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丰道德经解读》:《道德经》第三十七章~第五十四章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解读】

大道通常是看起来什么也没有做,实际上却是参与并推动了所有事物的运化与进程。治理者如果能持守大道的这种运化方式,那么万物将会自行运化和发展。

百姓和万物自行运化着又想要刻意有所作为的时候,我将用不去命名定义的、尊重其合于大道原本状态的方式来引导万物。

用不去定义的真实原本状态去引导万物,人们就会回到顺应大道自然法则去有所作为的状态,而不是纵从自己的私欲出发背离大道去作为。

不用去刻意想要获得清静安宁,在大道作用下的天下万物将会自行归于正道。


遵循道的法则,不带有期待,不带有意图,不带有担忧地临在于当下,这就是一种无为的状态。只有在到达这种无为的状态之后,内在才能与道共振同频,才能在道的指引之下开始真正有所作为。

放下个人私有的欲求,归于清静安宁,一切会自行归于大道的正途。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解读】

上等的真正有德行者按照大道法则去为人做事,并不会刻意表现出自己的德行合乎道的样子;下等的有德者总是表现出自己是按照大道法则生活的人,总是刻意表现出自己有德行,总是不丢失自己有德行的样子,这样的人其实并没有真正明白大道,也没有真正活在道中。

上等的按照道的法则去为人处事者,看起来没有做什么,实际上隐藏地、不显地做了很多有益外界的事情;上德的状态是没有做什么、尊重万物众生自行调节运化,所以也没有什么需要去做的,不会去从自我的角度出发有所作为,而是从合乎整体的大道法则顺应而为之,这样反而轻松、不用做很多事情;下等的效仿道的法则去做事情的人,总是刻意地不去作为,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所为的不作为,这样反而会制造出很多事情需要去作为,下德者虽然也看起来没有做什么,实际上需要做很多事情来弥补这种刻意的无所作为。

真正用仁爱的方式去对待万物者,却并不会表现得有所作为和认为自己有所作为;标榜推举正义去对待人事物者,是人为有意的区分。

推崇用礼节去为人处事,人们的内心反而难以产生信任和相应,对于有道之人则会用手臂推开,以丢弃这样的礼节待人处事。

所以丢失了道的状态,而后才讲究效仿道的德行;丢失了效仿道的德行,而后才讲究用仁爱来补充;又丢失了仁爱之后,才讲究用正义去弥补;又丢失了正义之后,才讲究用礼节来缓和。

讲究礼节,是因为人们对生命的忠诚与信任变得越来越淡薄,这也是祸乱的开始。

那些想要快速提前认识、明白、把握大道法则的人,往往只处在大道境界的华丽外表上,实际上这是愚昧的开始。

所以一个有大承载的人,会把自己放在厚积薄发、深沉厚重的状态里,不会把自己放在浮华轻薄、急于求成的状态里;会把自己放在真实、实际、踏实的状态里,而不会停留在虚华、表面、作秀的状态里。

所以要去掉那些不质朴的、不真实的、不厚重的生命状态,要取用质朴本真的、实在可靠的、坚韧厚重的生命状态,去掉那些学习道只处在浮华轻薄、只停留在虚有其表的状态。


用沉静厚道的、不急于求成的、真实原本的生命状态来对待和承接大道。

从整体的道的维度出发去有所为,无需刻意地去有所作为,也无需刻意地无所作为,因为这两种状态都是偏颇和狭隘的。

为人处事要跨越礼节性后用心去感知和回应对方。礼貌的外在表现,往往会隐藏和制造彼此之间内在的屏蔽和误会;还会被用来掩饰仁爱的丢失与傲慢,仁爱的应用也同样会被用来掩饰大道运化状态的缺失。

试图用头脑去分析、去总结关于生命的现象,而不是留给生命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感知认识生命。这些急于确定答案的做法都只是停留在道法的表层,也是背离道法的开始。

做一个接受自己如其所是的人,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修饰与伪装里。

三十九章

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发;

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解读】

从古,那些处在不对立的状态,处在容纳一切的状态,处在如其所是的状态,处在平等不起分别的状态,处在安于当下的状态等,都是生命得一的状态。此处“一”就是与“道”的连结通道,得“一”就是万物归顺于道、融合于道、起用于道。故天空得一以清明,大地得一以宁静,神意得一以机灵,幽谷得一以丰盈,万物得一以生发,侯王得一就是天下的正确表率,亦可以此状态来归正天下。

