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6 武志红《家为何伤人》:明白这3个家庭真相,让你的家不再伤人

前段时间在一个读书群里刷到了一部西班牙的动画短片《Alike》。看完之后,到网上扒了一下这部片子,没想这部片子在网络上这么爆红。

获得过117个奖项的提名,一举斩获64项大奖,还一度刷爆了父母论坛。

那《Alike》有什么过人之处?为什么如此受人欢迎?

它其实没有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它讲述了一对父子之间的故事。成人的生活繁忙而机械,作为父亲的Copi,试图向儿子传授正确的生存之法。

但,什么是正确呢?像社会的一颗螺丝钉按部就班的生活?还是…

当儿子被树下的小提琴手吸引时,父亲拽着他去上学;儿子在作业本上画上了拉琴的小人,被老师勒令重写抄写字母。

日子一天天过去,曾经开朗活泼的小家伙变得越来越没有生气,父亲意识到了儿子的变化,陷入沉思。

他决定带儿子去看那个他很喜欢的拉琴人,去到那里才发现,已人去楼空。看着儿子失望的神情,Copi站在了树下,不管别人的眼光,做出了陶醉拉琴的动作,儿子高兴欢呼,父子俩开心地抱在一起。

故事的主题不新鲜,但却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很多父母都在感慨,我们到底是要把孩子塞进流水线一样的生活里,还是要保护孩子的天真,让其快乐成长?这一个让很多父母困惑的问题

读书群里的很多妈妈看完之后深有感触地说,

“不希望把孩子塞进成人默认的流水线上,20年后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开心地养活自己就行,不期望ta要多么地优秀。”

我也是一个孩子的妈妈,希望今后自己也能像群里的其他妈妈一样。

但很多父母,并不像我所在的读书群里的那些妈妈那么想,他们打着“爱的名义”“为你好”,蛮横地将自己的想法和期待强加孩子。

这世间最可怕的伤害,打的旗号就叫“为你好”。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家为何会伤人》这本书里写到,“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是谎言中的NO.1。”

对于一个过度强调父母如何爱孩子的国度而言,他这本书里的言论算得上石破天惊,也道明了很多家庭的真相:家,是一切伤害的源头。

那么,家为何会伤人?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从夫妻关系优于亲子关系、分离是生命永恒的主题、父母焦虑转移等方面分析详细揭示了中国家庭的运作机理,解读了中国家庭的情感模式。

这本在读者中引起持久的震荡,深深触动和改变了千万人,堪称中国家庭问题第一书。

这是一本温柔的书,也是一本有用的书,可以帮助大家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改善家庭关系。

甚至更有网友将这本书与鲁迅的《狂人日记》相提并论,说写出了中国家庭伤人的现象。

作者在书中揭示了几个家庭和谐、幸福的的真相,了解并做到这些,你的家将不再伤人。

◾️1.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现在鸡娃的父母太常见了,父母将自己的各种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导致很多孩子不堪重负,因而社会上出现了各种问题儿童。

咱们听听孩子们最真实的声音。

“为了父母,我必须考上一所一流大学”

“如果不是为了父母,我早就不读书了”

“妈妈快把我逼疯了,她整天唠叨,什么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哪所重点大学,什么你怎么学习成绩总不见起色,什么考试又因为马虎丢分了…我对学习厌倦透了,一上课脑子里就回响着她的唠叨,根本学不下去。”

……

为什么父母会给孩子制造如此大的压力?

徐浩渊博士说,最简单的解释是,父母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父母,尤其是妈妈,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

原本父母希望孩子好,这点是无可非议的。但很多父母从自己的心理需求出发,不考虑孩子的心理,为孩子设计人生,以爱的名义来束缚孩子,进而成为一种捆绑孩子的非爱行为。

武志红在这本书里分享了一个令人心疼的故事。

小刚突然跳楼自杀,他留下遗书对爸爸妈妈说,他觉得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他们的期望,太累了。爸爸妈妈常说,对他很失望,他不想再令他们失望,于是,孩子想到了死亡。自杀前,他砸碎了自己的额储蓄罐,把攒了几年的零花钱留给了爸爸妈妈。他说,他走了,爸爸妈妈不需要再那么辛苦了,如果他留下的钱不够,爸爸妈妈可以加些钱,坐坐火车,坐坐轮船,去玩一玩吧…不要再那么辛苦了。

