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线上第28期致知班学习第74天


志愿:去私欲,致良知,依良知而行。无我、利他、致良知。

今天学习《传习录》第五十四【黄修易录】,学习两小节。

有人问先生,《论语》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具体是什么意思。

先生说:“‘志于道’这一句话已经包含了后面几句话所有的功夫。”学习阳明心学最根本的功夫就是“志于道”,而不是志于思。

何谓“志于道”?比如说盖一所房子,就要时刻想着如何收集建材,如何想方设法把房屋建成,这便是“志于道”。“据于德”,就是房屋已经建成,内部设施完善,可以居住。“依于仁”就是长期居住,不再离去。“游于艺”便是对屋内精雕细琢(“艺”通“仁义”的“义”,是天理的合一之处)。

让我们的心纯属于道,一旦我们的心放在表面功夫,就不是从根上下功夫。立志要志于道,致良知。

有人问先生:“读书是为了收涉、调整自己的心,然而不免会冒出功名利禄之心,该怎么办?”

当我们执着于“果”,内心必然会增加负担。先生说:“只要良知真切,即使是科举考试也不会增加心的负累。有了负累去觉察,立刻克除。”以自己的心与圣贤之心相映,让良知之心更纯粹。

自己资质平庸,难以克除负累,自认为是被名利所牵引,该如何面对。

先生说:“把自己归结到奉养父母之事,归根结底是志向不笃定所致,千事万事就是致良知这一件事。读书做文不会成为我们的负累,不过是为自己的得失心所累罢了。不明良知之学耽误了无数的英雄好汉。”

此心不动心生万法,应变无穷。

有多少时刻我们的心被私欲所困,我感谢每天处理着太多的琐事,磨炼着我的耐心,每一件事都需要即刻处理,这让我学会断舍离,不再优柔寡断。到了自己的事上,才是真正接受考验的时刻。首先觉知到会被私欲心蒙蔽,拿出良知之心衡量内心。

关键时刻,我可以游刃有余,不再焦躁,安抚每一个人的情绪。同时可以做到引导父亲换位思考,角色互换,我们会怎么想,怎么做。这一刻我意识到,我的改变带来“整个环境”的变化影响如此之大。说服力不在话多,而是理明。


读家书,听点评责善分享感悟

读仁庆家书,首先为仁庆觉察、觉知力的提升感到开心。改变从接纳开始,如此简单的话,需要我们无数次的经历、验证,才悟出属于自己的道理,你做的了!

读仁庆家书,第一感觉: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无需羡慕他人,殊不知你同样是他人羡慕的对象。只管做好每一个当下的自己,剩下的一切就交给时间。

听谭老师点评责善。通过优秀功课中的事例让我感受到,孝不仅仅是表面说说,而是体现在每一个做到,老人要的不太多,一个电话、一餐饭、一个温馨的陪伴,都可以赢得老人的开心。老人开心我们舒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致良知线上第28期致知班学习第7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