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7

人生应该怎么过?其实人生就同一个国家,关键几步走对了,一般都比较顺遂。但仅仅求顺遂,又深愧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又回到几千年来永恒不变的话题,立德立功立言,当下又能几何?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从小天资不高,但父亲对我生活习惯要求高,母亲对我学习要求高,一路高压下成长,小学混沌过了6年。

人生第一次开窍是在初二,度过了人云亦云,浮躁漂浮的初一,突然在初二下期的时候第一次意识觉醒了。因为亲情在心里发酵,开始心疼父母的辛劳,特别怕失去他们,觉得自己唯一能分担的就是认真读书,变得特别懂事,当学习脱离了学习,有了更高维度的理解和驱动时,就变得非常轻松了,基本上就占据了全年级前10的位置,而且持续到大学。

第二次觉醒,是在大三的时候。大三那年是我大学最忙的一年,每天6点多起床去自习,晚上12点回寝室,好好打理身体和生活,看各种书,思考自己的未来何去何从。到现在,毕业7年了,基本上还是按照当时给自己框的大方向在进行。从未想过要留北京,因为父母在,不远游,又是独生子女,父母个性相处有裂痕,所以当初的职业规划,地理位置规划,等等,出发点是为了尽孝。从生活理念来说,基本上做到了去物质化,给自己算了一笔账,这辈子到底还需要用多少钱,然后发现特别少,觉得物质不是我以后的终极追求,不能让其绑架自己的选择,就从心理去掉了单纯追求物质的选项。然后得出结论,我的一生,要实现自我价值,被别人需要。当时给自己定义比较简单笼统,就是别人有求于我的时候,能帮上忙。那时候,看的书是南怀瑾评的各类国学,觉得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如何为人处世,以德立根本。

这几年,在生活的处处,不停的有小顿悟小提升,不停的在丰富大三的框架。

如何被需要?事业要奋斗,最终想写一本书。

其实,一个人看书的选择,也能看得出这个人思想的变化曲线。

有一段时间,一度迷茫,特别想学各种术,然后发现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由近及远看各类名人传,然后就瞄准了曾国藩。买了他的家书,但发现他所处时代背景很重要,又买了各种角度的近代史书,然后又看曾国藩生平,然后发现中国的历史重要,又开始看各种秦汉史,宋史,明史……然后又发展自己的境界不够,又开始看王阳明。当然,其中还闲杂了各类杂书,重要性不堪一提,就不再赘言。

史评,中国上下5千年,只有两个半完人,两个分别是孔子和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也算是对他们三个的生平和思想分别有所涉猎。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