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故事——好的故事就是一部“活教育学”

《无声的准则》《一封飞在空中的信》《能不能不做完美小孩》《我有一间解忧杂货铺》《也给家长减减负》等故事,背后都包含着班主任的科学理念与教育情怀。

讲好育人故事,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讲故事与讲道理的关系。育人故事,务必要包涵一定的教育道理,让讲故事的过程成为对自己亲历的教育生活进行反思、寻求意义的过程。一些选手的故事中渗透的契机教育、延迟满足教育、多维度评价、适时适度奖励、保卫童年等理念都让人印象深刻。故事如果缺少理念,也就没了灵魂。但同时,育人故事又不能只讲大道理,缺乏故事性,缺少故事应有的矛盾冲突和发生节奏。

二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教育是人类社会最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用线性思维将教育结果简单地归因。在部分选手的育人故事中,学生之前是什么样、之后转变成了什么样,描述得比较清晰,但对这种变化的归因,阐释得过于简单,比如一次谈话、一个特别的关注,就让学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有点把自己神化了,不符合教育的规律和实际。这些故事情节的变化过于陡峭,对育人过程复杂性的认识和描述不够。班主任具体实施了哪些措施?学生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是这些措施产生的效果?都需要阐述和反思得更充分一些。

三是关注个体与关注群体的关系。育人故事的“人”,自然是指学生,但应该是覆盖所有学生,而不仅仅是对某一个学生的救赎。可以讲关爱某一个学生的故事,但其背后映射的一定要是对所有学生、至少是某一类学生的关注和影响。比如《失去诚信的诚信袋》《一张不公平的激励卡》《让真相来说话》《为爱朗读》《小蝌蚪回家记》等,都能够把目光投向教育深处,由关注个体,进而关注群体,扩大育人覆盖面,深化育人效果。

四是技巧与情感的关系。育人故事的讲述,需要的是娓娓道来,讲述过程中如果加入太多的表演成分,使用太多的技巧和激烈的语气,反倒容易失去故事的质朴和真挚。要注重讲述时情感的把握、文字的分寸、语言的色彩,以及语速、节奏等。饱满的激情固然需要,但故事不是“吼”出来或“喊”出来的,要聚焦故事丰富的内涵和蕴藏的道理,从而引发听众的思考和共鸣。

关于育人故事,最后要提醒的是,故事传达的理念和细节,要符合国家的教育政策与改革的主旋律,体现正确的立德树人观念。不要顾此失彼,在细节上一不留神就暴露出学校教育的问题和短板,或理念认识上的不足,比如给学生排名、百日誓师、过度追求分数、强调升学率等,都是不符合目前国家教育政策导向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育人故事——好的故事就是一部“活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