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内心那座山》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些被自己或有心或无意隐匿起来的心结。本书作者——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心理学家伊迪丝·伊娃·埃格尔博士以真实故事为例,将生活中最为普遍的12个心理困境娓娓道来,并提供了简单易行的化解方法。

一.受害者心态型牢笼。

最常说的话就是:“为什么是我?”如果你是一个幸存者,最常问的话应该是“现在怎么样”,或者“现在我能做些什么”,这才是核心。走出受害者心态牢笼的方法有三个。第一,学会以平和的胸襟来应对这些糟糕的事情。第二,学会问这么一个问题:“这样做对我有什么好处吗?第三,学会面对孤独。

二.逃避型牢笼

勇敢地面对过去所遭受的伤害,然后调动自己的感官去细细地体会生活中的美好,告诉自己:“我有权利这样做,我不会让那个伤害我的人的能力变得那么强大,犯错的是他,而不是我。”

三.自我忽视型牢笼

你拥有一个其他人永远都不会拥有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你自己的一生。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一生,这是其他人没法拥有的。你是独一无二的,那么如果你想要过好你独一无二的人生,你得学会感受美好,练习感受美好,然后学着给自己一些爱。

四.秘密型牢笼

当你内心有一些秘密不愿意告诉别人,谁都不知道的时候,秘密会带来羞耻感,羞耻感会带来成瘾性。未必需要跟所有人讲出你的感受,首先要学会对自己诚实,然后对部分人诚实,如果这样做的结果没有那么严重,你就能够对整个生活诚实。

五.内疚和羞耻型牢笼

如果整天只关注自己内在的羞耻,觉得自己当年曾经遭遇过伤害,所以自己不配眼前的正常生活,那么你要记住,你关注的东西会变得越来越大。我们应该更多关注未来,关注眼下拥有的东西。学会自己爱自己,明白人跟人是平等的,不能因为过去所遭受过的一些糟糕的事情,就认为我们低人一等。

六.未解决的悲伤型牢笼。

如果你心中有一个重大的伤心往事,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这份悲伤可能会跟随你很长的时间。人生就是由各种苦难构成的,有些事情无法理解,也不要试图去理解。想不清楚的事放下,它已经发生了,接受它没法理解就可以了。

七.僵化思维型牢笼

“在冲突之中保持自由的关键就是坚定自己的立场,同时也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上,更不要控制对方。”尊重他人和自己的不同,允许自己做自己,允许别人做别人,我们的生活会从容很多,不需要为了正确天天跟所有人争吵。

八.怨恨型牢笼。

夫妻之间对亲密关系伤害最大的东西是持续的低水平愤怒和摩擦。虽然童年可能受过很多伤害,但是你要知道父母已经尽力了,这个就是和解的过程。只有你能够感谢对方,你才能够从对方身上感受到爱。如果你要执着于悲伤,你就会发现模式是共通的。你对于父母的失望、痛苦和担心,也同样会反射在伴侣的身上。

九.恐惧型牢笼。

我们总会害怕一些东西,恐惧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能跟爱共存,当我们有恐惧的时候,爱就会消失。最有效的方法是列一个恐惧清单,把你害怕发生的事情写下来,然后看看自己是否可以做些什么。

十.评判型牢笼。

人们都喜欢给别人下定义,喜欢看到一个人就说“不用多聊了,这个人跟我不是一路”。老子讲:“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需要通过评判的方式,来早早划清自己跟这个世界的界限,不用给别人下过多的定义。

十一.绝望型牢笼

希望是什么?希望代表着好奇心。就是我知道人生会有很多的磨难,我知道未来会有很多的“黑天鹅”,我知道人生会有很多的痛苦,但是好奇心告诉我,就算有了那些事以后又怎样。这就是真正的希望。

十二.不宽恕型牢笼

“应对愤怒的最好方法是学会引导自己的愤怒,然后使之慢慢消散。首先,我们要学会让愤怒合理化。你有权利觉得愤怒。愤怒是人类的一种情绪,凡是人类,都会愤怒。只有通过燃烧愤怒,我们才能够接触到自己盔甲下面的感受,它可能是悲伤,也可能是恐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开始最艰难的部分——原谅自己。”

最后,作者说,“我不能说每件事的发生都是有理由的,也不能说不公平和痛苦是有益的。但我可以说痛苦、艰难和困苦是帮助我们成长和进化的礼物,它帮我们成就自己。你能够选择给后代留下哪种精神遗产——可以传递痛苦,当然,也可以留下礼物。”

你可能感兴趣的:(《越过内心那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