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次被拒了9次,大多数人沟通时都踩过的坑

大家好,我是懂妈妈粉的C姐。

C姐

资深用户研究咨询顾问 · 家庭教育专家

重点期刊《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特约撰稿人

大型教育公司特邀专家 · 畅销教育书作者

2020年度全国妇联官方创作者 

2019年度「中国影响力父母」

知乎亲子训练营 官方导师


读者问

C姐,

我在一家少儿教培机构做课程顾问,主要负责「少儿英语课程」,上班的大部分时间,基本都在和形形色色的家长打交道。

其中大部分家长都很好沟通,就算不买课,也会礼貌地回绝我。

但也有不少家长,真的很难沟通,要么一问三不知,要么说起话来硬声硬气。

比如有一次,我向一位家长介绍我们的「英语高价课」,结果被对方「你这样是卖不出去课的」「你应该好好学学别人」各种车轱辘话怼了半天。

到后面,别说卖课了,话我都不想说了。

我也不知道这类家长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反正经常弄得我很苦恼,有时候感觉自己都快抑郁了。

想问问C姐,像这样的家长,到底应该怎么沟通呢,期待您的建议。

                                                                                                                                                                                                                           小白杨


C姐答

小白杨,

能理解你,碰到一些很难沟通的家长,真的挺难为人的。

虽然自己心里有时候100个不愿意,但为了工作,还是得硬着头皮上。

我身边就有不少做课程顾问的朋友经常吐槽说:「我遇到一个家长,真的让我很无语......」,或者「真的不想和这种人说话,没法聊.....」等等。

其实不只是在面对客户的时候,会遇到这种沟通难题,在和亲人、同事或者朋友沟通的时候,同样也会遇到,

区别在于,亲人、同事或者朋友,如果在沟通上出了一点问题,大家互相冷静一下,可能下次见面,就什么事都没了。

但对课程顾问来说,家长就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和她们的每一次沟通,都是自己的成单机会,自然是竭尽全力。

她们愿意搭理自己,估计都已经烧香拜佛了,更多的家长,可能一句「你好」都懒得回。

所以,归根结底,不是要避免遇到这类家长,而是应该想着如何解决和她们沟通的问题。

许多课程顾问遇到这类问题,第一时间都会先选择「认怂」,把自己的姿态放得特别低,语气也是显得非常客气,就差「家长说什么是什么」了。

这样的方式虽然可以暂时缓和沟通氛围,也能短时间赢得家长的好感,但是作用并不大。

因为沟通没有处于一个对等的位置上,你想要表达的东西,对方还是没有接受,所以离成交那一步依然遥不可及。


PAC人格结构理论

要想让双方回到一个沟通相对顺畅且有效的位置,我们需要先了解清楚,对方在跟你对话的时候,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什么意思呢?

我们先引入一个重要的人际心理学理论:「交互分析理论(Transactional analysis)」,也叫「PAC人格结构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医生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提出。

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

1950年代,作为一名职业心理医生,艾瑞克治疗了许多患者,而其中有一位 35 岁的律师。

在治疗期间,这位律师患者常常对艾瑞克说:「我觉得有的时候,我是一个小男孩;有的时候,我是律师。」

有时还会问医生:「你是对那个小男孩说话呢?还是对一个律师说话?」

艾瑞克发现这个患者会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儿童状态」「成人状态」

这个现象引起了艾瑞克的注意,但是随着治疗的深入,又识别出一种不同于前两者的状态:「父母状态」

每当这个患者转换到一种新的状态,艾瑞克就会发现,这个人的整体状态,包括语言、声调、姿 态、神情等都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带着这个发现,艾瑞克又去观察了更多的人,最后发现,原来每个人身上都有这三种状态:父母状态(Parent ego state),成人状态(Adult ego state),儿童状态(Child ego state)。

