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著乡史,丹心记村魂——读余伟文《新村路》有感

        牛年岁末,余伟文老师赶在这个牛年的末班车上,做了一件很牛的事。那就是他的新书——新版的《新村路》正式出版了。这是继三年前旧版出版之后,从化本土文坛又一盛事。

        我与余伟文老师结缘于2018年的夏天。当时,我偶然地在网上搜到了一篇关于《朱山下》的长文(朱山下是我的祖籍村),由此结识了转发该文章的朱灿坚老师,辗转通过朱灿坚大哥结识了文章原著——余伟文老师。从此,我便妥妥地成为了余老师的一枚“铁粉”——铁杆粉丝。

        冥冥之中,我与余老师因从化乡史而结缘。从化乡村历史贯穿于我与他的每次见面,每次茶局、饭局或会议。我们在微信上讨论乡史,我们在乘车下乡采风的路上说着乡史,我们在走马夫的山路谈着乡史,我们在凤院村的古巷挖掘乡史,我们在夫九龙的餐桌上还是分享着从化乡村历史。我佩服他对文学的执着,对从化这片热土的爱,对写好从化乡村、讲好从化故事的付出。我们这些年常常强调要讲好从化故事,但在这方面真正沉下心来、弯下腰去,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人,不多。余伟文老师,绝对算是其中的一个,而且还是与时间赛跑抢救从化乡村历史的那个。


        言归正传,作为一枚铁粉,我真得好好分享一下对余老师这本新版《新村路》的读后感。新书分“亲情”、“杂感”、“乡史”、“新闻”四个章节,时间跨度超过十年,合计100多篇,共398页,洋洋洒洒近40万字。其中,收录其精选的从化乡村历史散文36篇,近20万字,占全书一半内容,涉及从化五镇三街近30条古村、20多个姓氏宗族。

        从此,我们只需翻开这本《新村路》,便能细细品味从化,品味朱山下、大江埔、溪头、南平、钱岗、城康、赤草、官庄、门口江,麻村、木棉、源湖、殷家庄、枧村、凤院、小坑村等古村,品味“朱、邝、黎、陆、张、刘、陈、李、谢、叶、殷、戚、欧阳、黄、王”等姓氏背后的从化故事,品味从化这座小城在历史长河之中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了。

        可以说,《新村路》是一本属于从化父老乡亲的好书。从化人可以在书中走进熟悉的古村,探秘不同姓氏的源流,了解和感悟从化的历史名人和人文故事。

      《新村路》还是一本属于所有当代人的精神食粮。作者走遍流溪大地,品味广府客家;又从粤东粤北走进浙江、走进香港,再到走出国门,既走读了大中华,还品味了东南亚。他以文会友,以字传情,在书里谈人生,谈理想,谈哲学,谈生死,谈家国,更大谈从化乡村历史。书里浓缩的不仅仅是从化的乡村历史,还有中国老百姓埋藏在心底的乡愁;书里传承的也不仅是从化的姓氏源流,还有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而在大致浅读完一遍厚厚的《新村路》之后,我还发现,如果说三年前的旧版是作者“七年技痒”之作,那么今年的新版可谓是“十年磨一剑”的里程碑之作了。至于这本书具体好在哪里,我个人主要有以下几点感想:

        一是题材选得好。余伟文老师善于选材,《新村路》四个章节百余篇文章,除了重点写从化乡村历史之外,其实还用了很多篇章谈人生、谈亲情、谈生死、谈理想、谈哲学、谈家国,涉及面非常广。其中,几乎每一篇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如谈亲情和同窗之情的《父亲》、《母亲》、《2天,20年》等,谈生死的《悼念二叔》等,谈哲学的《神马》、《哚咕蛇》、《宇宙》等,谈家国的《龙角杀敌记》、《广裕祠》等。到了书的最后一章,作者则直接把父亲数十年前的19篇从化新闻作品搬了进去,暗含了向父亲致敬之意,也彰显出“子承父业,续写从化”的光荣。