透过这些我们再进一步来看,天空没有了清明,恐怕就将要崩裂。

大地没有了得一的阴阳和合的宁静,恐怕就将要发动自然灾害。

神意没有了得一的阴阳和合的灵机,恐怕就将要停息。

五谷没有了得一的阴阳和合、充盈饱满,恐怕将无法生根发芽而枯竭(山谷没有了得一的阴阳调和的丰盈,恐怕就将要枯竭荒芜)。

万物没有了得一的阴阳和合的生气,恐怕将要走向灭亡。

当权者没有了得一的阴阳和合兼顾众人的正义感,恐怕将要被推翻打倒。

因此尊贵的事物,是以卑贱为支撑;高大的事物,是以低下为根基。

所以那些当权者们会自谦地称呼自己为:孤单的、无知的、没有资格吃饱饭的人,这不就是以谦卑为支撑吗?因此最高层次的赞誉,就是虽然做了一切值得被赞誉的事情,却不需要任何赞誉,也没有留有机会让外界对自己有任何赞誉。

因此不要老想着成为一颗光彩夺人的宝石,相反成为一块普通的不起眼的甚至粗糙的平凡的石头,这样更易于我们拥有和享受来自生命、大自然、宇宙全部的馈赠和幸福。


在无分别、无对立的状态里,在有形与无形打成一片的状态里,在把一切怀着信任交给道的状态里,在接受一切如其所是的状态里,就是生命得一的状态,也是生命连结道的方法,这个方法里面本身就包含着清净、安宁、智慧、丰盈、鲜活和中正。  

没有了清净、安宁的内在状态,就没有了洞察转机的能力;没有了容纳一切、保持当下的内在状态,就会遭遇不同程度的阻碍和冲突。

不去想要成为一个光彩夺人的焦点,时刻让自己归于内在的平凡与平常。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解读】

事物的正面反面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事物的正面反面相反都是被“道”所涵盖的,“道”的移动是基于整体而运行的,而常人总是会看向正面而忽略了反面,所以道要运行移动的时候,总是兼顾着反面一起动。

事物的柔弱与刚强也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也都是被大道所包含的,大道的应用与作用总是包含一切,所以大道在起作用的时候,会兼顾变化地运用柔弱与刚强,会让柔弱与刚强相互起作用。常人总是习惯看向刚强而忽略了柔弱的作用,而道的运用总是兼顾着柔弱与刚强。

宇宙间所有当下万物众生的产生都来自于已有或曾有过的存在,而一切的有过和存在又都来自于空无。所以有无相生、有无相依、有无相存、有无相用。


那些被排除在外的生命,被遗忘的生命,被排挤和不尊重位置的生命,都是整体的一部分;那些平常价值观的对立面,那些对比出来的反面,也都是系统和“道”的一部分,这些需要被承认和看到的部分,是让整体归于和谐运行的关键。

“道”的作用,常常会在柔弱的姿态和角色里得以体现。也常会借由柔弱来唤醒坚强,例如女人唤醒了男人的坚强,孩子唤醒了父母的坚强,疾病唤醒了健康的坚强。

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lèi)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解读】

上等的人听到关于道的内容与信息,就会念念不忘、心心不断地立即应用于日常生活的为人处事之中;中等的人听到关于道的信息,好像相信又好像不太相信,一会儿践行道的法则,一会儿又回到自己的惯性习气当中;下等的人听见关于道的信息,不屑地大声嘲笑且背道而行。

关于道法的表达,要是不被下等的人所嘲笑,都不足以说明这就是道。

所以古人的至理谏言中有所表述:明白道的样子像是昏昧无知;在道中的进步好像是在退步;在道中变得通达无碍又好像是遇到了更多的阻碍。

上等的合于道的行为像山谷一样虚怀包容;真正的清白像是承受着羞辱;宽广的合于道的言行品德,总是显得还有诸多需要完善的不足之处;建立培养自己合乎道的内在品德,唯恐被人知道不去彰显地、自省地去独立完成,本质真实的状态常常让他人觉得这好像是不太真实。

