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洛对焦沁源行—收获篇 - 草稿

      参加沁源鸟赛返程已经一周了,是要写个游记了。不然这大脑内存有限,时间久了一些惊喜、感动和遗憾都被俗事覆盖了,岂不可惜。

      报名参加鸟赛也算早的,但是一上班就忙的脚打后脑勺,也没有仔细预习鸟种。但是按惯例,我还是画了黑头市和红交嘴雀的。

黑头市鸟

一、沁水润泽太行

      行千里路胜过读万卷书。参赛几天来,我对这句话有很深刻的领悟。

紫红河的鹮嘴鹬

      来到沁源,首先惊叹沁源丰富的水资源。原本想着沁河水的源头在山里,源头应该是有一个泉眼,一股若隐若现,细细的泉水缓缓流出。没想到真正到了源头,却发现源头水流着实不小,沁河从县城旁边穿过,水面也颇是宽阔。

      沁源境内的太岳山海拔落差大,有花坡这样的亚高山草甸,也有芊林背这样的针叶林。满山满坡的野花星星点点,多是菊科菊属和紫菀属的。赤橙黄、蓝白紫都有。五彩斑斓的秋景让我们时而恍惚是到了神农架,时而感慨这里像极了西南。这里的太行秋景是层次丰富的,是润泽的。

山坡的两棵树



芊林背松林
沁河源头

二、丰富人文景观

    在灵空山保护区深处,圣寿寺就在山坳里坐落着。真正是深山藏古寺。这个建于宋代的寺庙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庙里的主持还是一个河南老乡。

圣寿寺

      寺庙里一副对联让我们破解了良久,最后。借助网络的力量看懂了这副对联:山鸟不识明利客,林木犹献庙堂香。感觉古人这副对联倒像是我们观鸟人的写照一般。调课、请假、千里奔袭来参加观鸟赛的我们,是对观鸟有真爱的一群人,像极了不识名利客的山鸟林木一样,只为我们的爱好献上我们的真心。

上联

下联

      参赛第一天住在了丹雀小镇。这里的文化墙很有特色。这面墙的文字出自《拾遗记.炎帝》: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这段话记录了了植物靠动物传播种子的智慧,更记载了古人选育稻谷的历史,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是稻子的原产地。

丹雀小镇的由来

别样的国旗

有剪纸元素的文化墙

花坡是一个听起来就很美的地方。想来六七八月份满山坡应是各色野花次第开放,争彩夺艳的情景吧。现在这里花少了些,看到了老朋友蓝盆花。

蓝盆花

花坡村的建筑显然有些年头了。难得保留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风貌。

供销社



花坡学校

    在这里还第一次见到了莜麦。看着和燕麦很相似的莜麦,它的产量显然比小麦低很多。只是莜麦适应高寒山地,正所谓一方水土长一样作物,一样作物养一方人。

收割过的莜麦

三、观鸟累累收获

      参加鸟赛,大家对加新还是有所期盼的。褐马鸡自然是大家都想看到的。头两天在社科村、灵空山倒是听到了鸡叫,仔细分辨都是雉鸡。第三天一早我们从圣寿寺出发,直奔芊林背。车子在碎石路上颠簸前行,四个人瞪大眼睛看着松林两边,一个转弯,突然撞见一只褐马鸡从山坡走下来,刚到小路上。司机手疾眼快刹住车,郭老师,鸦雀忙操起相机,这只大公鸡迟疑一下,迅速走过小路,到下面密林里去了,没有给他俩按快门的机会。这时候发现路左边还有几只褐马鸡在坡上。它们没有贸然过路,也没有逃窜。看来第一只过路的是侦查兵呀。当我们都把注意力放到坡上这一群的时候,那只下山坡的褐马鸡又很快从坡下面返回,穿过小路和坡上的这群会和了。然后他们才慢慢往上走。在茂密的松林里,能看到他们时隐时现的影子,奈何相机无法对焦。好在坐在车左边的大熊第一眼看到时按了两张快门,总算留下了褐马鸡的照片。又在原地等了好久,再也不见它们下来。这么近距离地看到了褐马鸡,我们都很满足也很兴奋,如果我们的车早两分钟,晚两分钟经过,都不能和它们遇个正着。真是幸运之神眷顾呀。

带耳朵的褐马鸡

      大家还拍到了超低版的金雕,平视版的星鸦。见到了黑鹳,鸳鸯一家子。还看到了很有趣的行为。我和郭老师听到丁丁东东的敲树的声音,以为是啄木鸟,仔细找寻却发现是星鸦在啄木头。鸦雀还看到了星鸦在往树洞里放些什么。我突然明白,鸦类有秋天啄树洞藏种子为过冬储备食物的习性 这是第一次在野外观察到。聪明的鸦类呀,你们也会深挖洞广积粮呢。

金雕展翅



金雕
金雕
星鸦

红尾水鸲


北红尾鸲
东亚石即鸟

东亚石即鸟

沼泽山雀

鹮嘴鹬

褐河乌

     

你可能感兴趣的:(豫洛对焦沁源行—收获篇 - 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