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了不少公益人在社会实践的道路上负重而行,我发起本共学计划,希望通过对心理、行动历程探究、社群培力等相关主题的学习,认识身心情感的辩证关系,使参与者感受到更多陪伴与接纳,更好地走未来路;同时,除却议题/工具的学习,也是在实践另一种行动文化:关注行动者的生命状态,而这是指向连结和团结的——
在我们看来,团结并非家长制式的对异议和少数的忽略甚至消音,保罗·弗雷勒曾说:“‘团结’所需要的是一个人真正进入一个情境中与其他人在一起,它是一种彻底、激进的方式。”这意味着一种新的群己关系,它必须认识到另一个主体的历史生成脉络,并伴随着批判性的介入的行动——与个人化、治疗化的传统心理学范式不同,它对中立提出质疑,它是团体的、关系的,同时也是社会的、历史的。
共学主题:“生命故事与行动研究:从疗愈的心理学到解放的实践”
【 必读书目 】
*《斗室星空——家的社会田野》,夏林清 著
简介:“协助教育、心理与社工专业的工作者们,能以家庭经验为土壤,‘看得见、识得了’家人关系所承载的多重差异结构……在家家户户的社会田野中,发现更能涵容我们彼此的机会。”
*《逆风行者——朝向“解放-社会变革”的成人学习之路》,李易昆 著
摘要:“看似个人生命状态的恐慌、焦虑与忧郁等‘病征’,其实是我作为个人生命发展与实践发展的载体,在面对发展困境上的情绪表达。我的疗愈让我对于发展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让我看见芦荻社区大学如何对学员发生了疗愈与解放的作用。”
*《2007-2017基层社工抵抗行动:行动者生命历程的叙事分析》,黄珮绮 著
简介:“我们身处的‘社工历史时空’,到底发生什么事?如果说起身抵抗,是该时空下的行动者提出对当前困境的可能出路,那么……从我们共同交织对‘抵抗’经验产生的否定以及肯定意涵,让我们能更有力量地走下去,而能对自己’成为助人者’路上各种纠结情绪的深层‘理解’。”
【 共学目标 】
** 促进行动者之间的情感沟通与认同,增强群体凝聚力和归属感;
** 让行动者更清晰地了解公益行业及自身的职业定位;
** 了解知识生产的另类可能,并初步学习书写或其它输出方式的方法,增强一线实践者的权能感;
【 导读员简介 】
梗,曾经热衷于围观各种事件,现在广州北边的一个山村长住。远离市区,交通不便,人际关系和自身处境反倒显得真实起来;在每日和猫猫们的相处中,体悟吸猫疗愈之背后,是现代社会的个体化;在远离运动现场的山居生活中,对社会结构论的“行动主义”及其导向产生了反思和审视,从而希望能联结更多的人,做一些和过去异曲同工的工作,但这些也可能只是一名过气公知的凉薄之言。
【 共学方式 】
1)线上读书会(16次,每次2.5-3小时,以网络视频的方式进行,导读员每次开头以思维导图等方式导读约40分钟,剩余时间共同讨论,结束时提出书写任务或下一章的思考题。部分场次可能邀请外部嘉宾做主题分享。)
2)频率为每两周共读一次,时间为12月7日起每周一晚上8:00~11:00(如导读员时间冲突,以导读员敲定的时间为准)。可以请假,如果某次共学缺席人数多于4位,缺席者可与导读员另约时间共学。
3)共招募12人,最低10人成行。
注:1、导读员并非是知识的权威,TA只是起协(催)作(你)者(读书)的作用,事实上,在一些章节,将以邀请参与者担任导读员的方式来促进大家的投入;2、发起人将协助参与者购书,费用自付。
【 报名条件 】
1)有时间读书!愿意抽时间读书!读书读书读书!
