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

【齐帆齐微课  第20篇 1779字 ,累计35869字】

由于一直在通信行业工作的原因,本人对《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上世纪五十年代拍摄的,反映我党地下通信工作者的电影情有独钟,已看过多遍,今天再看,再受教育。

这部电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由王苹执导,孙道临、袁霞主演。该片以李白烈士的事迹为原型,讲述了中共党员李侠潜伏在敌占区,为革命事业奉献出生命的故事。当时的上海既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大本营,也是蒋介石勾结日寇搞卖国活动的秘密接头点。我党地下组织电台被敌人破坏了,延安解放区我军电台政委李侠奉命前往上海,加强秘密电台的工作。

地下党组织同时还派纱厂女工何兰芬与李侠假扮成夫妻,协助李侠工作。李侠白天是湘绣商人,晚上就到阁楼上去收发电报。何兰芬扮太太很不习惯。李侠耐心说服她,并把她带到阁楼上,向她讲明他工作岗位对革命的重要意义。在战斗中,李侠与何兰芬产生了感情,二人经过组织批准,结成了真正的夫妻。

李侠通过电波揭露国民党右派的投降阴谋、传播我党抗日主张,使敌人深感恐慌。日寇占领上海后,通过分区停电等方式发现我秘密电台并逮捕李侠。李侠面对敌人的酷刑,严守党的秘密,不卑不亢从容应对,自始至终只说“我是中国人”。敌人无奈将他释放。而与李侠同牢的国民党特务姚苇误以为李侠是重庆派来的人,在出狱后力邀李侠参与传递密谈降日情报活动。李侠借机将这些情报转送到延安。

日本投降后,李侠夫妇继续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斗争。1949年,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时,李侠的电台又被敌人发现了。就在党组织通知李侠撤回根据地前夕,李侠为了得到两份重要情报。他为将两份情报发送出去,让妻子带着儿子转移,自己则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姚苇测出了李侠的电台所传出的信号并带人包围了他所在地方。在敌人即将到来的危急时刻,李侠争分夺秒将情报发完。面对敌人的枪口,李侠镇定地将电报稿吞进肚里,向战友们深情地发出最后的话:“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这部电影讴歌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党从事地下通信工作的人员出生入死、英勇顽强地同日寇和国民党反动势力斗智斗勇的英雄事迹。每次看完这部电影,我都会为地下通信工作者惊人的毅力和过人的胆识所征服和感动。

在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中,当时我党我军的通信设施极为缺乏,通信技术和手段也很落后,通信技术人才更严重不足,工作环境和条件更是极为艰苦甚至危险,随时都有可能献出生命。

影片中的主人公李侠的原型是革命烈士李白。他1910年5月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张家坊板溪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李白从小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是最早参加农民协会和儿童团的成员。15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1931年初,红一方面军利用反“围剿”时缴获的国民党军电台,建立了无线电学习班,李白被挑去参加学习。要想掌握电讯技术不仅要用汉字,还要学英文,这对小学都没毕业李白来说,难度可想而知。

但他不仅日夜加班学习,还时常盯着老师模仿,被大家称为“学习上不知疲倦的人”。经过刻苦学习,李白不仅熟练掌握了电讯技术,在技术方面甚至超过他的老师。1934年6月,李白被调到瑞金红军通信学校第二期电讯班学习无线电技术。同年10月,李白踏上了长征之路。

后来,他在担任红五军团无线电队政委的工作中,要求红军报务员个个要将“电台重于生命”,这正是他终生矢志不移的座右铭。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李白调任红四军电台台长。

1937年全国抗战开始后,我党一方面大力开展敌后抗日战争;一面加强了对敌占区的隐蔽战线的斗争。八·一三事变爆发日军侵占上海后,党中央社会部于1937年10月派李白赴上海潜伏,负责建立上海地下党组织与党中央联系的空中通道。

以李白等为代表的地下通信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克服了艰难险阻,奋不顾身、义无反顾地从事地下通信工作,为消灭侵略者、打败国民党军,夜以继日承担信息传递等工作,为党和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为我们今天通信行业的从业人员树立了榜样,值得我们学习。

如今,我们已进入互联网信息时代,通信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通信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得到充分改善,我们应当珍惜来之不易的这一切。

我们要以李白等英雄人物为榜样,热爱通信事业,努力学习通信业务和技术,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做到用户至上,用心服务,想用户之所想,急用户之所急,帮用户之所需,不断提高通信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对通信的需求,当好新时期的“千里眼”“顺风耳。

你可能感兴趣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