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子路第十三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孔夫子在谈到卫国的公子荆,说了三个字,“善居室。”我们这里要注意一下,卫公子荆,为什么突出一个卫呢?告诉我们这里讲的是卫国的公子荆,因为鲁国同样也有一位公子荆,加上一个卫是为了区分。

那我们再讲,何为公子呢?诸侯国国君的儿子,如果是要继承君位的,称之为太子或世子。而其他的儿子,称之为公子。卫公子荆也就是卫国诸候国国君的儿子,公子荆。公子从小是在内院长大的,但是他成年以后,是要给封爵位,封为卿大夫。

封为卿大夫以后,他有一块自己的封地,就要自己去经营和治理了,那所有的收入是归公子所管的,这个时候就要开始独立了。我们了解了公子是什么,我们再来看这句话,这个时候说明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封地,有了自己的爵位,有了自己的封地和爵位以后,就涉及到治理和经营的问题了。

子谓卫公子荆孔夫子在谈到卫国的公子荆说了三个字,居室居:是治理。室:是区别于家。何为家呢?家:是指的治理人。而室:是指的财物。“善居室”,我们把它翻译过来,善于治理财物,善于治理财政。为何会说他善于治理财政和财物呢?

接下来孔夫子具体讲了一件事情,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刚开始有一些东西的时候,这个时候公子荆就说了,曰:“苟合矣”,够用了。比始有更强一点,更好一点,“少有”,告诉我们,“苟完矣”,已经很完备了。何为完备呢?除了够用,还有一些备用,称之为完备。富有,“苟美矣。”当达到富有的状态很完美了,已经很富丽堂皇了。

那这句话在讲什么呢?其一:我们可以看到公子荆治理的痕迹和次第,是在不停地增长的,从一开始的“始有”,只有一块封地,那么通过自己不停地治理和经营,变得“少有”,最后变成“富有”。

我们看看我们经营一个企业,经营一个家庭,是不是一样的道理。说我们刚开始有一个企业,有一个公司,或者有一家店面,或者两个人刚组成一个家庭,这叫始有。

那么既然是开始,就一定会有一些东西。那有的人说那我刚建立家庭,父母没给我房子,没给我车子什么都没有啊,不会的,我们还有两个人,这两个人是可以奋斗的。我们除了这两个人,一定还有其他的东西,比如说有的人有房子,有的人有车子,有的人有地,有的人有工作,有的人我们还有力气,我们还有知识,我们还有智慧,我们还有思想。

我们从始有开始变成少有,那这个少有是从开始我们自己建立创造和经营出来的,那么从少有再变成富有。

所以首先第一层:他讲了一个次第,而这个次第是我们要来学习的。说我们开一家店,这叫始有。从这个店开始,我们就要善于去经营这家店铺,让它变成少有,就是除了够用以外,还有备用的。

再接下来经过我们不停地奋斗和经营让它变成富有。所以我们不能直接到达富有。因为富有本身就是一个概念,我们很多人其实在别人看来已经很富有了,但是我们当下未必觉得知足。为什么呢?就是我们自己那些欲望得不到满足。

我们再讲第二层:第二层涉及到欲望和节俭的道理,我们在看公子荆,刚开始有一些的时候,自己就讲了,够用了。为什么会够用呢?其一,他欲望少。其二,懂得节俭。

我们再来思考自己的人生,我们刚结婚,什么都没有,但是有的人他是知足的。两个人有工资花,够我正常生活的用度,我就很知足了。而有的人不是,可能我们结婚的时候,家里给了车子,给了房子,甚至给工作,甚至给了生意,我们依然是不满足的,我们觉得我们拥有的还是太少。所以这是欲望和懂不懂得节俭的道理,当一个人有节俭的思维,无论我们当下有什么都不会去抱怨,而我们从当下有开始不停地去创造。

