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的爱不是纵容

在讲无条件的爱时,先说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很多家长都会有一种感觉,孩子越大越难管,不听话,叛逆,和父母对着干……在之前的文章里,我曾提到,这是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出了问题。

今天所说的有条件的爱和无条件的爱与家庭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有关系。

我们先来看家庭归属感和有条件的爱。

有条件的爱,顾名思义是指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这类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通常惯用的句式:如果你能认真完成作业,我就允许你看10分钟电视;如果你考得好,我就带你去旅行;如果你听话,你就是妈妈的乖宝宝,否则你就是坏宝宝。妈妈爱乖宝宝,不喜欢乖宝宝……

从这些语句中,我们不难发现,父母们为了更好的使孩子符合自己的期望,不得不对孩子进行一番有诱惑力的许诺。当然,这些许诺也可以换成威胁,如果你不好好写作业,我就揍你……或者许诺与威胁同时进行。这样做,于父母而言,他们很轻易的达到了管理孩子的效果。与孩子而言,他们会认为看电视、旅行、不挨揍包括父母的爱是通过交换得来的,他们与父母之间存在交易行为,而不是因为他们自己属于这个家,所以才会有那些权利。

在父母对孩子施加有条件的爱的过程中,父母的管理效果达到了,却没有为孩子建立家庭归属感。这也为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的叛逆奠定了基础。

青春期的孩子,随着身体心理逐步达到了成熟,也意味着他们受到的生存威胁越来越小,他们自然不愿意再费力的交换,而是不断的试探挑衅,以彰显自己的力量。

那么,为了避免孩子青春期叛逆,父母是不是应该对孩子放任自流呢?当然不是。

无条件的爱不是放任不管,任凭孩子为所欲为。无条件的爱是指孩子无论做过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作为父母我们都应该接受,都要从心底里爱孩子。至于孩子做出的出格行为,这不是父母不爱孩子的理由,而是父母检讨自己的时机。

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不必要非黑即白。很多人理解的无条件的爱就是放任自流,其实是忽略了孩子自我价值感的建立。

孩子之所以犯错出格,是因为其认识不到自我价值感,更无法正确实现自我价值。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自我价值,自我价值即人们如何获得他人关注。

我曾经辅导过一个孩子小陈,三年级,单亲,孩子很机灵,成绩却一塌糊涂,擅长搞笑逗乐。我对小陈的定义是孩子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错了。作为学生,他的自我价值应该体现在学习上,但令人遗憾的是,他选择了搞笑逗乐来吸引他人的关注。

母亲节的时候,小陈为妈妈做了一张贺卡——一页作业纸,背面用墨水吹的一幅画。当孩子把贺卡交给妈妈时,妈妈只看了一眼,便说:“你把心思用在学习上,一天尽搞没用的。”

这是孩子吸引关注方式的根源了。可以看出小陈妈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并没有正视过孩子的价值。我想小陈妈妈应该不止一次的告诉过小陈:你把学习搞好就行,其他的不用你操心。在小陈的意识里,他的价值在他妈妈眼里就是成绩好。但是处于成长中的小陈,他内心里也渴望更多的关注,这种关注无法在妈妈这里得到满足,他只能将注意力转向同学,然而,同学之间却又不像妈妈那样只关注成绩,且小陈在家庭生活中并没有学到更多获取关注的方式,也没有建立起自我价值感。这种低水平的自我价值感和获取方式的匮乏,导致小陈只能通过搞笑逗乐、哗众取宠来博取关注。

无条件的爱不是纵容,而是无论何时何地何事,我都爱我的孩子,在爱的氛围里帮助引导孩子建立家庭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这即是我《正面管教》里所说的“和善而坚定”。

最后,再啰嗦一句:有条件的爱是父母根据孩子的所作所为来判断要不要爱,无条件的爱是父母先有爱,然后再评判孩子的行为。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条件的爱不是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