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反思及今日教研活动感想

      《让小车运动起来》是运动与力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以学生熟悉的小车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以“物体的运动及其受到的力”为主要线索,循序渐进地安排了一些探究活动。学生在三年级是已经学过物体有时是静止状态,有时是运动的状态。那么怎样让不同类型的车运动起来,本课的研究就是从这个问题开始的。本课共设计了2个主要活动:一是聚焦环节,调查不同类型的小车动力来源;二是探索环节,用垫圈作为动力,探究重力产生拉力,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包括用多大的力能使小车运动起来,用不同大小的力小车的运动速度会有什么变化。从而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小车用不同的动力类型;而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课堂教学过程如下:讨论皮划艇是怎样从静止到运动,从运动到静止状态(对动力形成初步认知)——图片一次展示马车、推车、火车、汽车、自行车、太阳能小车,提问:它们都是怎么动起来的?追问:你还知道哪些类型的车?都是怎么动起来的?(引出本课主题:让小车运动起来)——探索活动:探索小车运动与拉力大小之间的关系(重力产生拉力,拉力使小车运动,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怎样让小车停下来(引出阻力)——探讨运动员与足球的运动状态(运用本课的“动力与阻力”来描述足球受力过程)。

    本堂课较好的方面:采用微课的方式,让学生知道要画好小车的起点,知道怎样使用秒表,放垫圈时不能碰着挂钩,依次一个个一个的放,放好一个观察小车的状态后,再增加垫圈。

    课堂上需要改进的方面:1.本节课时间安排不合理:讨论皮划艇运动静止的力时和生活中有哪些车及动力时,时间太长导致探究实验时间不够,探究实验未计时,学生用时太长,活动结束时离下课不到2分钟,只能匆匆总结实验结论,最后的研讨环节也未充分讨论。

    2.板书未及时补充,只在开课时写了题目,未在实验后补充: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越慢;动力与阻力。对课堂总结不到位。

      今天参加科学“赢在课堂”教师优质课赛后说课及总结,其中对我触动最大的是朱老师分享的反思的方法:在写反思时,要把课堂上的内容写详细、写具体,包括老师说的话,做的动作以及做实验时的操作步骤,也就是说反思要有细节。

      听了老师们赛课后说课,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根据学情和课堂实情,创造性地改造实验器材。

      刘老师在分析教材实验时发现:两次加入空气,要达到的实验结论是“空气是有质量的”。而分两次需要的实验时间更长,课堂教学时间不够,所以在不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情况下,改为一次性加入空气,既缩短了教学时长,也较好地完成了目标。同时,刘老师也创造性地修改了天平,经历了四次甚至更多次的修改,最终做成了既好操作又好达成实验效果的天平。从中我学到了,只要老师不怕麻烦,不断精进实验器材,就能让孩子们在科学课堂上完成实验,从而达成实验效果,增强孩子们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老师要不断细化实验要求。

    学生在校的大部分课堂都是靠口头表达或书面书写完成,极少像科学课这样不仅要动嘴动脑还要实践操作的课堂,老师们共同的感悟就是:科学课太难了,准备实验器材难,操作实验器材难,课堂管理难......曾听到一位老师说:“每次科学实验,我都是提心吊胆地让孩子们做,特别是一年级孩子,一会儿衣服打湿了,一会儿东西摔破了等等。”所以细化实验要求,做好实验的安全提示是做好科学实验的前提,老师不仅要口头提示,用课件以文字化的方式提示,还要用“微视频”这样形象可视化的方式深入学生内心,这让学生操作有方法,实验有秩序。在张老师的课堂中,我们看到3次微课,这样在学生进行3次实验操作时,又快又准。因为学生学习的内容都是间接经验,实验结论是基本一致的,所以规范化实验操作时达成实验效果最好的方法。

      不管是精进实验器材还是录制微课,都让我学会了课前准备时,老师要不怕麻烦,认真对待每一次课堂,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长,让自己有所长进。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反思及今日教研活动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