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狂人日记》,原来都是反思

图片发自网络

那一年他37岁,仕途失意,留学日本,弃医从文,只为医治国人“麻木不仁”的精神。后来钱玄同,也就是《新青年》的创办人之一,来绍兴会馆找他,请他为还处于萌芽时期的《新青年》写篇文章。于是,这篇旷世奇文便诞生了,这是我国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这篇小说叫《狂人日记》,这个人,就是鲁迅。

前段时间再读《狂人日记》这篇小说,不觉间反而让自己深陷了进去,为鲁迅先生的这种反思精神所折服。他有一个很有名的比喻,说一间铁屋子,没有窗户无法拆毁,在里面的人昏昏欲睡,在这种状态下闷死也罢,可偏偏有人要出来喊一嗓子,惊醒众人,这样拆拆不了,逃逃不了,不得不接受这个死法,岂不是更痛苦?

或许,解答这个难题,就是《狂人日记》最初的出发点。

一、借“狂人”反思自己

鲁迅之所以为鲁迅,之所以为伟人,在于他通过“狂人”的形象反思自己,原来“狂人”自己也是吃过人的人。

“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

他无比深刻地指出了如果一个人处在一个有问题的环境下,其本身也一定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也不必去抱怨社会、时代、或组织,先反思自己。鲁迅不是先去批判别人,他首先反思自己、批判自己,这正是他的特别之处。

二、“我们全都吃过人”的反思意义

“同情”所有人。鲁迅,同情我们所有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都是吃人的人”,鲁迅从不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说教者去教育他人,而是怀着对大众的同情去启蒙,他会关照到底层大众,他希望底层大众发出自己的声音。

“被别人吃的同时还在想着吃更弱小的人”。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处在自己的“能力等级圈”中,鲁迅客观的这样描述,“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一种是以为应该吃的,一种是知道不能吃仍然要吃,又怕别人说破。”这就是鲁迅反思的艺术,将现实观照描绘得如此淋漓尽致,读此文者,想必会产生一个问题,“我,是被吃者,还是吃人者”。

当然,这个问题的难度不亚于“我是谁,我在哪,我将去往何处”,大家不必深究。

三、跳出社会现象去反思问题

日记开始第一个出现的意象就是“月亮”,“狂人”发现他从前的三十年都没有见过月亮,突然又见到了,整个人似乎都清醒了。月亮促使他发现封建传统礼教的问题,“疯”也是这个原因。实际上,从反思的角度看,鲁迅要表达的绝不仅仅是封建礼教的吃人问题,还有吃人的“社会现象”,举几个简单的例子,94岁老人交医保被拒,原因是“不收现金”,是否可以理解为科技进步的“吃人”问题,再有,中小学生家长“被写作业”,是否可以理解为“学校家庭教育协同”之教育理念的“吃人”问题。

那么,回过头来,这个触发点“月亮”到底是什么,是什么能够启发我们去发现问题,鲁迅在任何作品中都没有给过答案,或许,这就是鲁迅的文学。

再接着,发现问题后是随主流现象成为一个大众主流的“问题人”,还是成为异类的“清醒人”,又该如何抉择?想必大家心中自有考量。

最后,借用一位学者对鲁迅先生的评价作为结束,“如果你以为鲁迅只是个单纯的战士,那么你大概从来没有读懂过鲁迅。”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读《狂人日记》,原来都是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