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周瑜——那个叱咤长江的美男子

摊破南乡子·忆周郎

是夜起东风。
周郎便,不负丹衷。
少年倜傥凭栏眺,气吞万宇,龙吟炎卷,铜雀楼空。
帏上玉璁珑。
映青史,遍历重瞳。
东风又过江山改,何如隐去,煎茶煮酒,谈笑涵容。

历来关于这场战争的作品之多,犹如赤壁之战中曹操的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感怀周瑜的作品也是数不胜数,最有名当属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有李白的《赤壁歌送别》、戴复古的《满江红·赤壁怀古》。

这些作品无不写出了周郎破曹时的意气风发、谈笑从容,也写出面对前人建立功业时这些作者的思考,抒发内心的种种情怀。

不才明月对于公瑾同样钦佩有佳,步简友之韵(《摊破南乡子·赠明月》),填此拙词,以怀公瑾,同样送予那位简友。


对于周瑜,我们总有一些误解,对于赤壁之战,我们也有一些误解:
1. 难道赤壁之战不是诸葛亮作为主角打赢的么?
2. 怎么周瑜这样气量狭小之人也值得怀念?

带着这样问题,我们重回历史现场,看一看曾经的周瑜,和真实的赤壁之战。


周公瑾

01
首先,不得不赞叹《三国演义》对于人物的塑造,演义出于尊刘贬曹的需要,把东吴人都淡化成了配角,甚至对于某些人物做了黑化处理,周瑜便是其中最冤枉的一个。
曹操、司马懿等人在演义中的黑化,多少有些历史的影子,比如曹操的奸、司马懿的伪,但周瑜不同。
按《三国志》记载,周瑜出身名门,祖上世代为朝廷高官,祖父和父辈都官至太尉,位列三公,这和四世三公的袁绍家有的一拼。而周瑜的形象则是身材高大,姿容美好。周瑜年轻时专于音乐,即使三巡酒后,乐曲如果有缺误,也听得出来,所以当时人们流传的歌谣说:“曲有误,周郎顾。”
而刘备对周瑜的评价是“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器量广大”,曹操也羡慕周瑜的才干,想移为已用,甚至派蒋干去游说。

说到气量,到底还是器量广大,对于与自己政见不同的鲁肃,却能推荐他当自己的接班人。《江表传》还记载,东吴老将程普自恃年长,总是倚老卖老凌辱周瑜,但周瑜始终不予计较。时间一长,程普感到自惭形秽,对周瑜越加敬重,常跟人说与周瑜交往,就像喝精纯的美酒,自己不知不觉地就被感染陶醉了。
还留下一个成语——如饮醇醪[chún láo],形容一个人心胸宽广气量宏大,很值得交往。


大战前夕

02
再来说说赤壁之战。
孙刘联军确有其事,只是正面战场上重要的战役,都是在周瑜统领的东吴军身上发生的。
东吴方面,多数谋士面对曹操的恐吓,都认为只有降曹一条路,而鲁肃则私下向孙权直陈利害,一针见血地指出除了抗争,别无他法。鲁肃帮孙权算清了政治账,那军事账谁来算呢?

当然是东吴的中流砥柱人物周瑜了。周瑜早就看出了曹操号称八十万雄兵的破绽,在对面东吴众谋士极力降曹的态势下,毅然提出抗击的见解,说曹操名托汉相,实为汉贼。
并提出曹操犯了四个兵家大忌:
其一,曹操本土不安,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其二,放弃鞍马,使用舰船,舍长就短。其三,现在是寒冬,马无草料,补给不足。其四,劳师远征,水土不服,必生疾病。
所以说曹操这次来是送死,怎么能投降呢?

于是,周瑜从孙权处请得三万人,进驻夏口,与曹操军会于赤壁。结果周瑜所料,曹军士卒已经发生疾病,初次交战,曹军就被打败了,退驻江北。然后就是黄盖诈降,火烧赤壁,曹军败退,曹操灰溜溜地回了北方,再也无力南下。

这场战争没有演义写得那么离奇,但以少胜多是存在的,这场战争也为三国纷争奠定了基础。

而演义里关于诸葛亮的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都只是文学塑造,历史上基本不存在。


火烧赤壁

03
由此,周瑜的形象已经明了:
外观方面,身材高大,容貌俊美;
品质方面,器量广大,善于音律;
才干方面,文武筹略,智勇双全。

无怪苏轼也赞道: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而《三国演义》是民间小说,是以小人物的身份讲述大人物的三国纷争,当史读本来就是笑话,所以那些对周瑜的黑化,是出于小说的需求,不用挂怀。

关于演义和史实的对比,已经有很多书和文章写过了,此处只是发表下我的价值分享,我也想和茨威格那样,写一些类似《人类群星闪耀时》的文章,不是为了写历史,而是写一些重要时刻和重要人物,融入我的价值分享。

你可能感兴趣的:(忆周瑜——那个叱咤长江的美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