。

没想到“蝉的生长变化”能成为班级群中热议的话题,也没想到由此领悟“教与学之间,有着外力推动与内化生成的融通关系”,用高老师的话说,这是一波“神操作”,由“一个点”生发出“一群人对多人、多事、多物”的广泛学习和深入思考。

1、“班级群”是一个小社会

《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条: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

《世界人权宣言》第三条: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

《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六条:

(一)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初级教育应属义务性质。技术和职业教育应普遍设立。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而对一切人平等开放。

(二)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并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教育应促进各国、各种族或各宗教集团间的了解、容忍和友谊,并应促进联合国维护和平的各项活动。

(三)父母对其子女所应受的教育的种类,有优先选择的权利。

《我们的共同议程》“12项承诺下的关键提议”第一条: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自然人、社会人、文化人,是人的生存特性和使命。“班级群”既是一个物理空间,又是一个开放平台,学生在其中汲取生命成长的养分,找到集体的归属感,促进自身的社会化发展。

2、“班级群”是一个能量场

疫情期间,我们班组织了很多的线上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鼓舞学生的精神士气,形成“线上学习共同体”,达到“因生施教”“寓教于乐”“知行合一”的目的。如:“水果拼盘秀”“乘坐时光机,找寻幸福童年”“美好青春·嘉年华”“感恩母亲节”“神奇一分钟”“才艺大比拼”等。在这个能量场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立场,以学生的内心需要为依据,进行阶段性的活动设计和过程推进,促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进行认知转化和能量积累,让疫情成为生命的滋养。

暑假期间,家委会线上、线下组织“观日出、环湖跑”的活动,活动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支持和热情参与。学生自主报名23人,家长协同参与21人,活动的策划、实施、评价、反思,以学生为主体、家长为主导、老师为主力,进行“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性思考和行为建构。

之后,就有了“夏季长跑”的“你好,暑假!”活动项目。

活动主题:“强身健体,你我最靓”——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活动时间:2022年7月27日起,每天早上6:30在二环城市公园(北区)准时集合。

活动地点:南汇新城二环城市公园(北区)

活动对象:“滴水精灵中队”有兴趣的学生自愿参加

(学生在班级群中接龙报名,家长鼓励支持并做好安全教育。)

活动口号:这个夏天,运动最美!

活动领跑人:丁爸爸、刘爸爸

活动内容:夏季晨跑,锻炼意志,强身健体。

活动意义:

1.学生、家长、老师之间互学互鉴,更多地发现彼此身上的闪光点;

2.同侪教育,同学之间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3.身体素质,既是精气神,也是战斗力;

4.学生领导力,需要在组织活动、坚持推进、解决问题、不断优化、成效检验中锤炼出来。

补充说明:准时集中,晨跑的距离和时间因人而异,跑完就可以回家了。

注意事项:安全第一!安全第一!安全第一!

如今,“夏季晨跑”四天过去了,参与的学生和家长都能感受到:“夏季晨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一定要坚持下去。本周匀速跑2km,从第二周起,把逐周增加1km的目标导向转化成内驱力,生生之间、亲子之间、师生之间互相激励、相互影响、话题交流、问题解决、品质锤炼,这些都是“线上线下教育活动”的意义所在。

3、“班级群”是一个生态园

班级是谁的班级?我们希望打造一个怎样的班级?班级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如何?班级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董某人:昨天有学生说,“夏季长跑”算不算“你好,暑假!”研学旅行活动?如果是的话,研究性学习,我们能学到什么?社会实践,我们能有哪些经历和体会?

如:

1.晨跑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2.快跑和慢走在运动锻炼中有什么区别?

3.晨跑中的多巴胺分泌量?

4.晨跑对意志力的考验?

5.坚持晨跑有哪些积极意义?

……

肖妈妈:有的有的,我来说下,就在刚才散会时,我和丁爸爸说,明天政成要请假(因为周日要当围棋助教),然后肖同学转身和我说:妈妈,我明天还要来,坚持每一天,早点跑好回去来得及”;他这句话令我吃惊,从对跑步不敢兴趣到坚持不落下,这是很大的转变,必须夸一下,我想这应该也算是晨跑带给他的力量。

董某人:我也来说一下,本来我今天早上要去体检的,决定先跑后去,就是极好的证明:晨跑的积极意义,在于能找到集体归属感,体会到运动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对身心愉悦的奇妙作用,从学生身上感受“奔跑吧,少年”的青春活力与朝气!

彭妈妈:彭同学小区里补打卡完毕。感谢集体的带动。

董某人:必须点个大大的赞!