我们再讲第三个道理,第三层:“善居室”,我们讲善于,这里说卫公子荆善于经营财物,善于经营财政。何为善于呢?善于就是无论我们当下有什么,我们都可以从当下的条件经营去创造更多。

比如说我们说善于持家,什么叫善于持家呢?就是懂得收支平衡,说我这个家庭无论有多少收入,我都可以把这个家经营好,都可以很好的去生活,这个叫善于。

再比如说,什么叫善于销售?你看我们很多做销售,做不好的原因就在这里,我们做销售碰到困难的时候,我们总是在思维,公司的产品不够好,质量不够好,价格不够低,品牌不够大,名气不够响,这都叫不善于。何为善于呢?无论我们当下有什么,我都可以在当下的条件上,去把它创造得更多,创造得更好,这叫善于。

比如说我们做一个工作也是一样的,现在我在一个岗位上,你看这个时候很多人的思维是,这个软件不够好用,这个办公室不够大,给我配的车子不够场面,给我配的这个办公设备不够先进,这就是不善于。

我们不停地想要依托外在的条件,才能让我们做好这件事情,这都是不善于。什么叫善于工作呢?给了我一个工作,无论当下给我配备的是什么,我都可以在这个基础之上去创造,去把它做得更好,这叫善于。当我们懂得善于的道理,就不会抱怨,无论我们生活当中有什么,我们都可以从始有到少有,到富有。

如果没有这样的思想,我们就会不停地抱怨,我们是做不好事情的。我们可以观察身边人的规律。那些但凡有成就的人,都是符合了“善于”这两个字,他都是从很艰苦的条件奋斗而来的。用我们《论语》学习过的思维,“先事后得,先难而后获”,一定是经历什么都没有的阶段,经过自己善于经营,善于工作,不停地去创造,最后达到了富有的程度。

所以我们再来看这句话,三个观点:第一个,讲的是一个次第,是一个顺序,我们要懂得从始有,少有,变成富有。第二个,我们要懂得减少自己的欲望,懂得节俭。当我们节俭才能懂得知足,知足才能开心,才能快乐。我们保持一个开心快乐的心情,我们才能更好地进步,恬然进取。

这个时候就到了第三层,我们要懂得善于的道理,无论当下我们拥有什么,都不要去抱怨,从我们当下的状态开始努力,让我们逐渐通过自己的经营,让它变得更多,让它变得更富有。

我们再重点讲“善于”这两个字,因为这两个字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处处可用,很多时候我们做不成一件事情,做不好一件事情就是缺少了这两个字的思维。当我们有“善于”的这种思维,其实无论我们当下有什么都可以“无中生有”。我们从《道德经》当中再来延伸,《道德经》讲“有无相生”,我们看从哪里生出来的,从有再加上无,在不停地生,就会生生不息。

举个例子,说我想要赚钱,这叫生钱。如何去生钱呢?首先我们要有有。比如说我们有这个人,比如说我们有一个技能,比如说我们有做生意的思维,比如说我们有力气这都是有。当有再加上我们自己的行为是合于某些道的,比如说我们合于工作之道,合于经营之道,合于帮助人之道这都是道。这个我们本身有的东西,再加上合于道的某部分无的辅助就可以生出来。比如说,生出来钱财,生出来事业,生出来团队,生出来感情,生出来朋友都是一样的。

那我们再看《道德经》当中的话,“生之畜之。”一个人要做什么事情呢,要效法道。我们看道在做什么?我们讲到道,经常讲天地之道,天地是生养万物的,就是这里的“生之畜之”。既然人是要效法天地,那我们也要做“生之畜之”的事情,不要做灭之的事情。如果你做的事情是想灭掉一个什么东西,灭掉一个什么事情,这个事情必不长久,因为它是背道而驰。所以你要懂得“生之畜之”的道理,比如说我们把它生出来一件事情,把它生出来一个道理,把它生出来一种智慧,生出来一种文化。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人有生命危机,我们去救他,这就叫生之,让他得以生命。说一个人他活得很痛苦,他有很多的烦恼,这个时候能帮助他解决他当下的问题,帮他在生智慧,让他可以更好地生存,更好地生活这个就是生之。所以其实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可以生之的事情。生之接下来畜之,畜之就是养。比如说举个例子,你看我们家里生一个孩子是不是生之,然后生下来还不够,我们还要去养他,还要去教育他。

