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化探索 | 深圳古建筑中的海洋性装饰

上期的湾区艺术探索来到大鹏半岛,介绍了南澳原住民疍家的文化。海洋是疍家人的精神图腾和文化发源地,但它的影响力并不止步于疍家文化圈。

临海的深圳,其地理形状也如同一条鱼,仿佛从南海游到岭南的岸上。东西跨度大是深圳地理的典型特征,到底有多大?试试从宝安到大鹏,坐车得多久?

深圳的东西部不仅距离远,而且文化基因也不同,因此素有西广府,东客家的文化分区。深受海洋文化影响是深圳东西部的文化共性,广府人自带海洋文化的属性,这点从饮食到建筑均有体现。而客家人从内陆来到沿海,保留了自身特色的同时,也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借鉴和吸收了海洋元素,尤其体现在建筑装饰中。


宝安是深圳广府人的聚集地。沿着11号线往宝安走,到了沙井、后亭等站,你会看到不少广府式建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沙井江氏大宗祠。清明篇提过它的宗祠文化,我们这次谈谈这里最有特色的蚝壳墙

以实用为根本,以自然趣味为审美核心的经世致用思想是岭南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蚝宅”就是例子,它是将吃剩的蚝壳,用黄泥、红糖和蒸熟的糯米层层堆砌起来的建筑,自古就在珠三角流行。靠海吃海,蚝壳获取成本低。另外,蚝壳结实耐用,坊间常说“千年砖、万年蚝”,用它砌墙可以抵挡每年多次台风的侵袭。同时,坚固的蚝壳会割破手,也有防盗的效果。

步涌江氏大宗祠是深圳仅存的蚝壳墙式建筑,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代。蚝壳墙历经几个世纪的风云变化,虽然表面有些斑驳,但依旧坚固耐用。笔者这次去恰好遇到晴天,因阳光照射到蚝壳上,它线条和形态的更加清晰可见,一如几百年他们在大海中的样子。


龙岗是深圳客家人的本家,它保留了客家特色的饮食和建筑。客家建筑在深圳有很多呈现方式,比如鳌湖老村这样的古村落,也有围龙屋这样的封闭式结构,据统计,深圳东部(龙岗、坪山、大鹏)现存的围屋有七十多个。它们多建于请代,以世居为名。

南联站附近的鹤湖新居是全国客家围屋中保存较好的。关于它的话题有很多,清明篇提过这里的宗祠。本次我们聚焦于它的海镜窗装饰,官方称这里是深圳已知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海镜窗。

蠡壳窗,又称海镜窗。民间俗称蚝壳窗,因采用海底贝类的壳而得名。制作这种窗户的工序很繁琐,需要挑选优质的贝壳,用手工反复打磨至光滑,因此只有当时的富裕人家才有实力购置。因贝壳材质坚固,海镜窗不怕水、不变形。另外,用贝壳类做的窗屏还充当了窗帘的功能。通过这种窗屏的阳光被过滤掉紫外线,形成温和的七彩虹光,能防止室内家具被晒坏。可惜近来以来,因玻璃工业化生产,海镜窗逐渐被玻璃窗所取代,这种古老传统的制作工艺也失传了。

鹤湖新居这里所展示的海镜窗,是在木质菱格窗框内嵌的海镜壳磨片。虽然从清代至今已过百年,但现在拭去窗上的灰尘,壳片仍闪烁在陈旧的木窗框中,没有因时间而暗淡。如果再仔细点看,你会发现贝壳特有的冰裂纹片片都不同,极富审美价值。


不管是宝安的蚝壳墙,还是龙岗的蠡壳窗,都是深圳这座海滨城市在历史积淀中留下的文化印记。它们体现了岭南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是海洋和人类共同的作品。如何进行文化保育?从认识文化开始!

你可能感兴趣的:(深圳文化探索 | 深圳古建筑中的海洋性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