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爱生活、爱旅行、爱摄影、爱美食,跟珊珊三丫头一起出发吧!
“饮茶”是粤港一带流行的生活方式,叹“一盅两件”就是对“饮茶”最为形象地表达,一壶茶再配几个点心,亲朋好友围坐一起聊天一边吃,是“茶楼文化”的最好体现。谈到“饮茶”中的灵魂,肯定是就是各式各样的精致点心,当中又以“虾饺”绝对是最受欢迎,因而有了“点心之皇”之称。人们在评价一家粤式酒家茶楼的出品时,虾饺的出品质量就成了标杆。许多人品尝过美味的虾饺,但大家是否会想过:虾饺是什么时候和在什么地方开始诞生的呢?想知道答案的朋友,就跟着珊珊三丫头的脚步,一起走进“虾饺”最初诞生地广州海珠区“五凤村”探访。
五凤村,位于广州海珠区漱珠岗,这里曾是广州海珠区郊外的乡村。在侏罗纪时期,因火山爆发形成火山岩,火山岩石垒成的山岗,成了珠江中的一个孤岛,后来因河道淤积变成陆地,经过沧海桑田,这里慢慢有了人类活动。在宋代以前,五凤村一带叫“猪鬣岗”,因为岗上长满松树,于是就改名为万松岗。1819年,道士李明彻受两广总督阮元之托,修订省志绘图,来到万松山,见到这里“山环水曲,松石清奇”,周围的石块被周边的水侵蚀变得光溜圆滑的,像石珠一样,所以就把这里改名叫漱珠岗,后来李明彻在漱珠岗的最高处建起了“纯阳观”。一直以来,漱珠岗的风光美丽,吸引过不少名人来这里设帐讲学和吟诗作画,当中包括有汉代杨孚(岭南第一位著书立说的学者)、宋代崔与之(南宋名臣)、居廉和居巢(清代岭南画派鼻祖)等许多名人,让这个地方知名越来越高。
当珊珊三丫头来到从前是郊区的五凤村时 ,发现这里已经是中大布匹市场核心地带,走进一刻,感觉随处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五凤村也因此聚居了许多外来人口,成为典型的城中村。我穿过人来人往的布匹市场后,看到了建在漱珠岗最高点的纯阳观,正式进入五凤村的路口就在纯阳观旁边。往内走,先经过一个菜市场,然后看到一座古色古香的 “泉源林氏宗祠” 祠堂建筑。此时,导航已不起作用了,路边没有任何的路牌指示,我就开始找不到走路的方向了。这时,路边一座小亭的凳子上,坐着几位老人,于是,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情上前跟老人们打听:“最初诞生虾饺的茶楼在哪儿?”得知我是来意后,几位老人不但热情地指路和带路,还打开了话匣子,讲述了许多他们最初诞生“虾饺”的茶楼及相关记忆。
原来第一份“虾饺”点心是出自五凤村开的一家家庭式的小茶楼“怡珍茶楼”,这间小茶楼的老板还有一些来头,是清朝十三行时期“世界首富伍秉鉴”的后人。伍秉鉴,广州十三行的领军人,怡和行的掌门人,当年伍秉鉴的私人家产顶得上清政府半年的财政收入,被西方称为“天下第一首富”,也是当时世界首富。
据《粤厨宝典》记述:这位世界首富伍秉鉴是一个“虾痴”,因此伍家的餐桌上少了虾这道菜,长年累月下来,伍家人都有了一套制作“虾”的秘法心得。在20世纪20年代,伍秉鉴的后人在五凤村开了一间叫家庭式的小茶楼:怡珍茶楼。伍家后人为吸引更多的客人,就想到了当时五凤村周边是河涌,出产大量味道鲜美的小河鲜,就利用当地出产的鲜虾,再融入当年伍家制作“虾”的秘法心得,加入新鲜猪肉、笋等材料,出品了第一份“虾饺”点心,并关联“五凤村”的名字,起名:五凤鲜虾饺。结果“五凤鲜虾饺”大受欢迎,吸引无数食客享用。于是,其他酒家茶楼也争相仿效,虾饺从此就风靡广州城。