2)关注社会议题并有一定的实践经历(如果我们不认识,请简述个人实践历史)
3)愿意以善意、真诚、开放的心态与Ta人交流
4)优先考虑目前在安徽全职从事公益服务、从业时间3-5年、处于职业瓶颈期的青年公益人(30-35岁)。
5)报名截止时间:2020年11月27日中午12点(如您在截止时间后仍未收到录取消息,可视为名额有限,恕未能接纳)
【 费用 】
1)参加者的学费,将由“安徽青年公益人暖光共学成长小组”项目支付(上海市华侨事业发展基金会资助),因此免交学费,但参加者需交400元保证金,出席率达到11次者,将全额退还,不足11次,保证金将用作小组活动经费。
2)购书费用由参加者自行支付。
报名请戳“生命故事与行动研究”共学计划报名表
【 特别说明 】
1)本共学计划由个人发起,为松散、非组织性的读书爱好者活动,与所属机构无关;
2)所选书目并不意味着发起人完全认同其内容及立场,共学是一个争鸣的过程。
* 摘录:部分往期参与者的话
“觉得幸运,在自己受困于生命课题的时候,遇见了大家。真诚、温暖不足以概括,想大喊——这是伙伴呀,是不需言语的‘我知道你懂’,‘我知道你们都在’。我就这样在大家的支持下,纠结挣扎着、慢慢走近自己行动与生命的深处,不断辨认出自己,去回答作为行动者的我,究竟在追求什么?”
——袁媛(青年协作者)
“从未参加过这样的读书会,一群‘旗帜鲜明’的伙伴隔空对话,却呈现了夏林清老师在《斗室星空》里提及的‘竹篱村落、群居共学’的意象,很是意外。这种对话中每个人都被视为生命主体,有时候我会沉迷于伙伴们的真诚表达,也会加深了对于‘带有爱,不是恨的批判’的反思。在这个足够尊重多元、接纳开放的氛围中,我们互为镜子,在看见他人的过程中看见了自己。
梗叔说:‘真诚是对自己真、对伙伴诚’,这是他众多金句中我最喜欢的一句。在共学中,那些关于生命脉络的对话中让彼此找到相互连接和支持的力量,让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都是希望啊!”
——八月(社区发展钉子户)
“这是我第一次算正式的参加读书会,从一开始担心会不会跟得上大家的节奏呢?到整个过程让我非常放松,收获启发也很多,也解开了我很多的疑问,比如关于知识生产,我们在一线的行动者往往有经验但是并不能梳理成为所谓的大家认可的‘知识’,以及如何让我的同行者研究者成为‘地盘关系’,当然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梗叔常提到的‘你是如何成为现在的自己’,带着更多的自我提问再来回看自己的经历,很多时候就会惊讶于,原来书里提到的理论知识其实现实中我已经这么做了。
在这个共学过程中更多的是视野被打开,每一次的提问,梗叔和伙伴们都认真的聆听,温柔的回应,每一次回应都让我有一种拨开云雾的感觉,看到问题的核心。
最重要的是收获一群伙伴同行者,常常在共学中感动于大家抛出的问题观点伙伴们都可以更好的接住,那样一种信任、理解尊重让我们的彼此的关系联结的更深,共学会结束,但伙伴们会一直在。”
——丁当(社区发展工作者)
“这三个多月的学习给我带来什么?我看见‘沉默’、‘疲惫’背后的丰富意涵,不再用单一话语来评判自己和他人;我尝试辨别个体与环境千丝万缕的联动关系,察觉自身所处困境的社会性——这让我如释重负。书上每一句,共学时候每一场对话,都在让我走近自己。
参加一场读书会未必会改变许多东西,但任何一种新的理解的可能,也许会成为引发飓风的蝴蝶翅膀。
(再哔哔多几句,开会时常常跟小伙伴聊到十一点停不下来,常常被梗叔导读时的思维导图和旁征博引吊打,偶尔还有书目的作者真人空降面对面交流!这么价优量大又用心的读书会真的不来一份吗?!)”