肖妈妈:都给每个小朋友大大赞。

董某人:是的,能参加不容易,能坚持更不容易,这不仅是个开场,这是胜利者的必由之路。

肖妈妈:我们的号角吹起来啦,向下周三圈进军。

彭妈妈:也要给大朋友大大的赞。

董某人:家长的教育参与,一定是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和无形中的前进动力。

耿妈妈:会跑步的同学们,可以从容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

肖妈妈:这个梦想可以拥有。

董某人:囿于一隅,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天地对话,与人事物共情,以开放、自由、平等的心态,点亮生命之光。

“班级群”中,每个人都在畅所欲言,每个人都在为“生命成长”助力赋能。我们的晨跑队伍在不断壮大,学生12人,家长11人。每个人都早起参与晨跑,在“集结”中体会班级是每个人的班级,我们的育人理念是“多元发展,幸福成长”,我们的育人目标是“求真、向善、致美”,我们是平等、友好、合作的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目的在于“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从思想价值引领、方法策略探究、行动反思重建等方面,促进集体中的每一个人能更快成长和更好发展。

二、“线上学习共同体”是成长路径和发展状态

如何帮助学生在他最具优势的领域实现自我?学校如何去发现和挖掘孩子身上的内在品质呢?在万玮校长看来, 首先,未来学校的核心学科一定会减少。最近有句流行的话叫做,唯跑步与读书不可辜负。以后,真正的核心学科就只有两门:一个是体育,一个是阅读。 第二,学校教育一定是多元化的、可选择的。我们以前说因材施教,未来的学校可能是因需而学。学生有某种需求和兴趣,学校教育就可以帮他来实现,每个人都能在自己想学的这个方向上有比较大的发展。 第三,未来学校的生态也会更加开放多元。未来学校的总体趋势就是开放,更多地与这个社会融合,而不是校园跟社会是割裂开的。未来的学校也不可能是千校一面,这样才能够培养出不同的学生。 人才本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在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能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深度钻研。

1、人人皆学

未来学校重点关注学生五个方面的素养。首先,工具与技能。 其次,兴趣与特长。  第三,文化与传承。  第四,视野与境界。 第五,挑战与勇气。 今天的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未来是不可预测的时代了,所以我们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东西,让他们靠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去面对这个未知的世界。

受“未来学校教育”的思想启发,我们在班级群中掀起了新学期“社团建设”大讨论。

“多力并驱,多环交融,多学赋能”

——2022新学期“滴水精灵中队”社团建设

发展目标:

1、传承•创新,跨界•融合,全面•个性,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在传统教育中寻求优势突破,在未来教育中培养真正人才。

2、学生主体、家长力量、社会资源、教师统筹,把“理想中的未来教育”进行落地式探索,开疆拓土式革新,激活每个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把“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育人目标,落实在“优质资源”的盘活和“人才培养”的重建中。

3、把“家长教育参与”“学生领导力”“团队合作”发挥到极致,家长、学生、老师“多力并驱”,家庭、学校、社会“多环交融”,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多学赋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施展才能,增强自信,创造未来”的人生舞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创造出“更大的可能”!

初步设想:

学生组织的社团活动:“正反辩论”社团、“玩转乒乓”社团、“灌篮高手”社团、“合一书画”社团。

家长组织的社团活动:“悦读心享”社团、“铁人三项”社团、“文创产品”社团、“艺术审美”社团、“科技导航”社团、“学科兴趣”社团、“劳动体验”社团。

几点建议:

1、社团总负责人:耿超仪妈妈、唐逸清妈妈、肖政成妈妈。

2、各社团负责人:每个社团的第一位学生或家长,负责召集社团成员商量讨论,策划具体的活动方案,进行社团活动的设计、实施、评价和反思等。

3、八年级第一学期的上半学期,每个社团至少活动一次;下半学期起,由扶到放,由学生策划组织社团活动。八年级第二学期,由学生策划组织社团活动,家长以社团顾问的方式参与协助,并逐步形成品牌特色。

4、老师负责协助、统筹、保障,支持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搭建各级、各类交流展示平台,让每一个孩子拥有更多在历练中成长的机会和更高、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2、处处能学

新学期的岗位服务,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服务于他人,岗位尽责任。”看上去岗位服务是为每个学生找到相对合适的岗位,其实从中折射出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由、平等、合作观,不让任何一个人在思想行动、学习体验方面掉队,使每一个学生在“服务于他人、岗位尽责任”的同时,拥有集体归属感、成就满足感和社会责任感。

“滴水精灵中队”“人人有岗位”一览表(20220720

中队长、副中队长(行规汇总-单周/双周),在自律和他律中,学会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

学习委员、劳动委员、纪律委员、督察委员,分文科/理科、单周/双周,在彼此合作中,互学互鉴,取长补短。

体育委员、文艺委员、宣传委员、生活委员,从六年级到现在,一直恪尽职守,成为全班同学的学习榜样。

班长、副班长,是全班的领头雁和排头兵。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课代表,2人分工合作,担纲起带领全班同学在不同学科的日常学习中齐头并进、敢于超越的重任。

道法、心理、远航、音乐、体育、美术课代表,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站在岗位胜任和个人需要的角度,为学生搭建锻炼成长的平台。

