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第七章 情人眼里出西施~美与自然

我们先把上面所说的话回顾一番,美感是什么呢?

从积极方面说,我们已经明白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而这种形象是孤立自足的,和实际人生有一种距离,我们已经见出美感经验中我和物的关系,知道我的情趣和我的姿态交感共鸣,才浮现出美的形象。

从消极方面说,我们已经明白美感一不带意志欲念,有异于实用态度,二不带抽象思考,有异于科学态度。我们已经知道一般人把寻常快感、联想以及考据与批评认为美感的经验是一种大误解。

美生于美感经验,什么叫做美呢?

在一般人看美是物所固有的,有些人物生来就美,有些人物生来就丑,同是一个对象,有人说美,有人说丑,可知美本在物之说有些不妥了。

因此有一派哲学家说美是心的产品,康德以为美感判断是主观的而却有普遍性,因为人心的构造彼此相同,黑格尔以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上建出概念或理想,托尔斯泰以为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训。哲学家们都犯信理智的毛病,艺术的欣赏大半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在觉得一件事物美时我们纯凭直觉,并不是在下判断,如康德所说的;也不是从个别事物中浮现出普遍原理,如黑格尔,托尔斯泰一般人所说的;因为这些都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而美感并不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还不仅此,美虽不完全在物,却亦非与物无关。从此可知,物需先有使人觉到美的可能性,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创造出美来。

以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混养后所产生的婴儿

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而却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

每个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就是每个人所创造的艺术品。它有艺术品通常所具的个性,它能表现出每个人的兴奋和情趣。从物的方面看,创造都要有创造者和所创造物,所创造物并非从无中生有,也要有若干材料,这材料也要有创造成美的可能性,所以松的形象这一个艺术品的成功,一半是我的贡献,一半是松的贡献。

下面研究我与物的关系。

一、最简单的形象的直觉都带有创造性形象,是心灵从混乱的自然中所创造成的整体。二、心灵有把混乱的事物综合成整体的倾向却有一个限制,事物也要本来就有可综合为整体的可能性许多艺术都应用规律和节奏,而规律和节奏所生的心理影响,都以这种无意的预料为基础。

懂得这两层道理,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来研究美与自然的关系了。一般人常欢喜说自然美。好像以为自然中已有美,纵使没有人去领略它,美也还是在那里。这种见解就是我们在上文已经驳过的美本在物的说法,其实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点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比如你欣赏一棵古松,一座高山,或是一般清水,你所见到的形象已经不是松、山、水的本色,而是经过人情化的,个人的情趣不同,所以个人所得于松、山、水的也不一致。

流行语中有一句话说得极好,情人眼里出西施,美的欣赏即是柏拉图式的恋爱,你在初尝恋爱的滋味时,本来也是寻常血肉做的女子,却变成你的仙子,你所理想的女子的美点,她都应有尽有,在这个时候你眼中的她也不复是她自己原身,而是经你理想化过的变形,你的爱人其实是寄托了精灵的躯体。一言以蔽之,恋爱中的对象是已经艺术化过的

自然美的欣赏也是如此,也是把自然加以艺术化,所谓艺术化就是人情化和理想化。美感的态度则丝毫不带占有欲,老子所说的“为而不有,功成而不居”,可以说是美感态度的定义,美的欣赏即是柏拉图式的恋爱,所谓柏拉图式的恋爱,对于所爱者也只是无所为而为的欣赏,不带占有欲。

你可能感兴趣的:(《谈美》第七章 情人眼里出西施~美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