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源自——抑郁症救助公众号:李谊之帮
我的一位病友去世了。
4月的一天中午,他趁着家人午休,从楼道的窗口一跃而下。
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的他,海龟博士毕业,是某机关单位的科研骨干。
他和妻子相恋多年,结婚三年。
就在今年的年初,他们迎来爱情的第一个结晶。
这个原本是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可一切美好,都在那天中午,伴着她妻子午睡的苏醒,戛然而止!
丈夫的突然离世,让妻子肝肠寸断,她哭着向我倾诉:
“为什么是他!”
“为什么他还是放不下……”
“我以为有了孩子,一切都应该更好的……”
是啊,为什么?
这么美好的家庭,他为什么能决绝地抛弃?
妻子的一句话,给了我答案:
“他一直说: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
妻子认识他以来,没少听他重复过这句话。
“虽然一直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但他从没喜欢过这个角色。”
健康的和有毒的家庭体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
家庭成员作为个体,拥有多少表达自己想法的自由度。
健康的家庭推崇个性、个人责任和独立,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满足感和自尊心。
不健康的家庭不鼓励个人表达,每个家庭成员都必须和有毒父母的思想、行为保持一致。
——苏珊·福沃德《中毒的父母》
“别人家的孩子”,是许多人的阴影。
他们阴魂不散地充斥着所有人的童年,让我们不得翻身。
但其实,身为“别人家的孩子”,也并不会轻松。
因为强势地控制和要求,对谁都是一种伤害。
不起床,就被掀开被子骂;
吃饭的姿势不对,就被狠狠训斥;
被老师找家长,就被一顿毒打;
一刻不停地学习,即使倦了、累了,也不会获得任何同情……
“别人都可以,你为什么不行?”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些都做不到,你以后走上社会更啥也不是……”
总以为,父母只是希望我们拿第一。
但最终却发现:
父母的要求,永远不会止于“第一”。
“99分已经是全班最高分了,父母还是因为没考满分而训斥了我!”
在我的“李谊之帮抑郁互助群”中,一位群友吐槽道。
于是她继续努力读书,努力做功课,终于在下次考试中,拿了个满分。
但父母只是简单肯定了一下,就继续说:
“偶尔一次,别骄傲了!你看xxx,人家次次第一,舞蹈还跳得那么好。人家怎么什么都会!”
一句话让她心灰意冷。
“我之前也跟他们说过想报舞蹈班啊!
他们根本不让好嘛,嫌我耽误学习:
‘都已经和xxx差那么远了,还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似乎只要自己的孩子,不是在所有方面,比所有人都强,就不配获得他们的认可!
这样巨大的压力放在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身上,难免不会出问题。
中国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患者人数,已达3000万;
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常年稳居世界第一,是这一人群的第一死亡原因;
有16%的中国学生,都曾考虑过自杀;
每年,中国都有有15万的青少年,死于自杀……
即使完美如董卿,也因为父亲曾经的严厉,留下了不小的阴影。
以致每每提及当年,她都会忍不住落泪。
年少时的董卿,甚至一度怀疑自己不是父亲亲生的。
大众眼中美丽坚强的阿娇,也是“别人家的孩子”的受害者。
她曾在访谈中坦言:
由于童年时一直被拿来和他人比较,她长大后一直都无法接纳和认可自己。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别人家的孩子”,殊不知成为“别人家的孩子”的代价,是丧失自我。
而一旦一个人丧失了自我,就注定陷入自卑、痛苦和迷茫。
“我还不是为了你好!”
明明已经受伤到痛不欲生了,伤害我们的人,却永远不会认为自己有错。
曾经接触过这样一位病友:
她已经重度抑郁,但仍对母亲抱有一点幻想。
在她准备自杀的前夜,她和母亲进行了最后一次沟通。
她想通过这次沟通,向母亲坦白她的痛苦、挣扎,从而消除他们母女的隔阂。
她想要的,只是一句真诚的“对不起”。
但母亲并没有给她想要的答复:
“别人的家长不都是这样么?怎么就我不对了?”
她的最后一根心弦,被扯断了。
悲剧酿成。
而至今,她的母亲却仍旧无法想通,自己到底错在了哪里……
客观来讲:
直接导致她的悲剧的,其实并不是她母亲的拒绝认错。
而是她自己无法从父母给她的思想枷锁中逃脱。
父母以“你啥都不如别人”的方式教育她,
她就以“我啥都不如别人”的思想接受了。
即使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独立的生活和思想,她也没有尝试推翻和转变过这种想法。
她总习惯性地用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作比较。
而对于自己的长处,她则永远视而不见。
即使做出成绩,她也总会将之归功于“巧合”、“幸运”,不去承认。
这才是让她陷入苦海无法脱身的根源!
当你把父母的感受当做你大部分人生决定的基础时,你正在放弃自己的自由选择权。
如果在你心中,父母的感受永远占首位,那么你的人生也将由他们驾驭。
——苏珊·福沃德《中毒的父母》
父母是否能够意识到他们的错误,我们无法控制,也很难改变。
但我们永远都可以选择改变自己!
即使在童年时,面对父母的控制,我们太过弱势,无力反抗。
但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的见识会日渐丰富,思想也会日渐独立。
成年的我们,其实都拥有足够力量,去正视和改变自己的问题!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提出过“假自我”的概念:
相对于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而构建的“真自我”,“假自我”则是以别人的感受为中心而构建的。
每个被要求成为“别人家的孩子”的人,都不可避免地会形成一个“假自我”。
它是“真自我”最大的敌人,也是最重的枷锁。
你的所有真实感受,都会被它吞噬或隐藏。
你的所有真实欲望,都会被它压抑或否定。
这看似并没什么,毕竟,谁一辈子不会做些违心的事呢?
但根据阿德勒的理论:
我们所有的行动,都是为了获取满足感。
如果我们内心的真实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那么我们我们终将失去一切动机。
所以,如果你在前进的方向上,开始感到痛苦、无意义和挣扎,那么也许你应该停下来探索片刻,倾听下内心的真实感受!
一直都是“别人家的孩子”的你,如果痛苦,可能根本不是因为你做的不够,反而可能是因为要的太多。
一直被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的你,如果痛苦,也可能根本不是因为你不如他人,而是因为你和错误的人,比较了错误的地方。
停止自我贬低吧!
请学会对自己说:我已经很棒了!
别再只关注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了吧!
请学会欣赏自己的长处!
当下一次自卑感涌上心头,我希望你能重新整理思绪,对抗这种荒谬的想法,并勇敢地啐它一口:
去TMD别人家的孩子,老子过的是自己的人生!
抑郁症救助公众号:李谊之帮(liyizhibang01)
科普抑郁知识,分享自救经验,郁友抱团取暖
往期文章:
抑郁症就医必备常识
抑郁症药物治疗必备常识
抑郁症非药物治疗必备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