真正大的空间,没有边界,也没有角落;大的成就与作品、器物需要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响彻我们内在的大音来自稀少的声所引发;大的现象隐藏无形的存在与关联;道潜隐于时时处处,无有固定的名称。

只有道,是一个人最容易获得、最无条件可得、且随时随处可在一切事物现象中去学习和运用,而有所收获的,这是生命最容易有所成就的生活方式。


明白“道”的人,有着对未知的尊重与接纳;深入“道”的人,懂得对未知的连结和运用。

看似昏昧的状态,其实是在和未知的连结当中。

在“道”的维度,因为有了更加宽广的体验和认知,这样的参照,常让人觉得进步有时就像是在退步;看得越清晰,发现的问题就越多;那些看似宽广没有阻碍的道路,就越是要小心谨慎的去面对;那些看似有着重重关卡与任务的道路,其实才是最有效、快速和通畅的道路。

真正的清白与无辜往往承受着一定的屈辱。越是广大的品德,越是能看到自己的诸多不足。

真实的东西常常被怀疑,被怀疑的背后,常常隐藏着本质的真实。

没有角落与边界的宽广,就是最大的宽广与容纳。

能够让人内在感受到巨大影响的语言,往往很简短。

有形的现象背后是无形能量推动,无形的能量才是生命的本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将以为教父。

 

【解读】

道的力量产生了万物的起源,这起源是一个混沌的不分阴阳的生命状态,从第一个混沌的生命状态里又分化出了“阴”和“阳”两股能量,这两股能量的相互作用又孕育出了第三个新的生命,之后经由这新的生命和阴阳的力量便创造衍生出了万物众生。

万物的存在状态都是阴和阳的相互依附和作用,负载着阴和拥抱着阳的状态就像是动态旋转的太极图一样,通过万物之间的阴阳彼此作用、支持,使得万物的气息都变得充盈饱满并且通达和合。

常人所厌恶的,就是孤独、无知、匮乏、不圆满,但是那些令我们尊崇的君王们,都以这些来代表和称呼自己。

所以事物有时候看着是被损害,其实反而是受益了;有时候看着是受益了,其实反而是被损害了。

人们被自然现象所教导的,也是我所教导的;那些非要强行而为之者,是一定行不通且什么也得不到的,结果只有死路一条,我把这些总结作为至高的教导法则。


万物都来自于道,来自于阴和阳,阴和阳来自于合一的不二状态,这统一的混沌状态又来自于“道”的源头。

有些当下的拒绝,是为了让对方在更加宽广久远的时空里有所受益;有些当下的允许和帮助,恰恰相反,一方面削弱了对方的力量,另一方面给对方带来的却是更多的伤害。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解读】

天下最柔软的东西,驾驭使用着天下最坚硬的东西。

空无可以进入和包围任何没有间隙的东西。

所以我是知道的,跟随无处不在的道而无为的状态,对万物和生命都是有益处的。

这是不需要文字和言语的教化,这是无需刻意而为之便能有所收获的益处,天下能达到这样境界与状态的人简直是极其的少。


女人的温柔可以唤醒和驾驭男人的坚强,那些坚实固执的冲突,可以借由柔软、温和的方式来化解。

空无的状态可以进入任何地方,容纳任何事物。

天地之间自有不用文字言语表达的教化,跟随大道的教化,不去刻意地追求、执取,反而我们会获取更多的益处。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解读】

名望、名份、名声与自己的身体相比,哪一个自己更亲爱更需要呢。

自己的身体与货物相比哪一个更多,哪一个更少呢。

得到与失去,其中到底哪一个更让人难受呢。

所以说,那些人们最爱的也必然给人们带来最多的消耗;收藏的越多越容易导致更多的失去。

知道满足的人、知道已经足够的人,就不会再感觉到自卑和烦恼;知道暂时停下、及时停止的人,就不会走向灾难和灭亡;做到以上两点,一切人事物便可以长久。


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与看法,比起自己的身体和健康,哪个对我们来说更重要呢。自己的身体只有一个,生命只有一次,而其它的东西即便是失去了,也还有机会再得到。

有些得到会让人失去力量,会让人感到痛苦,有些失去会让人获得力量,会让人感到轻松。

那些我们所放不下的、执着的,也会变成对生命的消耗、负担和压力。

只有认识到已经从父母那里得到的足够多,认识到已经从别人那里得到的足够多,认识到已经从外界得到的足够多,认识到自己应该停止索取与执着,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满足,才能体验到生命已有的成就。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解读】