值日班长(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态度,履行岗位职责,接受同学监督。

课后服务(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配合社团活动和“专项学习”,进行班级自主管理。

班级日志、班会记录,由专人负责,确保及时记录,进行情况反馈。

课程安排、图书管理、绿化管理、卫生管理、节能管理、光盘行动、环境布置,单周/双周合作。

班级是每个人的班级,把班级工作落小、落细、落实,以“多元发展,幸福成长”的育人理念,实现“求真、向善、致美”的育人目标。在“人人都是班级主人、人人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增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意识,在权力和义务对等的公共生活体验中,提高沟通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通过岗位的实践体验和反思重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地培养学生,使他们成为全面、个性、可持续发展的人。

3、时时可学

《教育,需要这样的创新——一位台湾年轻老师的分享》中,有一些对于教育的独到见解:

我希望每天早上叫我起床的不是工作,而是梦想。教育不只是用力,教学也是。教育要从标准化的工业模式,转化到农业模式。我们承袭了集体主义的文化,接受着大量的个人主义资讯,在开发和未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尝试新的教育方式。德国教育学家福禄贝尔曾说: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同侪教育很重要。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沟通很有用。花圃中的草,长得比较高的,总是最先被撸掉的。我希望有一天,花圃中可能没有除草机,草可以乱长,甚至有一天可以开花。Teacher,有创意的老师,可以教一些有创意的东西,尝试一些新的方式;parents,可以教会他们一些思维,教会他们一些对的方式,尝试不同的答案;society,创意是需要互动、需要沟通、需要激荡的;创意本身就是鼓励尝试可能的过程,从此开始,才能让天赋自由。

线上线下的泛在学习,它无限地拓宽了教育和学习的时空。20220725,男生19人,女生22人,教师1人,全班共42人完成了《上海市老年人数字素养的调查问卷》。在参与问卷调查的过程中,关注社会民生,关心老年群体,提升科学和人文素养。我们从现场的问卷调查中了解到,老年人与社会脱节(被数字化社会抛弃)的现象,这是让人始料不及的:

1、很多老年人不会用智能手机方便日常生活

2、老年人因为手机扫不了“场所码”,所以乘不了车,进不了超市等(需要到社区开证明)

3、老年人卖菜,收不到钱或卖不了菜(有的是晚辈提供的二维码,老年人的辛苦钱可能就拿不到手)(很多年轻人出门不带零钱,老年人的菜可能就卖不出去)

4、银行自助系统、医院自助系统,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只能长时间排队等候,也没能力预约挂号、自主付费、自主取款或转账等。

由此引发出“在数字化社会中,我们能为老年人做些什么”的教育思考。向谁学?学什么?怎么学?能学成什么?这样的问题每天都会发生,因此“线上学习共同体”不仅是指班级群内的互学互鉴,更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融入与发展。

4、事事为学

华师大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李家成教授《在学习型社会话语系统中突显“事事为学”维度》一文中提到:

终身教育概念蕴含着时间的贯通、教育内容的融通,指向人的整体综合发展。“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加强对不同年龄段人群在疫情期间的学习状态、思想意识以及行为的跟踪研究,对全民终身学习系统的完善,尤其是在应对疫情背景下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他特别提出,应在“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话语系统中增加一个“事事为学”维度,即以“事事”为核心完善学习型社会的表达结构。

凸显家庭、社区的教育价值。要将终身教育从关注体系化、结构化等宏观层面转向更加关注基于家庭、社区的微观教育单位层面。《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就是推进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后期更值得关注的是,如何提升家庭所有成员共同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重视数字化转型与基本生活素养的同步。数字化转型或者说信息技术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越来越突显,但我认为在大力支持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不能丢弃一些基础性的和基本的生活技能,比如,在真实的人群、真实的自然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疫情下的终身教育是一个典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育素材,也让我们意识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即要考虑人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增强每位公民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意义的认识能力和参与能力。

2016年,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叶澜在第四届终身教育上海论坛上公开表示:终身教育体系要建立在彻里彻外渗透着终身教育原则的社会基础之上,实施一种与人们的生活进步和成就紧密相连的教育,渗透社会各项活动,做到时时学习、人人学习、处处学习、事事学习。最后要达到的目标是社会的改造。

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发展的微观层面;从宏观角度来说,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更是为了社会的改造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

“未来教育”既是已知的传习,又是未知的创新。“教,是为了不再需要教”“育,在育己中育人”“学,是为了学以致用”……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工作中去,让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学校、局限于家庭,而是着重于“真教育、大教育、活教育”的创生、积淀、传播和转化。

“学习型社会建设”“线上学习共同体”的创生与发展,让多主体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立体交织的建班育人过程中,发展起对自我、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构建起多层复杂的认知体系,在实践体验中形成经验和智慧,在不确定的环境和因素中为内在的确定创造多种可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创生“学习型社会建设”新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