——梦霞(有影迹纪录工作室,麻风村口述史项目统筹)
“惊讶的是,在《逆风行者》、《斗室星空——家的社会田野》和《写不出论文》的书里,我读到了另一种看待经历的视角,记录过往,仔细观察其中人物的对话,重回历史,发现新视角,从而为自己赋能充权。
惊喜的是,能和大家经历共学小组的真实,这期间我们爆发过冲突,也真切看到自己与他人在其中的作为、思考,所扮演的角色,甚至推翻组织者的权威,增强学习的主动意愿。
惊觉的是,借由书中家庭关系的梳理和个人的种种努力,我与母亲的关系进一步得到和解:从相互制约走向彼此支持和相互成长,我想于我们,这是一份里程碑式的礼物。
参加共学,始于好奇何为行动研究,乐于见证自己与他人的成长,见证信任与友爱,而这种幸福没有终点~”
——豆浆(残障社群赋能工作者)
“不曾想过,对于建立关系困难户的我而言,会如此快速真切地投身到一段关系网络中;
也不曾想过,彼此流露的情感,能被彼此耐心温柔地托住,而不必自己孤身陷入情绪的洪流无法抽身;
更不曾想过,我们彼此可以成为知识的生产者,而无须在知识的殿堂前匍匐。
在读书小组中,我们用彼此的经验相互映照,我们用真诚的对话相互觉察,我们用彼此的生命状态相互滋养,我们一起读书看电影唠嗑,聊着聊着几个月就过去了……我看到了自己投身其中的勇气与真实,也看见了社群中伙伴们可爱真挚的脸庞,我发自内心感谢这段相遇。
最后想说,愿每位行动者都能被尊重被倾听被支持,都能有幸找到同行者相伴前行,我很幸运在第一期读书会时找到了彼此。”
——长歌(不想当鸡汤博主的视觉引导践行者)
“‘有一片田野 它位于 是非对错的界域之外 我在那里等你’——鲁米。
从想拓宽论文思路而参加共学,到只是期待每周大家聚在一起,分享、聆听、了解、拥抱彼此;从真空的学习到成为行动者;从子母盒到故事分享;从你我到我们……真是奇妙又具有魔力的共学。这是我们每一个参与者共同营造的,我们都在关系里面,我们不再是看客。感恩尊重、信任和相遇。”
——陈小白(悉尼大学学生)
“‘伙伴不是遇见的,是发展出来的。’这是在共读过程中所听到的话,如果能够遇到一群愿意听你讲话,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的伙伴,即使是在云端,你也可以感受到对自己的支持。在共读中,读书是过程,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一起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伙伴在云端,也在身边。”
——李楚晓(流动人口社区工作者)
“面对众多关系的突然中断,一些微弱的联系不能阻挡焦虑的生长速度,动弹不得的我企图去平衡他们,我看到了“生命故事与行动研究”的读书会,我被吸引了,赶紧报名。吝啬的我第一次花钱去读书,有朋友说我读的认真是因为交了钱,我知道当下的我就好像看到了速效救心丸,我在其中找到了不少力量。共读让我停止转动的脑袋继续运转起来,现状让我依然焦虑,但是共读带给我尊重、倾听、陪伴、关系、希望。”
——雪米(社会工作者)
“给梗叔:你看到了我们的孤独,相信我们也感受到你的孤独。栗子说,你在下一盘棋,是希望我们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支持。是呢。总之,谢谢你做的这些。”
——于磊(女创公社负责人,协作者)
“去年失业了,才有机会加入,17个星期三的夜晚,漫长又短暂。长到可以和一群人从陌生长成伙伴(以及和原本认识的人加深联结),短到至今意犹未尽不愿结束。
过程中,无数次回看过往,看到失去的工作和组织,在那里获得的其实是什么样的关系,什么样的知识;看到自己,从怎样的文化背景中长成今天的模样。
尝试了一次‘为自己的历史重新命名’,开启了一个生命故事探索的课题。
学会了从固化的思维习惯中跳出来,学会了从TA人的脉络里看TA的困境。
原来苦难、困难、缺点,都可以是重新开始的起点。
所以,如果你陷入了疲累,感到被困住,这是一个会找到希望的地方。”
——丁奕(失业社工,重D音乐队经纪人)
报名请戳“生命故事与行动研究”共学计划报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