老人们告诉珊珊三丫头,怡珍茶楼早就没有了。当我表示想到茶楼旧址看看时,老人还亲自带到来到了昔日“怡珍茶楼”旧址。前行的过程,老人还告诉我当年的怡珍茶楼的模样:怡珍茶楼的规模不大,是一间小茶楼,建在五凤村的河涌边,是由两座青砖砌起,再在茶楼之间用杉梁、木板搭起了跨巷过街的天桥式茶室。那时,村民每天都会熙熙攘攘从茶楼天桥下穿梭而过;来喝茶的客人喜欢靠窗而坐,品尝着新鲜出笼的“五凤鲜虾饺”和各种的点心;在不远处就是五凤涌三条涌水交汇的地方,当装满河虾的小船靠岸时,怡珍茶楼的伙计就会前来取虾……在老人的口中,一幅充满人间烟火味的茶楼画面就出现在我眼前。
当老人把前进过程中看到的一幢几层楼高的楼房的位置指出来时,我确认了制作出第一份“五凤鲜虾饺”怡珍茶楼已经消失在岁月之中,此时此刻,再也找不到一丝一毫那当年兴旺鼎盛的痕迹。在楼房旁边有一小牌坊写着“海珠区供销社五凤宿舍”,楼房的墙体上刻着壁画,一幅是三人围坐着正在品尝“五凤鲜虾饺”的场景,另一幅是河涌边上的怡珍茶楼,这两幅壁画,大概就是怡珍茶楼留下的唯一印记了。
从和老人们的聊天话语中,珊珊三丫头可以感知当年人们对“五凤鲜虾饺”的喜爱,今天的老人们当年还是小孩时,会特别渴望跟父母来怡珍茶楼喝茶,其中还特别喜欢吃这里的虾饺,虽然那时做出来的虾饺的粉皮和馅料与现在不一样了,但是做虾饺的虾新鲜,真材实料,真是非常好吃,真的很让一辈人怀念这家诞生了“虾饺”的怡珍茶楼。
当年首创虾饺的伍家后人,并没有为“虾饺”申请专利和商标,但因为其美味被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现在的虾饺,经过多次改良:
首先,在形状方面,最初的虾饺像普通饺子的样子,现在虾饺呈现丰满的“凸月”状,前顶像梳篦,十三道的褶纹可以形成包裹了八分半量的虾仁、一分半量的肥肉、笋粒的空间,这个空间还得预留虾汁的发挥。当然了,我们吃到虾饺未必有十三道的褶纹,“十三”这个数字是挑剔的食客去考究点心师傅的摺皮手艺的方法。
其次、外皮用料方面,最初虾饺是使用普通的面粉,现在改用澄面,这样就能做成的皮薄而有韧劲,视觉上带着磨砂一样的质感。从外面隐隐约约看到红红的鲜嫩大虾,看着会让人食指大动。
最后、馅料方面,以前的虾饺使用虾仁、肉、笋粒,现在不同的酒店茶楼会有对虾饺馅料做一些调整,有自己的独特配方,这都是为了让味道更有特色和好吃。
在五凤村谢过带路的老人后,珊珊三丫头并没有马上离开,我围绕着建起密密麻麻楼房的村屋走了一下,还能找到昔年怡珍茶楼前的河涌,怡珍茶楼大概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拆除后,之后,关于虾饺的诞生地,就封存在文字记载和人们的记忆中。虽然现在许多酒家茶楼能吃到的虾饺,并且有了许多的改良,但对于品尝过怡珍茶楼的虾饺的街坊来说,最初的味道,一定是他们怀念的。
今天,虾饺已在全世界的粤式酒楼被发扬光大, 深受大众的喜爱,被称为“点心之皇”,在2015年终于有了自己的“身份”,广州海珠区经过区内摸查后,将“虾饺制作技艺”申报为非遗项目,让产生于海珠区的虾饺,在自己的出生地拥有了自己身份。我们相信,虾饺一定会被一代代传承下去。
那么,你品尝过虾饺吗?在品尝虾饺时,你是否知道虾饺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诞生的?你是否有兴趣来虾饺的诞生地寻访?你吃过最好吃的虾饺是怎么样的?最好吃的虾饺你是在哪里吃到的?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哦!本文是版权作品,未经珊珊三丫头书面授权,严禁搬运、转载、洗稿。如需转载,请与作者珊珊三丫头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