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接受一切本该有的样子,我们的生活才能更自由

美国知名的摇滚乐队“林肯公园”主唱查斯特·贝宁顿,在去世后曾经被报道因为童年时期遭受性侵而一度抑郁。听到这样的报道,有很多人都感到疑惑:“这又不是他的错,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他还是走不出来呢?”

很多人在遭受伤害或者不幸后,总是把问题和错误归咎于自己,并且困在这种不幸里面,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虽然必须要有人来为错误负责,但这个人并不总是我们自己。

面对生活中的烦恼与不幸,我们必须走出自我画地为牢的这个怪象,才能重新获得自由与幸福的体验。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这本《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是知名心理学家李松蔚的首部作品。他把复杂而系统的心理学概念拆解成了一个个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心理学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人际关系、婚姻家庭、育儿方式等方面问题的应对方法,指导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破解烦恼,走出困境。

好,接下来我们来说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吧。我将从三部分为大家讲解,第一部分是在人际关系中学会“课题分离”;第二部分是在家庭生活中学会“悖论干预”;第三部分是在育儿方式上适当的“不靠谱”。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部分:在人际关系中学会“课题分离”。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在工作中,有同事寻求你的帮助,你明明忙不过来,却又硬着头皮答应,因为你觉得拒绝他就会伤害到同事之间的感情,会让对方觉得自己不给他面子。

但是你照顾了别人的感受,却增加了自己的烦恼,因为你更忙了,甚至可能得加班。在本书中,作者指出,我们这种出于考虑别人的感受而给自己增添烦恼的行为其实是没有做到“课题分离”。

什么是“课题分离”呢?就是指每个人的问题或者感受都只是自己的课题,他们的课题由他们自己负责,你只需要负责你的课题就好了。做好“课题分离”就是指不要把别人的课题当成自己的课题,来给自己强加责任。

别人不开心也好、工作有困难也好、完不成任务也好,这些都是别人的课题,我们对于这些课题没有责任,所以也不必因为这些事烦恼。

听到这里,一定会有人想问:“难道我们可以完全不顾别人感受吗?”当然不是。做好课题分离,不等于“各人自扫门前雪”,而是说,我们得先照顾好自己的感受,才有余力去帮助别人。

设想一下,如果你自己的工作都需要加班做完,这时候你还有时间精力帮助别的同事吗?如果你在这种情况下答应帮助同事,那么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你既没有完成自己的工作,也没有做好同事的工作,你和同事都会在这件事上感到很不爽。

所以说,照顾别人的感受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我们混淆了彼此的课题,反而会失去帮助别人的能力。只有做好了课题分离的人,才不会为了维护人际关系而委屈自己的感受。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第二部分:在家庭生活中学会“悖论干预”。

我们都知道,大部分时候,对一些问题或事情引起重视,能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但是有时候,这种重视也会使问题变得更严重。

举个例子,有过失眠体验的人应该都知道这种感受,那就是越是想着“今晚一定要早早睡着”,反而越是睡不着。在家庭生活中,有很多可能很小或者很容易解决的问题,都因为我们太过于把它当成问题,而变得难以解决。

比如很多年轻人最头疼的一个问题就是被父母催婚。本来恋爱、结婚都是很普通的一件事,但是因为父母过度重视而被上升成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甚至有很多年轻人因为暂时不愿意结婚而被父母批评为“不孝”。实际上,在结婚这件事上,年轻人也不是完全没有规划,或者一定要和父母对着干。而是父母的过度反应,把他们逼到了对立面。于是在这场拉锯战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家庭矛盾越来越多。

面对这样的矛盾,我们该如何解决呢?心理学中有一种非常有用的家庭治疗手段叫做“悖论干预”,简单来说就是你想让他做什么事或者放下什么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什么都别做。不要强调这件事有多严重,不要让他觉得这是一个多么重要的问题,把事情当成普通的事情就好。

其实在家庭生活中,很多的问题都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但是我们却常常因为太在乎而把这些小问题变得严重。

因此,我们都需要学着采用“悖论干预”的手段,在家庭生活中,给所有人多一些自己处理问题的空间,让家庭关系变得自由而和谐。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第三部分:在育儿方式上适当的“不靠谱”。

说到育儿,很多已经为人父母的朋友们一定马上绷紧了神经,恨不得360度全方位地保护自己的小孩,生怕哪一点没做好,就耽误了孩子的一辈子。

网上有许多指导育儿的文章,也总会说一些“父母的无知会害了孩子”这样让人听起来就害怕的话。

育儿真的有那么难吗?真的需要那么小心翼翼吗?当然需要了,毕竟小孩子的身心都是很脆弱的,就像一朵娇花一样,需要有人为他们遮风挡雨、排除危险。

但是,如果父母也时时刻刻处于这种警戒状态当中,不仅自己很累,也会因为心里对某些未知危险的害怕,而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比如在教孩子走路时,我们需要帮他们扫除路上的障碍物,但我们也需要适当地让他们自己体会摔跤的滋味。如果永远只是父母告诉孩子摔跤有多痛,那么孩子很可能出于对摔跤的恐惧而不敢走路。

所以说,当我们在育儿的过程中对很多事太过谨慎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表达:“我无法应对这种问题”。那么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就是:“这件事很糟糕,我父母都搞不定。”如果孩子长期接收到这样的信息,当问题真的出现时,我们的谨慎只会让他们更不自信。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一样:“不摔跤就学不会走路”。在育儿这件事上,我们可以谨慎,但不能没有底气,而是应该把谨慎的态度当成为了应付困难而做的准备。

有时候学着“不靠谱”一点,把体验成长的机会交给孩子自己,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小麻烦,这会对他们更有帮助。

好了,讲到这里,这本书的内容我们已经了解的差不多了,下面我来为大家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讲了在人际关系中要学会“课题分离”。只有做好了自己的课题,我们才有余力去照顾别人的感受,才能不被人际关系所困扰。

接着,我们讲了在家庭生活中要学会“悖论干预”。有时候你的重视会让问题变得更严重,而“什么都不做”可能更有利于解决问题,保持家庭关系的稳定。

最后,我们讲了在育儿方式上适当的“不靠谱”。我们需要认真地对待育儿这件事,但更需要学着放松一点,让孩子自己去经历风浪,才能更好地成长。

尽管我们总是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烦恼,但一切问题并不都是我们的错。打破束缚,走出怪圈,我们都可以生活得更自由一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接受一切本该有的样子,我们的生活才能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