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才是生命的真谛

柴静出了一本书,名字叫《看见》。

这里,当然不是对这本书书评,但其标题背后的深意还是能够理解的:看见不仅仅是一种幸运,更是一个能力。

世界上的事情,分为几种状态,一种是“看不见”的,这种事情往往分布在事情表象下面,需要我们去深挖,比如事务的运行规律;有一种时“看见了,但被无视”,这种事情往往是不敢公布于世的,比如潜规则、人情世故等;还有一种就是能够被“看见”并被响应的。

对于前面两种,由于没有以一种可直视的方式显示出来,其间往往隐藏着一些被压抑、被压制的力量。比如,在足球运动中,有一些球员是比较大器晚成的,意大利的胡布内尔、西班牙的内格雷多,英格兰的瓦尔迪等,都是在职业生涯的后期才一鸣惊人,被世人所看见。

可以说,这些球员,是在机缘巧合之下崭露头角,如果离开了这个舞台,可能会失去展示自己的机会,还没到盛开都已经凋落了。

也比如,在这个社会上,有很多现象都是出于我们的想象,即使我们能理解,并预想出这个事情的本来的面目,但等我们揭开事情的“面纱”之后,我们也还会不由产生一些感叹:原来是这样的啊。毕竟,想象和感受之间,两者的距离很大。

之所以会对“看见”才是生命的真谛产生出自己的想法,是源于武志红的观点:生命力分为两种,一种是生的生命力,一种是死的生命力。生的生命力是鲜活的,是有色彩的,而死的生命力是黯淡的,两者之间可以转换,其渠道就是“看见”。“看见”并抱持这股力量,生命就会愈发有光彩。

比如,一个人,在其幼儿成长过程中,其情绪行为一直不被关注,或者被打压,其生命力就不是被“看见”的,也就失去了激发“活力”的可能。反之亦然。

人的认知成长也是一样的道理。近来的有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只有你自己能在一个更强的环境中,把“自己”扔出去并反弹回来,才能知道“自己”是什么。这和九十年代之前的背景很应景,那些车慢、马慢、人慢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碰撞频率更少,也更难看到“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见”才是生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