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城乡孩子在一起

过去的7天,在云南山区。

为了节省导师开支,从5月开始,我们一路学习自然教育、无痕山林、带室内公益工作坊、试讲儿童五防安全课。我们唯一的优势在于长期一线执行公益项目,关于教育方法和心理学,当真要从头开始悟。

自然·自然

我们特意安排在第一日在漾濞的日子,是当地十几个民族共庆的节日——火把节。彝族、白族、汉族、回族等17个少数民族的人民聚集在一起,共庆盛大的民族节日。当晚玩得最开心的一个同行的是一个瘦瘦的男孩子。长得精瘦,但是眼睛滴溜溜转,他的父母对他要求严格,但又是性情中人。在火把和松香面的作用下,三个人都玩成了泥人,和当地彝族、白族的小伙子们相互“泼面”斗火,停不下来。嘻嘻哈哈回到住处,累了、困了、脏了但是对这个节日的喜爱依旧。因为原始的野性、因为人类对火的原始崇拜、因为少数民族对自然的敬畏……

“火”是当地少数民族与自然仍然没有断开关联的事物,在如此现代的社会里,大部分农民仍然需要刀耕火种,依靠阳光雨露土地的养育。我们似乎对自然已经失去了关联,阳光需要用伞和帽子隔绝,气温需要靠空调控制、养育植物需要无土栽培、营养可以通过保健品摄取……也许只有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才会关注到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主宰着她所有的一切,人类,只是漫漫历史长河中的过客。

任务

第二天的学习,带完一天的课忘记饮一滴水,结束后才觉痛苦。孩子们也一样,一整天猛地接触新的环境、新的小伙伴、完全要靠自己完成的任务,适应得不太顺手。本来放松的暑假多了自己给自己制定的制度,还需要有奖惩制度。把漾濞的小朋友从家里接来学校后,需要尽快熟悉,共同学习、完成任务,但是他们好像十分腼腆,很难让他们打开心扉。

下午熟悉村庄的环节,让城乡孩子有了第一次亲密合作的机会。当地孩子发挥自己的优势,带领城市孩子左突右击,迅速和当地家庭交流,找到这几日生活必须知道的场所、与最近的人家问候、借到这几日生活必备的被褥。探索营的两个小组“高大上”组和“部队”组各有千秋,部队们观点碰撞激烈,高大上们幽默随性。相对地两个组的表现也十分契合他们的性格:部队们无论家长还是小朋友都在提前商讨各种问题上激烈探讨,却因此过了大半的时间。高大上们则欢快地跟着当地的小伙伴一路欢腾各个击破,只是忽略了很多任务细节。

孩子的爸妈们焦急又细心地观察,既希望孩子们能得到独立锻炼,爸爸们跟在后面想帮孩子搬被子,但是又觉得应该让孩子自己动手,妈妈们立在一旁希望帮助询问问题,又觉得应该锻炼孩子独立自主交流,矛盾而欣喜地陪伴着孩子成长。高大上的小组长迪哥是我们公认的开心果,不过对待起自己的队员十分认真负责,最小的乡村孩子璇仔刚刚读完1年级,也是个小表情包,几天前擦伤了膝盖,仍然有些隐隐作痛,迪哥二话不说背起小璇仔就走,要知道小胖迪哥今早搬行李时也扭到了肌肉,队员们对这个“大哥”纷纷膜拜。

部队的爸爸们最终还是施以援手,这让高大上们找到了“抨击”的借口,部队组day1小组长翀翀为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强调好,难过地痛哭,两队孩子为了各组的利益开始舌战。这一场关于制度与公平的辩论虽然很多无稽而稚嫩的论述,但是深深扎在这一代孩子心中的民主与公平意识让每个成年人感到振奋。

惊喜的是,每个小组都提前完成了任务,但是以任务为导向的行动,让孩子们忽略了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建筑物和农田在身边呼啸而过。我们特意安排了暗夜里黑暗体验的行动,让每个孩子、父母和自然独处。

如我们预料,所有人不会寻找真正的黑暗,我们也请大家选择相对安全的心理距离中与黑暗的乡村独处。20分钟过后的分享中,很开心大家在煎熬的20分钟里听到了虫鸣、鸟啼、流水,甚至风的声音。城市的喧嚣里,这些纯粹的自然白噪声无比稀缺,甚至连天上的星星也成了奢侈品。我们找到了这片奢侈的纯净的自然之所,抓紧贪婪地吸收久违的宁静。

