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心理学家告诉你,父母控制欲强,如何活出自我

在2020年的大年初一,徐峥自导自演的电影《囧妈》在网络平台免费上映。影片讲述了徐峥饰演的伊万和母亲,踏上一趟开往莫斯科的旅程,在火车上母子两人相处的故事。很多人看完这部电影,不禁陷入了沉思,开始思考自己和母亲的关系。

在影片中,当妈妈知道儿子结婚多年却不想要孩子,就在询问时却被儿子反驳说,我俩的事不用你管!没想到,妈妈却说“我是你妈!我不管你,谁管你!”

这一幕简单的对话,如此熟悉却让人想逃离。原来在妈妈的内心深处,有很深的控制欲,即使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却始终希望能够支配孩子的生活。

在《原生家庭》这本书里,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控制欲强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来分析原有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并给出相关可操作性对策,可以说这是一部家庭心理治疗的经典作品。作者苏珊·福沃德博士,是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拥有20多年的心理治疗经验,专业性值得信赖。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里告诉我们,通过自我解剖,反思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我们能够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中解脱,得到自由和幸福,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


一、以爱之名的背后是操控

电影《囧妈》里有这样一幕:

在吃午饭时,伊万忙着给朋友发语音,妈妈就把小番茄送他嘴边。就这样,她一颗又一颗不停地喂儿子吃,甚至将剥好的鸡蛋塞进他嘴里,差点把伊万噎着。让妈妈没想到的是,伊万根本不喜欢小番茄,结果竟然趁着妈妈不注意,偷偷把所有小番茄都扔出车厢窗外。

后来伊万和母亲出现争吵,母亲理直气壮地说“怎么可以这样跟妈妈说话?你不乖了!”原来年近40的中年儿子,在母亲眼中却始终还是长不大的孩子,母亲似乎一直沿袭着小时候的那套管教模式——听妈妈的话,才是好孩子!

在心理学上,把这种对孩子成年后的生活,依然横加干涉和操控的父母,定义为“操控型父母”。操控型父母有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当孩子成年后,依然把他当做孩子对待,从而对孩子的生活横加干涉,甚至成为孩子生活的主宰。但这种操控却往往让人意识不到,因为父母大多是披着爱的外衣,伪装成对孩子的关心,比如“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之类的措辞。

如果说父母早期控制蹒跚学步的孩子不出门,是出于对孩子的一种保护,那么当孩子长大成人后,依然干涉孩子的生活,这种保护就成了一种有毒的控制。那么父母的操控,有什么具体表现形式吗?

第一种是直接控制,就是一种公开的、具体的,甚至赤裸裸的控制,通常包含威胁、恐吓和羞辱。诸如“按我说的去做,否则我不理你”、“按我说的去做,否则不给你钱花”、“你这么做,简直想把父母气疯!”

第二种是巧妙的操纵,也即细微、隐蔽的控制,通常不轻易暴露自己的真实目的。诸如父母一辈子围绕孩子来生活,制造状况让孩子需要他们帮忙。或是给孩子制造内疚,诸如“为什么你不能像哥哥那样”,让他觉得自己不够好,不配得到父母的爱,促使孩子迎合父母。

应该说,这两种不同形式的操控,虽是披着爱的外衣,背后却是控制欲强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一场较量。如果孩子总是得不到父母的鼓励,在焦虑的父母控制下,就很难变得成熟,从而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就受到影响。


二、父母控制欲强,会带来什么后果?

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对孩子的关心和保护,是父母的职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孩子幼年的时候,尤其需要父母更多照顾,可这种保护一旦过度,就容易演变成操控。那么,如果父母的控制欲强,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电影《囧妈》里,有两段经典的对白,伊万对妈妈说“你心里住了一个幻想的儿子,他应该做什么,喜欢什么,你全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可戏剧的是,这样的对话,同样发生在伊万和自己的老婆之间,老婆也反问伊万为什么要改造自己,并表示自己没法成为他心目中理想的妻子。

影片中,伊万想逃离母亲的模式,却不想活成了母亲的模样,对自己的妻子也是控制和束缚。由此可见,在控制欲强的父母面前,孩子即使选择逃离,他很有可能期望自己的妻子,符合好妻子的形象来取悦自己,而这种行为往往是无意识的。