        二是人物写得妙。例如写《“杂家”罗明辉》,就写道“酒足饭饱后,明辉就铺开宣纸奋笔疾书。其后,两臂各穿几只大钢环打起了拳。拳风四起,铿铿作响。”短短几句话,便把这位从化书法界中能“打”、武术界中能“书”的奇人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又比如写《走马夫》,“李天财今年刚好60,顶一顶枯草般黑白间杂的乱发,吸足了高海拔的日光和负离子后的脸红得发黑,嘴唇像蜕皮般露出粉色。脸和身材一样的瘦削,但感到铁一般的硬朗。父子端出了热气腾腾的招牌鸭,照例大口喝酒,大口吃鸭。”同样也是寥寥数语,便把吕田红色山区那勤劳善良、热情好客的客家人形象,写得非常丰满而生动,让人印象深刻。

        三是村庄画得美。《新村路》里面写的一条又一条的从化乡村,其实就像是一幅又一幅画。在作者的笔下,凤院古村是这样的——“立秋当日,下了一场骤来骤去的雨。双凤山拦腰出现了一条白色的云雾带,将其衬托得宛若海上仙山。山脚北面一片广阔平原上远远坐落的数百间布局井然的古民居群,如同一群正襟危坐的古人,在远眺这难得一见的人间奇景”。又比如《枧村》篇中,“11月,枧村村前的一大片稻田已收割完毕。几十只鸡一边玩耍,一边啄食剩谷。掌鸡阿姑怀抱一支尾端绑着小红塑料袋的长竹竿,蹲在田里紧张盯看。”——短短三句话,便把良口山区乡村的小清新、小美好、小确幸,刻画出来了。

        四是感情动得真。书中的前三章,“亲情”、“杂感”、“乡史”,一共86篇,给读者呈现出来的是除了有浓烈的亲情、真挚的友情、写作及创作的热情之外,还有一颗赤子之心,一片赤子之情。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想,《新村路》的作者余伟文老师,也一定是饱含着深情,饱含着对从化的爱,才能十年如一日,深入田间地头,深入旧祠古巷,从白天到深夜,坚持写作和创作,写好从化乡村,讲好从化故事吧。

        五是格调升得高。很多人写书出书,或哗众取宠或自娱自乐,或附庸风雅自命不凡。在品质和格调上,甚至让读者嗤之以鼻。余伟文老师这本《新村路》,却始终保持着品质,彰显着不凡的格调。无论从文章标题的拟定,还是文章首尾的开合,还是文章主旨的升华,他都努力做到字斟句酌,甚至七易其稿,力求完美。比如《赤草》篇最后一句——“赤草故地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印记,就算这里只剩下一砖半瓦,也不会被开发商圈去”。又比如《枧村》篇末这样写道——“枧村之南,全球顶级香港马会从化马场已建起;鸭峒河北岸,世界生态设计大会永久落户。枧村的大戏,注定是没有落幕的那一天。”在我看来,这些都是闪烁着人民情怀和人文关怀的文字,给人温暖和力量的点睛之笔。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杜绝虎头蛇尾,的确是余伟文老师写作的特长和特点。他的文章中间,经常会有很“盏鬼”、很天马行空、很活蹦乱跳的段落和字句。但是他的文章结尾,一定是非常严谨和正经的,一定是简洁明了却又富有生活哲理和人生道理的,一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余韵悠长的。

        从化有个余伟文,是从化之福。从化出了一本《新村路》,是从化之幸。作为他的高中母校——从化中学的晚辈校友,我愿意再次献丑,把三年前写的一首小诗稍作修改再次分享出来——

《以校友之名致余伟文》

新书有余温,平凡亦伟人。

孤舟蹈文海,独行染霜尘。

妙手著乡史,丹心记村魂。

十年磨一剑,今日把示君!


你可能感兴趣的:(妙手著乡史,丹心记村魂——读余伟文《新村路》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