大的成就,大的圆满,大完美的器物,看着好像有所不足和缺失点什么,因为大成总是包容着诸多的不完美和缺陷,始能有所大成。这些大成若缺的人、事、物在运用使用的时候反而不易有弊端、不足或者出错;大的丰盈就好像是气势往外冲一样,其作用发挥起来是无穷无尽的。

大的直率看起来像是屈从已有,大的灵巧看起来就像是回归本能的憨拙一样,大的辨论看着就像木讷的不太会说话的样子,却能让人的内心为之折服。

燥热能够战胜寒冷,宁静能够战胜炎热,清静的状态可以让天下万物归于正道。

只有在身心清净的状态下,才能为天下做出一些正事。

让天下人都处在清净的状态里,这就是正道。


大的成就,大的圆满,总是看起来有一些缺陷,包含着一些不完美。也正因为如此,才能在生命中时时处处起到有意义的作用。

生命真正的丰盛,是往外界源源不断地奉献和付出,这样生命的作用和价值也就会无穷无尽地显现出来。

屈从是能量的蓄积和迂回,这样更容易成就直接的目标。

本能的作用虽然显得有些笨拙,却能够超越人为的各种技巧与方法。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解读】

当天下被遵于大道法则而治理的时候,当人们都活在大道的福佑当中的时候,打仗奔跑的战马却用来耕地劳作,战马拉的粪便用来施肥于土地、用来烧炕、用来入中药等。

当天下被无视道的法则而治理的时候,打仗时连郊外的野马都要拿来为战争所用,它们在战争中生存或者死亡,甚至有小马驹出生在战场上。

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足,灾祸都是源于贪婪,失误了、搞砸了、弄坏了、犯错了都是源于总想要得到更多。

所以只有随时知足并心怀感激的知足感,才是永恒的满足幸福的感觉。


当生命活在大道引领中的时候,一切都是平常的、平凡的,一切也都是平等的,没有什么是具有特殊性的,也没有什么是需要被特别重视的。

当生命背离大道引领的时候,就会引发各种冲突和矛盾,就会让生命有了被特殊的重视和使用,这也给生命带来了灾难。

没有了知足和感恩,就会引发冲突和灾祸;总是还想拥有和得到更多,就会引发失误和过错。任何时候怀着一颗知足的心,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的富足,而且这富足是能够持久存在的。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yǒu),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解读】

不用出门,就能知晓天下的事物;不用透过窗户眼,就能看见外面天地大道的现象。

一个人向外寻求和探求得越多越远,对道所了解的就会越少。

所以那些活在道中的智者们,不用行动就知道结果,不用看见就清楚明了,不用刻意作为就能有所成就。


大道的智慧与状态,不离自己的内心与身体。弄明白自己的身心,不用舍近求远,不用向外界寻求,就能知道外在的事情,就能看到外在的现象,因为内在会像镜子一样,照见外在的一切。

越向外在寻求,反而真正明了的就越少。停留在看向内在、由内而外地感知相应的状态,不用去实践或者尝试,就能够知道结果;不用非要看见或者看到,就能够清晰明了;不用刻意地有所作为就能够获得成就。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解读】

研究学问要每天进步,研究修道要每天放下。

减少再减少,放下再放下,以至无所得、无所放,一直到了没有什么可以放下的无为空寂状态,在那无为空寂的状态里与大道合一,没有了因个人所欲所求而产生的念想和作为,就剩下了顺应大道而生的无所不为的生命状态。

取得天下的信任和支持,要常以不给天下百姓添加事端而达成;如果有意制造事端扰乱道的秩序,人为地背道而驰,则不足以取得天下的信任和归顺。


朝向外在的汲取求学,要每天进步增加,这样日积月累便会有所成就;朝向内在的转化修道,要每天放下和清空,这样日积月累也会有所成就。

放下所有的知识和感受,这样便会进入空无的、与道合一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里,生命有着无限宽广和敏锐的感知力,所以能够无所不为。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xī)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解读】

