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银河补习班》看孩子们真正需要补习的是什么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银河补习班》这部2019年上映的暑期档电影讲述了一对父子跨越世俗障碍收获亲情与成长的故事。文中的儿子马飞是一个被老师嫌弃“缺根弦”、被学校主任嫌弃“另类”、被“应试教育”所不容的“差生”。在几乎所有人都对马飞不抱希望的时候,马飞那个因为所设计的大桥坍塌而主动承担罪责、在监狱蹲守7年的工程师父亲马皓文却不放弃,他通过言传身教给孩子“补习”,最终使孩子明确理想,重拾学习热情,从“问题学生”成长为一位举世瞩目的航天英雄。


        从电影标题中“补习”二字来看,这是一部以教育为题材的电影,而电影中马皓文对马飞的“另类”补习也和社会对于孩子补习的普遍认识形成了鲜明对比。影片最后马飞在太空中遇到困难时成功解困的结局最后也印证了父亲马皓文教育的成功。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影片中闫主任的养子,马飞学校走出的第一个省状元,在大学经历第一次挫折后由于被养父拒之门外,得不到合理的疏导和安慰,精神崩溃而跳楼。

        这部电影在教育的探讨中并未进行直接判断,他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含蓄地进行对比。例如电影中虽然有马飞和闫主任养子的例子,但是闫主任自身是一个应试教育下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命运的农村孩子,他的艰难学习经历告诉他孩子需要出人头地必须刻苦学习,所以他用那些严格的要求要求自己的学生,想来这也是在应试教育下大多数人改变命运的方式。而马皓文对马飞的教育方式虽然成功,但是这种成功需要满足的条件其实很苛刻,首先他需要孩子有马皓文一样学识渊博的家长,能在正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给孩子灌输知识;其次他需要有家长的开明和学校的理解(电影中只体现了家长的开明),在繁重的课后作业和孩子的兴趣中做出取舍;还有家长和孩子面对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压力能够坚定不移,坚持理想,认准“箭靶子”,才有可能获得马飞式地成功。


        电影中大量描述了在决定马飞去留期间马皓文对于马飞的“补习”,但对于马飞成功留在学校之后没有提及。这场“补习”从本来的角度就是为了能够让马飞跟上学校学习进度,取得留在学校的资格(尽管赌约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学生的水平)。可想而知,之后马飞应该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好成绩,因为马皓文曾经对儿子说过“自己的事儿,以后甭问我”,在引导马飞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之后,剩下的就靠儿子自己了,毕竟今后需要在当下教育制度下竞争的是儿子自己。

        那么,我们的孩子究竟需要补习的是什么?为什么有些人补习班从没有断过,但是结果却不理想?而马皓文的“另类”补习,却获得了成功?关于这一点,电影中的回答很隐晦,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推敲,还是可以得出答案的。

        第一,明确目标。电影中马皓文问马飞“你长大后想干什么”,马飞回答“考清华北大,如果考不上,就只能在楼下卖煎饼”。尽管我们都明白要明确目标,但有时候我们往往和马飞一样把过程当成目的。电影中,马皓文曾提到,“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靶子,连箭靶子都找不到在哪,你每天拉弓有什么用”?所以他并没有一开始就专注于知识的辅导,他一次一次地引导孩子从兴趣出发,明确理想,甚至不惜违反学校规定带孩子看航展。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明确他活着是为了什么,因为心中的目标是支撑一个人在漫漫人生中不断克服困难、坚持走下去的不竭动力。对于马飞来说,这个目标是成为飞行员,对于马皓文来说是为自己翻案。

        第二,对抗挫折的勇气。电影中闫主任的样子是一个成绩优异但是抗挫能力弱的孩子。一次的“考砸”足以摧毁这个孩子。与之对比的是马皓文,翻案路上,面对部门间的“踢皮球”,他从不认输,从不放弃,一次不行跑十几次,一年不行跑十几年,挫折和困难从未让他停下脚步,最后即使在儿子为了个人利益而劝他放弃申诉的最大的困难下,他仍坚持本心。他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儿子,遇到挫折,永远不认输。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让马飞在洪水中自救,笔者也相信也正是这种不认输的精神让马飞在被困太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尝试,最终成为一名航天英雄。

        教育问题永远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究的问题,同时也是《银河补习班》这部电影所探讨的问题。从应试教育到现今的素质教育已经体现了社会的认知在进步,同时笔者也相信对于所欠缺的知识和技能的“补习”也是必要的。希望在社会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最后能够培养出那类在“真正地人生难题出现时,在没有ABCD考试选项下,能够有EFGHIHK的岔路,甚至能开出XYZ的脑洞”的孩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银河补习班》看孩子们真正需要补习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