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夏天,阿荣投奔在上海的姨母一家。
他白天在上海的一家饭店后厨做帮工,晚上就在姨母家铺个凉席睡一晚。
饭店在人民广场附近,每到傍晚便有许多人聚到人民广场大屏幕下观看新闻,这时饭店的生意也会格外好。
阿荣将后厨的垃圾装好,打算从后门运出去,正在炒菜的林大厨叫住他:“阿荣,你顺道去广场逛下,看看今天新闻怎么讲。”
“好咧。”他应声道。
他从后门出去,走上十来步先将垃圾丢了,然后飞快地跑到广场屏幕下。
广场上人山人海,大家都望着屏幕里的新闻,兴高采烈地讨论着香港回归的事情。
“阿姐,新闻现在怎么说?”他朝着边上的阿姨问道。
“早着呢,要直播72个小时。香港后天回归,要在零点升咱们的国旗。”
他看着大屏幕里的场馆,心头激情澎湃。
“林师傅,电视今天全程直播,等7月1号零点升旗。”
后厨里的油炸声、剁肉声、切菜声不绝于耳,师傅们笑着调侃林大厨:“老林,看你今天急的。咱们晚上下班,你保证赶得上看直播。”
林大厨开朗地大笑,手上动作不停,一道菜新鲜出锅。
大厅里的人都在热火朝天地聊着香港回归,收音机开始播放《东方之珠》,悠扬歌声混入嘈杂的环境:“月儿弯弯的海港,夜色深深,灯火闪亮,东方之珠,整夜未眠……”
夜色渐浓,大厅里的客人陆续离开。
阿荣打扫着大厅卫生,走过玻璃橱窗,更换了上边张贴着的标语日期。
标语上写着“以优质服务迎接香港回归,倒计时还有2天”的字样。
伴随着不远处人民广场响起的鞭炮声,饭店也结束营业锁上了门。
阿荣走到公共电话亭,辗转联系到了家里。
“喂,阿荣?”
“老婆,是我。你今天还好?”
“还行。去了医院产检,估计下周生产,你什么时候回来?”
阿荣来上海也快半年,本来是计划在妻子生产前回去,可想起饭店里的那幅倒计时标语,不禁犹豫起来。
“孩子都要出生了,你还不打算回来?”
话筒那端传来妻子的追问,阿荣连忙回答道:“你也晓得香港要回归,饭店这两天生意特别忙,这时候走了谁来替我的活。”
妻子沉默了好一会,而后开口道:“你想好孩子名字了吗?”
阿荣望着对面人民广场的大屏幕,回答道:“男孩叫迎港,女孩叫紫荆怎么样?”
妻子在那边笑了:“也算是你们家起名传统。你爸那一辈都叫建国、建军,你这一辈就叫国荣、国强,想想孩子叫迎港、紫荆也挺好。”
街道上有一行学生骑着自行车路过,庆贺的红色灯笼在城市上空绽放着光亮。
阿荣是在女儿出生后回的老家,他乘了四小时的绿皮火车到了家乡。
火车一路摩擦铁轨的声音让阿荣想起了童年。他记得自己的父亲挑着扁担走在山路上的场景,他坐在门槛上望着父亲的背影,那扁担一晃一晃地走远。
火车将一路的景色都抛到了身后,过去的岁月也如流水般消逝,无数的曾经都变了模样,只有祖国的发展化作了一个个记忆的符号,融入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中。
正如《东方之珠》所唱:“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从老一辈人的“建国”、“建军”、“援朝”,再到他这一辈的“国荣”、“国强”、“民富”,之后是他女儿这代人的“亚运”、“迎港”、“紫荆”,无数鲜活生动的人们用着相似含义的名字向祖国献上了最真挚的祝福,表达了自己永远不忘根本的拳拳爱国之心。而他们的命运也伴着祖国发展而进步,随着国家昌盛而成长。
阿荣记起香港回归时那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再看到女儿红彤彤的小脸,不禁露出了幸福满足的笑容。
活动传送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