圣人没有像常人一样的自我主观想法,而是以百姓的想法为想法,以百姓的需求为需求。

那些善良的人们,我对他们善良,那些不善良的人们,我还是以同样的一颗慈悲心对他们善良,这就是符合大道法则的善德。

那些相信我的人,我相信他们,那些不相信我的人,我还是以同样的一颗信心相信他们总有一天会相信,这就是符合大道法则的信。

圣人在天下,把一切都放在心里,包容进来;对待天下,用一颗不做高低贵贱区别对待的平等心。

所有的人都能被圣人看到、听到和感受到,所有的人都和圣人的心连结在一起,都是圣人的耳朵和眼睛,圣人像爱自己的孩子一般爱所有人。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行不遇兕(sì)虎,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解读】

生命出于生,又走向死亡,生就像是出来了,死就像是进去了。

生命本身有朝向生的驱动力十分之三,有朝向死的驱动力十分之三,还有一些在人的生命当中不动则已、一动就开始朝向死的部分,也占了十分之三。

那么一个人该怎么做呢?我们要把朝向生的观念行为生发起来,累计加厚,让其占有生命更多的比例。

我一直听说,那些善于摄生养生把握生命健康的人,走在路上不会遇到凶猛的野兽,在战争中不会被刀枪子弹所伤。

凶猛的野兽没有办法用角或爪去攻击和伤害他,兵器刀刃也无法进入他的身体。

一个人怎么会做到这样呢?因为他的生命状态娴熟于大道法则的应用,其生命状态根本就没有能够受死的地方。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自然。

故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解读】

万物都是“道”生出来的,然后再按照“道”的法则运化贮蓄能量,之后物质现象开始形成,一方面顺势而成长,另一方面万物也生长出一种势能。

所以万物没有不尊仰“道”的,也没有不珍惜大道运化法则的。

道的伟大,德的珍贵,并不受制于某个人的命令,我们也无法去命令或控制它,它的存在与作用是常在自然而然中显化的。

所以“道”生出了万物,推动万物蓄积能量,辅助万物成长发育,协同万物相互平衡,顾全万物都被覆盖涵养,生长壮老直至灭亡又新生……

生育万物而不占有,有所作为而不自傲,长养万物而不主宰。

这就是宇宙间至高又玄妙的品德。


大道贯穿于万物从出生到成长、从成长到灭亡、再到新生的整个循环过程,有蓄积能量的过程,有长出形状和生成现象的过程,有顺势而为的过程,还有万物运用自身的势能再去推动道的过程。

把一切交给道,然后等待,等待能量蓄积的过程,在不久之后,新的呈现或者移动就会产生,然后顺势而为地参与事物的运行。

保持一切自然发展,我们就能够感受到道的伟大。万物在道的护佑下,本来就有一个完善的秩序。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得其母,以知其子;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是为袭常。

 

【解读】

天下万物都有一个最开始的源头,那就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自性、人的本心,那个最开始的源头可以看成天下万物的母亲。

既然感应到了天下万物的母亲(自性),就可以知晓了解天下万物的缘起;既然知晓了解了天下万物的缘起,就可以始终回归守持其母亲自性光明无碍的状态,这样把孩子和母亲看作一个整体,把万物缘起和本自空性看成一个整体,生命就超越了每一个单独的存在,连结源头,流向永恒,生灭一体,既没有了身体本体,也没有灭亡。

关上身体对外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输出,闭上身体的出入口(饮食排泄负担),始终保持不太忙碌和辛勤,凡事从容不迫;打开着身体对外的感官,忙碌地朝向外界的事物,这样就会一直消耗下去,终其果也得不到大道的帮助。

能够感知见到极小细微处,这就是真正的明了;能够守护住最柔弱、柔软的部分,这就是真正的强大。

用万物自身的光泽来看待万物,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万物,就可以让自己回归到内在的光明;包括对我们自己身体的觉察和认知也是这样,如此我们的身体自我修复功能就会保持良好的运作状态,这也是可以一直延续作用的平常方法。


生命是从父母那里开始的,认同父母的生命就是认同自己的生命,了解父母的人生就可以了解自己的人生,由此知晓了自己的命运,就可以知道对母亲的守护就是对自己生命的守护。

生命有一个共同的起始能量,这股能量就在我们的体内,就在我们现在的生命里,这股能量也是我们的另一个母亲。借由对这股原始能量的感知,我们可以重新认识现在的身体和生命,当我们重新认识了现在的身体和生命之后,我们就会知道如何恢复并去培养这股能量,之后进一步学会在生活中去运用它,运用这股能量来更好地为生命服务。