与爸妈对抗约束

父母们始终难以放开对孩子的管束与担心,孩子们同样地有本能的直觉,希望公平、信任、独立。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完全理解孩子们对独立的渴望。小时候,我虽然也崇拜父母,有他们在身边更有安全感,但我同样希望能在难得的户外时光寻获独立自主。

爸妈们口口声声希望孩子独立、自主完成所有的任务,但把孩子真正送进大自然时,他们却很容易一惊一乍,变得焦虑,即使是简单搭帐篷,也希望能教给孩子各种人生道理,并且不希望他们走错路。但这又怎么可能呢?

第一天制定组内规则的时候,孩子们一开始完全没有考虑到家长也是组员,当然父母们也没有像孩子们一样全情参与讨论,部分爸妈则会针对其中一些问题进行指导,并且给出更加针对于孩子的条款。所以,第一版完全是针对于孩子的、不平等的规则。到了下午,年纪最小的欣睿反复地跟我提他的抗议,因为父母为他们制定了不能玩电子游戏的约束,但是父母却手机不离手,另一个队伍也没有制定针对于手机的一些条款,这让他感到很不公平。

他来问我:老师,你看他们(父母)还在玩手机,你跟他们说一下别玩了吧。我没有表态,反问他:你们的组规里面有这一条吗?他说,好像没有针对大人的。我进一步鼓励他:你和你们组的小组员是不是都觉得爸妈这样做不对?如果不对,那就发动组长(小朋友)和其他队友一起协商修改规则,并且严格遵守奖惩制度。他似乎得到了实现的途径,开始执着地行动,找组长申辩,再一个个找其他队员,直到把所有组员都“笼络”完毕,让组内的规则增加了玩手机这一条。

每个父母都无法替孩子完成独立,我们的职责只是陪伴他们成长。

在徒步前一天,我们特意强调了第二天的物资准备和午餐都必须由孩子完成,这也是每个父母的愿望,但即使导师下了狠心让孩子独立,父母仍旧会帮助孩子找借口,他们还是孩子,他们没做过饭,如果不帮忙午餐可能就谁都吃不到了…… 我想,一餐独立的锻炼,比起吃饱来说是更为要紧的事。

无痕

安全日里,我竭尽所能地为孩子们讲解他们所有需要掌握的野外生存技能和安全知识,像一个操碎了心的妈妈。但是同样地,孩子们对待我也像平时对待苦口婆心的妈妈一样,逐渐感到厌烦。索性让孩子们回归自然的实践吧,我们不也是从一个个错误中长大的。

但是唯一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就是环境保护。其他的教训可以试错重来,但是对环境破坏的后果,我们承担不起。“无痕山林”成为了最后一个挑战日探索过程中重要的主题。七大原则,没有一点不是简单至极,但又麻烦至极。简单在,这些道理谁都懂,不乱扔垃圾、合理在自然中选择露营地点等,甚至不需要提也知道。但是要真正达到这7个原则,我们需要面对的是完全不同于城市系统营造出的“方便”,我们得自己尽可能不制造垃圾,想方设法零“排放”,收回造物主的优越感,平等地与动物植物相处。不是粗暴得对待经过的土地和使用过的木柴,要让他们回归原有的样貌……所有这些对于城市生态系统下的人来说,都是“麻烦”,但是,在自然中,我们才是个客人,客随主便,天经地义。

孩子们比我们想象中更愿意接受无痕的理念,积极地检查和整理所需的物资,小小朋友认真地挨个检查家长们的行李包,两个小组长主动请我检查各自包裹中的物资。仍然有不达标的情况出现,不过从有意识这一步开始,我们已经在成长了。

我们入住的小学校背后被大山环抱,紧邻山脉上山顶的白色房子旁边,就是四洪的家,也就是那颗500年大核桃树生长的地方。四洪和姑姑车车早早下山来接我们,四洪还带了他的小伙伴,听到有很多小伙伴能和他一起玩耍,十分开心。孩子们结伴上山,看起来精瘦的城市孩子体力却惊人地好,和四洪和当地的小朋友冲在最前面,率先找到了他们“认养”的核桃树。

你可能感兴趣的:(与城乡孩子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