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长安—最好的罪赎

      中午在沙发上葛优躺,看了一部纪录片,是讲述唐朝十八帝陵的故事,每集顶多也就四十分钟,但是讲述一个帝王的寝陵的事足足够了。关于唐朝和长安城,最能八卦和茶余饭后素材的也就唐太宗、武则天、杨贵妃、唐明皇了,在近点说有高力士、李白、李治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和从哪儿激发的兴趣,我从小对历史和日本历史文化很感兴趣,历史中比较喜欢关注的是唐朝、宋朝、明朝,还有就是南唐这个历史上昙花一现的小国,每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的代表人物、事件和优越时期。今天突然想说说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祖李渊这对父子,唐太宗的一生在历史年轮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华夏五千年,江山还是那个江山,帝王能流传千古,被后人赞誉的却不多,尽管唐太宗的江山也有血迹斑斑的痕迹,双手也沾满了至亲的鲜血,也许贞观之治是李世民对玄武门之变的罪赎,长安城的繁华,帝国的荣耀是他对先皇先后和子民的一个交代,无论怎么样,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治国才能与之相比的可能只有康乾盛世的康熙、乾隆了。


      要说唐太宗,先得说说他的父亲,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李渊,今甘肃人,出生北周贵族家庭,袭封唐国公,姨母是隋朝著名的独孤皇后(李渊和隋炀帝是堂兄),而且深得当时的隋文帝和姨母的喜爱赏识,从刺史一步步走到开国皇帝,这期间攻打高句丽、抵御突厥,李渊的军事才能和领兵谋略渐渐引起了当朝皇帝隋炀帝的疑心,所谓功高盖主不得善终的道理,李渊心知肚明,在出任太原留守时,隋炀帝的暴政已经引发了全国多地的农民起义,此时的李渊一边是皇帝的质疑随时都有灭门之祸,一边是农民起义,看着膝下儿孙,夫人,将士对他的信任和追随,若想在夹缝中求生存,可能最好的结果就是先下手为强,他要保护自己的儿孙妻女,他要对得起那些信任自己的将士,隋炀帝的暴政让他亲眼看到了民不聊生,人间惨象,他内心的纠结和对未来的茫然,让他踌躇不定,这个时候一个人看穿了他内心深处的那个心结,这个人就是李世民,李渊的第二子,一直跟随李渊征战,亲眼目睹了百姓疾苦,既然多疑的隋炀帝已不再信任他,那么就算李渊提着一家老小的人头去找隋炀帝,隋炀帝也未必能在信任李渊家族。其实,在随李渊征战的几年,李世民深知以隋炀帝那个德行隋朝离灭亡不远了,李家为了朝廷压着后方,结果皇帝怀疑了要定罪,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准备等待时机,暗中网络豪杰各种人才,起兵只是指日而举的事。

      大业617年,在李世民和各路豪杰的暗中配合支持下,李渊起兵反隋。

    618年,李渊与众将领攻下长安城,称帝,国号唐,定都长安,年号武德。封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李世民为秦王、三子李元吉为齐王。古代森严的封建礼仪制度,能继承大业者必须是嫡母的嫡长子,玄武门之变后李渊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当初功高盖主的影响不得不让他起兵反隋的心结会在自己身上重演。

      关于李世民的出生明细就不说了,反正也是今甘肃人,在他出生的前天或者当天没听说有什么祥云啊,怪异天象的什么的出现。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从小随父李渊出战,经历过战场的残酷血腥,目睹过百姓疾苦,体会过刀光剑影的恐惧和人心的变换,深知只有一个英明勤政爱民的皇帝才会有百姓的安生,所以在随父出战的时期,李世民已经显示出高与自己兄长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的军事才华和谋略为李渊的反隋画上重重一笔,李渊也为此暗暗感到欣慰骄傲。但是,李世民不是长子,李世民的才华在父亲眼里看来是考了一百分的儿子,但在兄长太子的眼里,这是一种致命的威胁和不安,加之,李世民在反隋期间网络豪杰人才,有一定的人脉和人才集团,而李建成自持嫡长子身份,恃宠而骄,就好比李世民的朋友圈里都是教授、副教授、院士,研究员,太子的朋友圈里都是厅长、副厅长、老总、还有高富帅和美女明星什么的,这就形成了两个极端的朝廷集团,各种明争暗斗,阿谀奉承,阴奉阳违。在皇权面前,说亲情都显得矫情,看到李世民身边越来越多的人才,他就是花重金都请不到一个,太子急眼了,坐不住了,他要尽快继承皇位才能放心,不然哪天李渊和大臣们头脑一热改封李世民为太子也说不准,于是,说服三弟齐王李元吉跟自己先除掉李世民,其实,李世民也在等这个机会,他早已看不惯太子恃宠而骄、嚣张跋扈,荒淫无度的像个废物一样,这样的人怎么能治理天下?而自己跟随父皇打下唐朝江山,自己恪尽职守,爱护百姓,尊敬兄长和一同出生入死的将士们,凭什么自己就不能是太子?在皇权面前说不动心似乎也不太可能,尤其是像李世民这样年纪轻轻就已经显示出不同自己父亲的军事才能和忧国忧民的王侯,内心有点不甘心再也正常不过了,说实话,对他那个废物似的太子哥哥时不时暗中给他挖坑、排挤、诬陷栽赃嫁祸的伎俩真的是够够的了,太子竟然还能和李渊后宫嫔妃一起来对付他,引的父皇李渊对他忌惮憎恨,父子之间关系越发紧张微妙,他觉得未来有这样的储君治理,天下与那隋炀帝时期有什么区别?更让他心寒的是,太子以兄弟聚会为由请他吃饭,却在他酒里下毒,好在最终在自己部下的努力下拣回一条小命,他在等机会,既然你不念兄弟之情,那我也不顾臣子之义了,你最好能一次就把我收服了,不要给我机会,因为这是你逼我的,我已经仁至义尽了。

