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心,父母的责任心真正应该体现的地方不是孩子的衣食方面,而是心灵的塑造。
当一个人意识到给予是责任,同时也一定会发现给予是快乐,这种责任的实现是幸福和满足的,大到为国为民,小到为父母为自己。
良好的责任心是社会合作精神的基本表现,也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的一种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一位成功的人士曾经说过:一个人必须有责任感,不管你做什么,都要把它做好。你不知道在今后它将对你有什么样的帮助。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成功者,只要他有责任心。
一个人的责任心表现在许多方面,如在生活上不依赖别人,自己的事自己做;敢于独立做出判断选择,并为自己所做的事负责;为社会、家庭及其他人尽自己应尽的义务,等等。
据调查,我国现有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往往缺乏责任心。
在许多家庭中都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把玩过的玩具扔得满地都是,大人不得不跟在后面,一件一件地拾;孩子吃完饭,就把饭碗推到一边,收拾桌子、洗碗都是父母的活儿。
在我国现有的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许多父母把无限爱心倾注在子女身上:对孩子关怀备至,孩子在情感上得到的是单向“输入”,都不知如何付出;
更不知如何“输出”情感去关心父母和他人,其结果势必使孩子从小失去爱心,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心。
试想,一个没有家庭责任感的人,怎样维持一个家庭?
一个没有集体、社会责任感的人,她又将怎样做好社会工作呢?
家长都希望子女有责任心,但他们不当的教育方式往往不利于孩子责任心的培养。
孩子的责任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长年累月的生活中逐渐培养。
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书中给家长的建议是:
一、让孩子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有些事情属于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可以让他们自己做决定;而另一些事显然孩子可以发表意见,但还没有能力做出决定,这需要家长做出选择并帮助孩子接受所做出的选择。
父母要指导孩子在自己的选择中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并发现自身的价值,从而培养孩子独立负责的精神。
父母要鼓励孩子发现自身的价值,从而培养孩子独立负责的精神。
父母要鼓励和信任孩子,从而使他们相信自己有承担责任的能力。
在家中,父母不应该总把子女当小孩子看待,家中的许多事都要听取孩子的意见,让他们体验到一种家庭生活的参与感。
如此.将会使孩子乐于帮助父母,进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二、 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从1岁半到5岁期间需要大量的触觉训练,如果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始终不给他们独立的机会,孩子有可能失去做事的兴趣和愿望。
家长应把责任感的培养融入到游戏之中,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孩子学着收拾玩具,把收拾玩具作为游戏的一部分,使孩子逐渐学会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家长可让孩子做适当的家务劳动,使孩子体验一下自己对家庭应尽的责任,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生活自理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与独立性。
三、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孩子由于年幼,缺乏知识经验,经常会造成一些过失,这并不奇怪。
譬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花瓶,一时冲动伤害了别人,粗心大意造成了麻烦等。
发生这类过失的时候,父母不应该责怪孩子或袒护孩子,应该让孩子自己负责。
一般来说,孩子有过失的时候,正是教育孩子的好时机。
因为内心的不安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道理有可能刻骨铭心。
父母要利用这个时机,耐心地给孩子讲清道理,明确指出弥补过失的办法,使孩子建立起责任心。
四、父母为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
责任心和其他道德准则一样,都不能单单靠口头说教,而只能由孩子从外界的吸收中取得。
孩子在生活的各种环境中,对自己喜欢的人进行模仿,从而塑造自己的品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眼中,父母具有绝对权威,父母的言行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父母做事总是丢三落四、不守诺言、推卸责任,那孩子就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因为身教胜于言教。
五、让孩子饲养小动物,种点花草
日本有专家建议:应让孩子们饲养小动物、种点花草,让孩子们在喂养小动物、给鲜花浇水、施肥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地培养他们的耐心与责任心,并将这种感情迁移到对待其他人和事物上。
事实证明,这种教育方法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能够促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