所以道是可以化育万物的,我们既然想要合于道很简单,我们就做生之畜之的事情。比如说我们再来讲养,何为养呢?比如说我们教学生,我们教他生起智慧,生起学识,生起知识,生起之后我们再不停地教、不停地教这就是养。


所以生之畜之,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去效法天地之道,去做的事情。接下来《道德经》讲了,生之蓄之还不够,如果我们只是生之蓄之,就会产生痛苦。举个例子我们生了一个孩子,养育了一个孩子,这个时候就会有很多的痛苦。再比如说我们教了学生,我们教了学生生之畜之,如果学生不懂得感恩,如果学生学的不好,我们就开始痛苦。比如说我们生起一个团队,生起一个事业,而当这个事业出现挫折,出现危机的时候,我们就会痛苦。

为什么会痛苦呢?接下来《道德经》讲了,“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生而不有,我们把他生出来,但是不据为己有。为而不恃,我们要去有所作为,要生之,要畜之,但是不倚仗。长而不宰,我们让他生长,就是畜之,但是我们不作为主宰,我们不去控制,不去掌控,是谓玄德。这是一个很玄妙的德之所在。“道德”两个字出来了。

我们看看刚才所举的例子,我们生一个孩子,养一个孩子,为什么会痛苦?因为我们据为己有,我们以自己的欲望和标准去要求他。我们生一个事业,为什么会痛苦?我们总想把它据为己有,故而就产生的痛苦。我们谈一段感情,我们交一个朋友,或者说我们教育了学生,我们教育完之后都想据为己有,你说没有啊,我教育学生怎么会据为己有呢?有啊。比如说他必须要感激我,他必须要感恩我,必须要学习成绩好,才对得起我的辛苦,这都是想要主宰,想要掌控一件事情,必然要产生痛苦的。

所以这是《道德经》告诉我们无为的思想,我们要去生之畜之,这是天地之道,但是生之畜之以后,我们不去主宰,不据为己有,是谓玄德,这就是无为的思维。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我们顺应天地之道,生养化育万物,但是做完以后不据为己有,功成身退,这个时候我们的思维当中是没有痛苦的。

我们再来举生活当中的例子,付出不用求回报,我们听上去觉得这句话没有道理,付出我为什么不能求回报呢?付出想要求回报就是有为了。就是你想要控制,你想要据为己有,这个时候的痛苦。所以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的思维懂得转过来。

举个例子,说我做一个工作,我不想把它据为己有,我也没想得到什么回报,我只是谋道、谋事,我把这件事情做好就可以了,我不期盼什么样的结果。当你不期盼结果的时候,我们没有所求,当你没有所求,你的心性是坦然的,当你的心性是坦然的,只要给你一点回报你就会很开心。就像《论语》这句话所讲的,始有,曰:“苟合矣。”有一点点我就觉得够用了。

我们再看《道德经》的话,“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我生了,但是没想据为己有。我养育他,让他成长,但是我没想去主宰。所以只要给我一点点的回报,我都已经觉得这是天地的馈赠,是没有私的,但恰恰是“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我们再来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做生意,我要去做生意的,我要去做事情,要去生之畜之。但是我做事情的过程当中,只想把事情做好,并没想要拥有更多,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只要给我们一点,我们就觉得够用了,当你越是觉得够用的时候,别人给你回馈的就越多。所以我们听上去这个道理似乎它是反的,不对呀,做事情怎么可能不图回报呢?不图回报,这不是傻瓜的行为,实则不然。当我们越是不图回报,其实越暗合了天地之道,回报的就会越来越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