小刚的期望,其实是他自己最大的向往。他认为这是最好的事情,自己实现不了,那他希望自己最爱的爸妈去实现。

这是一种“投射心理”,和他父母对他的期望一样。小刚的父母把自己的期望投射给他,他们的种种心理需求,没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而是期望孩子去实现。孩子是最爱的人,孩子实现了,就像自己也实现了。

这是“孩子不急父母急”的根本原因。

我觉得这种父母都是很烂的父母,自己的期望或者需求强迫孩子去努力实现,那为何不强迫自己去达成呢。毕竟你的人生愿望或者理想是你的人生课题,自己完不成的事,转嫁给孩子不是为难他们吗。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人生追求,做父母的基本就是尊重孩子的人生。

作为父母,我觉得基本的一点就是:自己做不到的事,决不强求孩子去做。

◾️2.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我们的一生,是不断分离的一生。

出生,是一个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的分离;

接着,是幼儿与妈妈心理的分离,这是一生中最关键的分离;

最后,与家的分离。与家的分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从幼儿园开始直到成人才基本结束。

分离是一个微妙、复杂而多变的心理过程。处理得好,孩子会形成自主性,变得主动积极;处理得不好可能使孩子形成依赖症或者陷入孤独症。

武志红在书里分享了一个他做心理咨询时遇到的一个案例。

有一个打工仔,他上初中时仍每天晚上回家和妈妈睡在一张床上。那个学校全是住宿生,唯独他例外。他的村庄里学校2.5公里,每天晚上他都要步行回家,一早又步行去学校。因为老被同学笑话,他最后退学了。

直到他长得五大三粗时,妈妈才拒绝和他睡一张床,但这未免太晚了,他对妈妈的依赖已经严重到病态,因为想妈妈,他每天都要哭,每个星期都要给妈妈打三次电话。

这是一种明显的拒绝分离的心理。

咨询师荣伟玲说,“拒绝分离,就等于拒绝成长。再亲密的两个人,也是两个人。如果不懂分离,那么,两个关系亲密的人就会黏在一起,而这是很多人生悲剧的深层原因。”

分离和爱同等重要,它们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主题,它们一起起作用,让一个人成长,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

心理学家表示:懂得分离的爱才是真爱,父母必须主动与孩子分离,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人格成长,并让他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

◾️3.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

我们的传统文化有这样的问题:重亲子关系而不重夫妻关系。而在这样的传统中最容易生出两种典型的家庭问题:一是,糟糕的婆媳关系;二是,严重的恋子情节。

前段时间看《婆婆和妈妈2》,演员陈松伶与婆婆的关系就属于这类的典型代表。

陈松伶的婆婆代表了中国大部分的婆婆,婆婆身上的恶在她身上也集中得到了体现。

她把儿媳当隐形人,见到儿子,像考拉一样抱着不撒手,对迎上来的儿媳却视而不见。

面对镜头,把儿子夸上天,对儿媳却只字不提。

连公公都听不下去:“你怎么不夸松松呢?她也有很多优点。”

连儿子也数次提醒亲妈:“这还有个人呢。”

强迫媳妇陈松伶做不愿意做的事。陈松伶嫁不喜欢吃蒜,张铎特意对亲妈叮嘱过,但这一次录节目见面时,婆婆特给儿媳带了一袋大蒜,还强迫儿媳必须用面包蘸着大蒜吃。

难怪陈松伶做节目里说:我婆婆挺奇葩的。

夫妻关系才是家庭的核心。但是很多人的误区就是把亲子关系当作家庭的核心,凡事围着孩子转,自己的生活鸡飞狗跳。很明显,陈松伶的婆婆就属于这种人。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夫妻关系就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在有公婆、夫妻、孩子的三世同堂里,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

要想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关系,必须将夫妻关系至于家庭关系的第一位,而不是亲子关系。

陈松伶的夫妻生活之所以没有像林依晨那样悲催,是因为她有一个好的丈夫—张铎,丈夫将他们的夫妻关系至于第一,而不是与母亲的亲子关系。因为他们夫妻的关系好,即使婆婆再怎么想介入他们的夫妻生活,也只能当门外人。

家是港湾,爱是退路。没有温暖的港湾,哪来自由舒展的灵魂。

对于我们这个盛产隔代抚养、打是亲骂是爱、高考至上、小皇帝和孝道崇拜的社会,这本书里的很多观点具有棒喝意义。

书里也阐述了创伤的根源所在,也有很多的指导意见。为人父母的一定要看看,说不定你的孩子和家庭会因此有一个不一样的面貌。

你可能感兴趣的:(No.16 武志红《家为何伤人》:明白这3个家庭真相,让你的家不再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