内在的轻松柔和,本身就是一种强大。

从家庭的角度来看,透过对小孩子的观察和了解,我们就可以明白生命的很多真相;男人透过对柔弱女人的守护,就可以成长出自身的强大。

用万物自身的光泽来看待万物,这样我们才能够看清楚万物,才能够明白万物。同样用这样的方法,也可以回归和恢复对自己的明了。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迤(yǐ)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餍(yàn)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

非道也哉。

 

【解读】

使得我能够安然立足于天地之间,坚定不移地知道万物运化法则的原因是:凡事言行作为合于大道,面对那些不平坦的道路或弯曲的小道,一定要小心谨慎,意识到危险的存在。

大道非常平坦、广阔,而人们却总是喜欢走小路、小道,以此自作聪明和急功近利。

朝廷把冲突与罪恶扫除得很干净,使得老百姓忙于应对朝甚除而无暇顾及种地,而导致田地荒芜,最终会使仓库里的粮食储存变得很少;衣服穿得很华丽,身上佩戴着锋利的武器,很满足地顿顿吃饱喝足,钱财与货物都有盈余,这是一种远离返璞归真夸张的透支现象。

这并不是道的状态和现象。


珍惜生命与其所在的环境,珍惜生命来自外界的各种支持,也像支持我们那样,去向外界付出,这便是生命的平衡,这样我们就能够安然地立足于天地之间。生命的大道其实很简单,很平坦也很宽阔,只是人们是否愿意选择并坚定地走下去。另一方面又不简单,往往就是要走过足够的弯路,犯过足够的错误,人们才会愿意选择简单平坦的道路,人们才能学会对大道的坚定不移。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解读】

善于建造的人,自己不会拆掉成果而重新再建,所建造的成果也不会被外界力量摧毁;善于环抱的人,自己不会脱手,也使得被环抱者无法逃脱;我们这些子孙们,当以祭祀的庄严认真态度来把先祖们的精神智慧永远地延续下去。

当人们立足于修复整合自己的身心,那么他们的品德就会表里如一。

当人们立足于修整自己的家庭幸福,那么他们的品德就会让家庭富有余庆。

当人们立足于修整家族的和谐发展,那么他们的品德与福报就会跟着增长和长久。

当一个人立足于修整治理社会和国家,那么他的品德和福报就会同样的丰盛。

当一个人立足于让天下太平安定,那么他的品德就像太阳普照大地一样存在。

所以,我们以对自己身体的观察来认识自己的身体,以对家庭日常生活的观察来认识家庭,以对家族现象的观察来了解家族,以对社会国家发展的观察来认知社会国家,以对天下万物运化的观察来明白天下。

我是如何可以知道天下这么多事情和原理呢?就是用这样的方法。


善于创建事业的人,所创建的事业不会倒闭;善于创建思想智慧体系的人,所创建的思想智慧体系永世长存;善于把握一件事情的人,不会让事情失去平衡。

一个人立足于用道的原理来修正自己的身心,那么他的言行神貌就会让人觉得真实可信;一个人用道的原理,立足于修正幸福自己的家庭,那么他这份积极的能量,也会延伸感染到外界,并且这份能量总是会返还回来让自己受益;一个人用道的原理,立足于创建和谐的家族,那么他的福报与能量就会持续增长并且长远;一个人立足于服务社会和国家,那么他的福报和能量就会变得像社会和国家那样同等丰盛和充盈;一个人立足于把自己奉献给天下众生,那么他的能量和福报就会像太阳一样普照大地。要做到这些,就要学会以万物的自身来观察学习万物,这样才能了解万物,才能服务万物;同样的原理,以家庭自身现象的变化来观察了解家庭,而不是以知识判断来认知家人和家庭;知识可以拿来参考,但重点是要以事物本身的样子来认识看待事物。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面对生命和工作的时候,先要放下头脑的已知,保持当下的观察,这样才能真正看见和认知当下的实相,这也是在道中认识事物的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杨一丰道德经解读》:《道德经》第三十七章~第五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