烫一壶酒来

 

幼时家贫,少见多怪。有一次到同学家玩,其父是村里的头头脑脑,家境殷实,客厅桌上置一很少见到的白铁(锡)精致酒壶,壶盖上扣一直酒杯。心想到底是富足人家,顿顿可以喝酒,甚至兴致来了即可畅饮,羡慕得不得了,而在自家,只在过年招待重要亲戚时偶然见一勺半盏而已。一会儿,同学的父亲回来,乐滋滋开始喝酒,先斟半杯,点燃,之后置酒壶于其上。待蓝色火焰将杯里的酒烧干,壶里的酒也就温好了。之后自斟自饮,得意之形,一似仙人。

古人觞饮,大多有温酒的习惯,谓之热饮,“温酒”“煮酒”“热酒”“暖酒"“烫酒”等等也就成了饮酒的代称。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虽无“温”“热”“暖”“煮”等出现,那那酒分明是加热过的,进入肠胃是热乎乎的,尤其是天寒地冻时节,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浆香酒暖衬托出了主客间温馨炽热的深厚情谊。

《三国演义》里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故事家喻户晓,在连折三员大将的危急情形下,当时还只是一名马弓手的关羽主动请缨。上阵之前,曹操特为他热了一杯“壮胆酒”,关羽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顷刻间,彼时尚籍籍无名的关羽提了血淋淋的华雄头颅回来了,举杯饮酒时,酒,还是温温的。毫无疑问,部队是带着温酒设备的,当然具体为何,那就难说了。不过加热嘛,无非就是水火两种途径。

爵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盛放、斟倒和加热酒的容器,是古代的青铜酒具,属贵族阶层的身份标志物,通常在在结盟、会盟、出师、凯旋、庆功、宴会时才使用,其形制三足,有流,有柱。那三足为什么要叉得那么开又那么高呢?单就物品放置的角度讲,是没道理的,唯一的解释就是,为了加热方便,直接搁火堆上即可。

除了“温酒斩华雄”外,曹操“煮酒论英雄”也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著名桥段,第二十回《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里写到:“(刘备)随(曹操)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所谓煮酒,就是一边喝,旁侧的樽俎持续加温。

古诗词里关于温饮非诗句也非常多。宋代王炎《与舍弟饮》:“温酒浇枯肠,戢戢生小诗......但问酒有无,勿计官高卑。”宋代谢逸《望江南》:”谩摘青梅尝煮酒,旋煎白雪试新茶。”陆游《初夏幽居偶题》:“青梅旋摘宜盐白,煮酒初尝带腊香。”苏轼《赠岭上梅》:“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宋徐铉《又赋早春书事》:“暖酒红炉火,浮舟绿水波。”白居易有一首《和梦得冬日晨兴》:“漏传初五点,鸡报第三声。帐下从容起,窗间昽惖明。照书灯未灭,暖酒火重生。”看看,就靠这一壶暖酒,人家读了一整夜的书。

至于“切二斤熟牛肉,烫一壶好酒”的好汉标配,在《水浒传》的出现怕不止十来八次吧。

那古人总要喝温酒呢?或曰:温酒有助于酒中甲醇的挥发,甲醇不仅对人体有害,口感也差。所以,温酒不仅能提升酒活血暖身的功效。或曰经过加温可以起到滤酒的作用。其实呢这些都只是今人的揣测,因为古籍并没有回答。兴许在古人那里,这压根儿不是什么问题,自古皆然,大家不都是这么喝酒来着嘛。

据笔者看,就像外国佬酒里要加冰块一样,纯粹就是习惯使然,古人讲究热饮热食,仅此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烫一壶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