作者苏珊·福沃德说到,如果父母给我们施压,通过让我们产生胆怯、内疚的情绪来控制我们,一般来说面对这种情况,大多数人会有两种选择:投降或者叛逆。

从表面看来,似乎叛逆有利于心理解脱。事实上,这两种选择都不利于心理的解脱,无论孩子选择投降还是叛逆,始终还是被父母牢牢控制着。在书里就讲了一个例子:

乔纳森是50多岁的单身汉,尽管他事业有成,可每当他去相亲,一想到要和眼前的女人结婚,内心就觉得很害怕。因为母亲什么事情都要管他,又十分热衷张罗儿子的婚事,可他却想从母亲的控制中解放出来,他想要叛逆,所以拒绝母亲为他做的一切事情,包括婚姻。

面对母亲的操控,孩子明明想要挣脱,通过叛逆和他们对着干,却不想由于过度反抗母亲,以至于忽略了自己真正的需求,包括那些他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比如婚姻大事。可见,健康的反抗能够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而试图通过叛逆向父母证明权利,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三、勇敢和父母对峙,活出全新的自我

从大多数人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几乎是孩子最初的启蒙导师,而家庭形成了孩子最初的认知体系。可如何为人父母,这一至关重要的技能,大多数人却只是凭感觉和本能去尝试。

从心理学上来说,父母只是普通人,他们的教育方法主要来源于他们的父母,而他们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一样泛善可陈。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控制欲强的父母,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里说到,人的行为产生于观念和感受。要改变自身的行为,就要知道错误的观念、消极的感受和自我破坏的行为之间的联系——认清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勇敢地和父母对峙,从而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如果没有处理好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那么就容易把面对父母时产生的恐惧、愤怒情绪,转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从而带来恶性循环。

要知道,与父母对峙不是为了报复和惩罚他们,更不是发泄愤怒,而是为了直面和解决问题。因此,与父母对峙时要保证达到四个目的:一是直面他们,二是彻底克服面对他们的恐惧,三是告诉他们实情,四是为了彼此往后的关系定位。

和父母对峙时,主要有写信和面谈两种常见的方式。其中,写信是一种比较好的倾述方式,能够把自己的观点全面地展现出来,同时避免面对面可能发生的冲突。不过,面对面对峙也有一定好处,能够及时进行反馈,同时感知对峙效果是否成功。

这两种对峙的过程大概相似,可以用“我想对你说些以前从未说过的话”作为开场白,同时要注意四个要点:

这是你曾经对我做的。

这是我当时的感受。

它是这样影响了我的生活。

这是我现在对你的要求

因此,在对峙前要做好相关的准备,比如要想好自己要和父母对峙什么内容,父母对自己做了什么事,当时的感受怎样,此事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以及自己的需求等。

另外,为了保证在对峙的过程中,控制欲强的父母无法占据对话的优势,苏珊·福沃德提出采取“非辩护性回应”方式,来化解矛盾的激发。

非辩护性回应,简单地说就是在回旋的时候,不为对方做出解释。因为一旦试着解释和请求理解,那么就相当于把主动权交到父母手上,自己就处于弱势地位。来看书里母亲和孩子对话的两个案例:

【案例1】

母亲:你自私!你忘恩负义!

孩子:不!我没有!我总是为你们着想,我带你们去吃饭、购物,这难道不是吗?

【案例2】

母亲:你自私!你忘恩负义!

孩子:妈妈,你看问题的方式真有意思!

其中案例2正是采用了非辩护性回应,在与父母对峙中,孩子没有试着解释和渴望父母的理解,就不会因为极力辩解而让自己处于对话的弱势地位。采用非辩护性回应,是一种温和的方式,能够化解过激的情绪,同时坚定地表明自己的立场。

值得一提的是,在和父母对峙前,要做好预测对峙后父母的反应,做好最坏的打算,这样一来只要比预期好的结果都让人欣喜。

在影片《囧妈》里,伊万和母亲对峙后,妈妈变得能够理解儿子,她意识到了自己的儿子已经不再是小孩,他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而这就是对峙所带来的效果。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里说到,人们很难意识到,与父母的关系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但重要的不是父母对我们做了什么,而是我们自身选择如何回应。相信孩子通过积极的引导,正视直面问题,认清自己和父母的关系,能够消除父母控制欲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生家庭》:心理学家告诉你,父母控制欲强,如何活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