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朵
那些年
一张照片
便是一辈子
阴历的十月初三,爹爹八十三岁寿辰。
我的父亲,我亲爱的爸爸,今年八十三岁,一生坎坷,心态平和,荣辱不惊。
阴历的十一月十六,娘亲七十四岁寿辰。
我的母亲,我亲爱的妈妈,今年七十四岁,精明能干,勤劳善良,性情豁达,跟随父亲平安喜乐。
父亲一九三七年生人,母亲一九四六年生人,他们相差九岁。结婚时父亲二十七岁,母亲十八岁,结婚五十六年。
(一)
妈妈与爸爸就是因为这张照片认识,那个年月,未见面就结婚的很多。那年妈妈十八岁,姥姥独自拉扯她和舅舅长大,十八岁的女孩子即便是家境贫寒也到了该谈婚论嫁的时候。于是媒人捎来了这张照片,妈妈看了一眼,便被爸爸的书生气吸引,就决定了终身。而那时的父亲远在青海的戈壁滩上带一群年轻学生实习。
父亲当时二十七岁,算是大龄青年了。过年回家便和妈妈见了面,贫寒人家对婚姻没有太多挑剔,只要身体好没啥大缺陷,大多是见一面就结婚了。父亲见到的母亲年芳十八,黝黑发亮的麻花辫,娇好的面庞,虽然衣衫褴褛也掩饰不住青春的靓丽!而且妈妈初中毕业,气质谈吐与其他女孩自然不同。爸爸也是一眼定终身。
据妈妈讲,结了婚他才知道爸爸家里有多穷,他们结婚的棉被都是借来的,新婚之夜过后又给人家还回去了。这个后来成了妈妈教育我们要知足感恩的家传典故。
好在家里有爷爷奶奶的帮衬,爷爷是学过医的,料理家里的日常力气活,奶奶负责带我们姊妹几个,做饭洗衣吃喝拉撒。妈妈好强能干,在生产队里的磨坊工作,工作相对轻松,还能挣高工分。爸爸在遥远的大西北奋战。
那时,物资急剧贫乏,吃了上顿没下顿,爷爷时常因为不吃主食只喝稀菜汤而满脸浮肿。可就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妈妈从一个学校毕业不会做饭不会做针线活不会带孩子的懵懂少女,在奶奶手把手的教导下,学会了做布鞋,做衣服,做饭,掌握了独当一面的各种各样的生活技能。
现在想想,那时爸爸不在家,家里两个老人四个孩子,一个年轻媳妇,在哪个少吃没穿的年月独自撑起一个家是真心的不易。
(二)
生活的转折大概发生在自然灾害那几年,爸爸所在的青海石油学校因为大庆油田的开发,资金困难,国家不在扶持西北这边,师生大多奔向东北,有的师生撤回原籍。
说来也是奇怪,那个年代,一个学校,还是国家大西北计划的重点技术学校,在短短的几天里说撤就撤了。至少当年爸爸给我们讲起这段过往时,我是匪夷所思的。
学生回原籍,上学的上学就业的就业,爸爸被分到了冷湖的一个农场劳动,最后还是觉得无用武之地没有办理任何手续被遣散回家。好在爸爸有一肚子学问,他最后在县里的信用联社谋了一个职位,做了一名会计。我们家的生活也因此才算平静下来。
爸爸回到家里工作,这对于我们家是莫大的惊喜了。至少周末休息他会回家,会帮妈妈干活,会陪我们玩耍。
爸爸是个平静的人,做事不疾不徐,从不慌张;妈妈却是热烈火辣的,做事风风火火,性子偏急。
闲的时候,爸爸在看书,在写字,妈妈就在旁边收拾一本一本的书,床上,椅子上,灶台上,小时候妈妈整天抱怨一句话“家里穷的就剩书了”。
爸爸从青海回来时,带了好多书,为此爸爸还在房子里砌了一个石灰板的四层的书架。还有一个大大的柜子,很深很深,里面全是书。小时候,我们几个老是顶着脑袋在柜子里刨,那时的我是能掉进去打包的。
家里书多,我们几个也爱看,妈妈虽然嫌乱,闲暇时间她也看一会。只可惜妈妈的闲暇时间少的可怜。
这时候爸爸妈妈的对话就是“整天就知道看书,我咋嫁了个书呆子啊”
“哈哈”“看完收了,别乱扔”“知道了”其实,妈妈也爱看书,只是被生活所迫,腾不出时间来。
这种日子算是平静而美好吧!但家里经济依然拮据,妈妈曾讲过,大姐因为九块钱书费交不起险些辍学。爸爸工资很低,除了家庭必要开支不敢乱花。
青黄不接的日子总是接踵而来。妈妈鼓起勇气向磨坊借了十块钱交了大姐的书费。我也曾记得,妈妈傍晚拿回来的钱是五分,二分硬币用牛皮纸包起来一滚一滚的,这是我见过的最多的钱,那些硬币要数好久好久,好多好多。
即便是日道艰难,爸爸妈妈始终没有放弃我们姊妹四个任何一个。供我们上学读书,赡养老人,一刻都没懈怠过。
爸爸妈妈就这样一个主外,一个主内,相扶相守着一路走过几十年。
(三)
可人生又有太多的意外,那一年,爸爸病了,乙型肝炎。本来身体就瘦弱的爸爸不得不离职养病。这一休息就是半年。
现实是很残酷的,虽然我不太理解那个时代职位更替究竟因何原因,总之,父亲信用联社会计的工作在他生病期间被他的一个临时工的同事顶替了。这中间的细节我无从知晓。这件事或多或少也是爸爸人生的一个痛点,无事不会去触碰。也使得我们家又一次沦为窘迫。
再后来,爸爸回到乡里当了会计,一干就是几十年,直到退休。妈妈也是一直陪在身边,不离不弃,任劳任怨。把我们姊妹四个培养成人,两个本科生,一个大专生。只有大姐时运不佳,读到高二,因为爸爸生病,家里无人干活,大姐辍学。这件事也是爸爸妈妈一辈子最内疚的事。妈妈现在还时常念叨“大丫头学习可好,她把娃耽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