      武德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领自己的集团入朝(长孙无忌、蔚迟恭、房玄龄、杜如晦、公孙武达等,都是大咖大佬),事先在玄武门做好埋伏,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并不知情,走在他们前面一起入朝,走到临湖殿,发现一点不对劲,但已经来不及了,弓箭手中的箭并没有因为是太子和齐王稍有一点犹豫,李元吉开弓射箭,却一连两次都没有射中李世民,李世民用尽所有的力开弓射箭,亲自射杀了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被李世民将士射杀。随后,李世民将李建成和李元吉众子残忍杀害,从宗室名册上删除名字,原东宫和齐王府的女眷们李世民全收在了自己的后宫,生前你不顾兄弟之情害我逼我,你死了我杀你儿子,娶你妃子们,没有最恨只有更狠。有史书记载唐李氏血脉中有北方少数民族血统,因此比中原较为开放,兄弟娶弟媳很正常。

        武德626年(7月5日)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之后的一个月里,几乎李世民所有的部下都封爵封王,朝堂集团大换血,均为李世民集团人才。

      武德626年(7月14日),李渊亲笔诏书禅位给太子,自己位居太上皇,不再处理朝政。

      武德626年(9月3日),李世民正式登基,大赦天下,年号贞观,李渊位居太上皇。

      玄武门之变是李渊内心永久抹不去的痛,是李世民内心深处永远无法忘怀和心安的噩梦。在失去了两个儿子和众多孙儿被残忍杀害后,李渊这个一生都在征战的骁勇善战的将军最终倒在了自己亲手打下的江山中,当初为了保护家族他不得不起兵反隋,如今他自己亲手打下的江山却容不下他的家人们了,他心如死灰,什么朝政、民生、江山、皇权都只不过是过眼云烟,至死带不走,所以他主动将皇权交给李世民的时候,他的心已经随着玄武门之变的云烟去了,他也自责是不是在这场残忍的事件当中自己也有脱不开的责任?如果他能听听李世民的心声是不是就不会发生这些事了?如果他不纵容太子的行为是不是可以避免这场杀戮?他想到了当初自己功高盖主引得隋炀帝忌惮和朝堂官员的妒忌,被孤立被冷落,惶惶度日,最终为了自己的家人起兵反隋,自古为了皇权骨肉相杀的典故他不是不知道,可他一直觉得自己的这几个孩子都是那么懂事听话,相互扶持,跟随自己出生入死,认为唐朝的江山来之不易,李家兄弟们定会珍惜相互辅佐,可是最终他的心碎了,皇权面前他最得意的儿子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可他也只剩下李世民一个嫡子了,他深怕李世民还会加害他晚年所生的小皇子们,他尽快脱身,也许就是为了这些小皇子们有个安身之处。李渊的晚年在无尽的悔恨和自责、心痛、思念中度过。

      登基后的李世民也好不到哪去,他几乎夜夜都能梦到两位兄长死前不甘惊恐的目光,还有那二十多个幼小侄儿的凄惨哭喊声,他在登基十六年后恢复了太子和齐王的生前身份地位,也将自己的庶出皇子过继李建成为子嗣,可是玄武门之变的恶梦依然伴随他至临终之际。

      李世民即位后没让自己闲着,而是励精图治,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提倡节约、休生养息,重视教育文化,尊重学者,国泰民安,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对外开拓疆土,征服高句丽、东突厥、龟兹、吐谷浑,设安西四镇,与北方民族的领导们称兄道弟融洽相处,获得兄弟们的“天可汗”的尊号。为之后的唐朝一百多年的稳定发展做了最好的基础。

      贞观之治的盛世繁华后来者无人能及,长安城成为当时全世界的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对那些各国的使节和留学生、留学僧给予包容接纳,宫廷内不乏有外国人当职当差,长安城当时开放的民风与这个自由开放的朝代成为历史一大亮点,帝国盛世来之不易,也许人们已经忘了玄武门之变的阴影和伤痛,可每当夜深人寂时李世民的内心波澜只有自己清楚,在起兵反隋期间,李渊曾承诺若成功后会立李世民为太子,可是最终他并没有看到父亲的诺言实现,在几乎走投无路时他先发制人,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他偶尔也会这样安慰自己,可是,无论他如何弥补,如何悔过,那终将是历史上抹不去一道阴影,当他站在皇权顶峰时,用尽毕生精力去保护他的子民,长安繁华、贞观之治盛世荣耀是他对那场用亲人鲜血换来的江山最好的罪赎。

    也许贞观之治是李世民对玄武门之变的罪赎,长安城的繁华,帝国的荣耀是他对先皇先后和子民的一个交代。

你可能感兴趣的:(盛世长安—最好的罪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