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人的最高境界,漫谈王阳明的“洒落之境”与佛教的“无我之境”

说起人的境界,有点虚无缥缈,不好把握,但它又实实在在,出现在每个人身上,我们经常能感觉到。人们往往会说,某人境界高,某人境界低。正常情况下,人的境界很难区分,但到关键时候,区别就出来了。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林科院樱花

“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的概念,是邵雍在《观物内篇》中提出。在《观物外篇》,邵雍又说:“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而公明,情偏而暗。”显而易见,王国维是化用了邵雍的概念。

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同时提出了人生三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种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种境界也。

校园油茶花

名与利,境界与精神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生在世,追求的就两样东西,名、利。有些人,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整天算计;有些人,为了一些虚名,彻夜难眠。这样的人,心累。心累,都是欲望惹的祸。境界高的人,并非不追求名利,而是自我利益考虑得少一些,眼前利益放得开一些,欲望往往不容易引起心累。所以,王阳明说,人要有“心不累于欲,无入而不自得”的洒落境界。这样,失去了一些,活得更洒脱、更惬意一些。当然,欲望不引起心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也因此,王阳明说,要修炼,要有功夫。

人活在世界上,一是生存的需要,二是精神的需要。现今的社会,生存的需要,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是问题,剩下的就是精神需要了。俗话说,良田千倾,日食三餐;广厦万间,卧榻三尺。人有钱了,要去旅游。有人说,旅游是从自己住腻了的地方到别人住腻了的地方去看看,还很辛苦。现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为的是精神享受。有人做慈善、有人做义工,有人报复杀人,有人舍身护主,都是满足一种精神需要。有人追求权力,有人追求名声,有人追逐金钱。都是精神追求。一个LV包和一个普通包在使用上并无差别,只是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不同而已。仔细想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确实不多,更多的是精神需要。


樱花

弗兰克的“超越自我”

著名的奥地利精神医学家、心理学家,纳粹集中营受尽磨难的幸存者弗兰克,提出“意义治疗法”,其核心就是“意义意志”。在弗兰克看来,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极端条件下,你的“意志”是由你选择的,是自由的。生活的主要动机就是探索意义,“忘掉”自我。健康的人格,就是“超越自我”。这看起来,很像是“无我之境”。

对于人生的境界,王阳明说,“心不累于欲,无入而不自得。”

儒家入世,境界基本上是“有我之境。”当然,“有我之境”又可分为“小我之境”与“大我之境。”但不管怎样,这样的境界相对不如佛家或道家。佛家的境界是“无我之境”,一般认为,这是所有境界中最高的。


婺源篁岭晒秋

著名学者陈来说,“整个宋明理学发展的一个基本主题就是:如何在儒家有我之境的立场上消化吸收佛教(也包括道家文化)的无我之境。”

融合儒释道的王阳明心学,一方面入世,另一方面又借鉴了道家和佛家的境界,提倡心无滞碍。所以,在我看来,还是最喜欢王阳明的 “心不累于欲,无入而不自得”的洒落境界。而这洒落境界,与弗兰克的“超越自我”,十分的接近。

注:无入而不自得,源自《中庸·上》“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意思是,君子无论处在什么情况下,没有不悠然自得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我”,人的最高境界,漫谈王阳明的“洒落之境”与佛教的“无我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