这三种状态在每个人身上都会交互存在,任何一个人都会在某个时间、某种场合,表现得像个小孩子,或是像个成年人,或是酷似自己的父母。

「父母状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统治、训斥、责骂等家长作风。

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P成分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独行,滥用权威,说起话来总是:「你应该……」、「你不能……」、「你必须……」。

「成人状态」表现为注重事实根据,以及善于进行客观理智的分析。

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A成分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尊重别人,说起话来一般都是:「我个人的想法是……」「我觉得...」 。

「儿童状态」则表现为冲动、服从和任人摆布,可能一会儿无忧无虑,一会儿又乱发脾气。

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C成分占优势时,其行为表现为遇事畏缩,感情用事,喜怒无常,不加考虑,说起话来总是 :「我不知道……」「我不想说什么......」。

根据这个理论的分析,人与人沟通时的心理状态,有时是平行的,也就是双方对彼此的心理状态的预测是一致的。

比如家长和孩子沟通,家长用的是「父母状态」的语气说话,孩子以「儿童状态」回应,这就是一种正常有效的沟通方式。

课程顾问和家长沟通,彼此都知道对方是成人,明事理、懂得互相尊重,这时候都用「成人状态」的方式沟通,就是最好的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对话会无限制地继续下去,直到话题结束。

除了平行的心理状态之外,还会遇到相互交叉的情况,比如对方觉得你是个孩子,用的是父母的口吻跟你说话,但你觉得自己是个成人了,以成人的方式进行回应。

这样的沟通就很容易出现问题,交流也会随时中断,比如最常见的,家长与青春期孩子的冲突,就属于这种情况。

在课程顾问与家长沟通的时候,当然也会存在这样的问题。

那么对于课程顾问和家长来说,最理想的沟通环境是什么样的呢?

其实就是双方都处于「成人状态」,在这个状态下,彼此都能表现得相互尊重、冷静、明事理,这样最好。


找对沟通状态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两个步骤:

第一步,让自己在沟通中始终处于「成人状态」。

要想和家长有个良好的沟通,首先需要保证自己在整个沟通过程中,处于良好的「成人状态」。

别对方怼了2两句,你立马回敬了对方10句,这样显然行不通,场面只会越来越糟。

当然也不能直接「怂」到什么立场都没有,对方说什么是什么,这样也是成不了单的。

而是应该始终做到尊重对方,对于对方提出的一些尖锐话题,做出客观理性的解答。

就拿「少儿英语课程」来说,应该尽量避免用「你应该...」「你必须...」这类主观强硬的词。

比如「你应该让你的孩子好好补下英语」「你必须花更多时间在孩子的学习上」,这类话都很容易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你可以换成「我觉得,让你的孩子补下英语,对他的学习应该很有帮助」「我个人的想法是,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上多花点时间,是完全值得的」。

这样说出来,对方会更容易接受。

第二步,引导对方也进入「成人状态」。

如果家长处于不可一世、优越感爆棚的「父母状态」,或者是动不动就喜怒无常的「儿童状态」时,你和她沟通起来也会很困难。

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一些方式,引导对方也进入「成人状态」,进行理性平等的对话。

比如你问家长「您的孩子现在的英语水平怎么样啊?」

她却说你在不懂装懂,应该好好再学学。

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

礼貌地让对方指出你的失误和不足,同时理性客观的表现出自身的优势。

让对方后续也能够理性地对待你,达到双方互相尊重的目的。

这样就有利于双方进行更顺畅的沟通,成单也不再遥不可及。

找对彼此的沟通状态,比沟通套路更管用。


参考文

[1] Berne, Eric (1964). Games People Play – The Basic Hand Book of Transactional Analysis.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ISBN 0-345-41003-3.

[2]  "Transactional Analysis". disorders.org. RetrievedSeptember 1, 2011.

我是C姐,深耕教育行业数十载。

接触了千万妈妈粉以后,希望我的心得和感悟,能帮到你。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10次被拒了9次,大多数人沟通时都踩过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