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村上春树小说集《第一人称单数》

渴望被爱的猴子

——读村上春树小说集《第一人称单数》


元旦放假没事读了村上春树最新短篇小说集《第一人称单数》,总的阅读感受是文笔清新流丽,故事构思好像略显老套,但村上诚恳老实的叙述笔调,弥补了这点不足,给读者营造了强烈的现场感与真实感。总之整本书还是值得一阅。


本书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有《在石枕上》描述的那位热爱短歌创作、很有可能最终自杀的无名女士,还有《和披头士一起》中“我”的前女友,其结局亦是抛下丈夫和孩子,吞安眠药自戕;以及《狂欢节》中和“我”一起切磋古典音乐、欣赏品味高雅的丑女;最后就是书中描述的那个会说话、爱喝啤酒、内心孤独、渴望爱恋人类女性的品川猴。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的文学欣赏水平实在不高,读小说也就是看个热闹。我不知道村上春树为何要写这些故事,当然更不知道他讲这些故事的隐喻或者要传达给读者的思想是什么。


著名历史学者张宏杰老师在《简读日本史》一书中曾指出,日本人的文化观念与中国人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比如对待死亡的文化态度就截然相反。多数中国人都信奉“好死不如赖活着”,不会动不动就轻易走上绝路;而对于“耻感”很强的日本人来说,活着往往必须面对一系列无法摆脱的忧愁、羞耻、脏污与混乱感,而“死则是最高艺术,死亡意味着清洁、超脱、干净,一切罪孽都随着死亡而消失。众所周知,日本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奈良有个很小的古刹,叫‘暴死寺’,香火很旺,每天都有人来此烧香参拜,祈求自己‘暴死’。”(摘自《简读日本史》)


正如日本诗人山上忆良写的一首著名小诗,“亦知人生世,无非忧与羞,所恨不为鸟,何当飞去休。”因此从这种文化视角出发,重新审视村上春树书中描述的诸多小说人物的自戕,也许在自杀者本人看来,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轻松洁净的解脱呢?


当然,比起动不动就选择“轻松的解脱”,活着对多数人来说都更加不容易,更加艰难。人虽自称万物之灵、自诩为“衡量万物的尺度”,但人本质上也就是有自主意识的动物而已。多数人内心都交织着人性、兽性乃至魔性的无止境冲突争斗。人们平时在社会生活中一本正经带着冠冕堂皇的人格面具、身份面具等,温良恭俭让地为人处世,而在僻静处、在私下里、在见不得人的地方,内心的幽暗魔鬼可能就会压抑不住喷涌而出,做出种种匪夷所思的行为。


就像《狂欢节》中那位音乐欣赏品味不凡的丑女一样,最终“我”才发现,原来她是靠金融诈骗来谋生的。除了小说世界,真实世界中的某某娱乐明星,不也与丈夫合伙搞非法金融、搞非法集资那一套吗?在咱们普通人看来,明星们名利双收,生活轻松如意,过的日子简直快活似神仙。但可能在他们自己眼里,有了钱还想要更多,越多越好,永远贪得无厌、不知满足。那么问题来了,这是某些个别明星的人性,还是多数人的普遍人性呢?


在我看来,可能包括我在内的多数普通人的人生际遇,正如书中那只“品川猴的告白”一样,靠着自身能力与外在机缘讨生活。命不好的只能勉勉强强过活、辛苦工作仅能果腹;而命好的则能享受稳定工作、稳定的家庭生活、稳定的爱与被爱。而书中那只品川猴,它就像命运特别凄惨的某类人一样,既无法融入自己的原有种族,更无法被人类社会所接纳,进退失据、孤独无依,最终只能靠偷窃暗自爱慕的人类女性的名字,来短暂温暖自己那颗孤独清冷的心灵。


也许,多数人对于人生的态度就像那只品川猴一样,没办法或无能力付出爱,只能不停渴望“被爱”,但这种虚幻的美梦又常常落空,最终在平静的孤独与绝望中慢慢死去。


当然,我们也可以调整自我心态,与其一生都下意识、无意识地苦苦渴望被爱、渴望他人和世界无条件地来关怀、温暖、抚慰我们孤独无依的内心,还不如我们自己主动踏出这一步,积极主动先去关心、关爱他人和世界。


被爱的人生固然轻松美好、幸福快乐,但这种人生可遇不可求;而主动付出爱的人生,则是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去努力尝试的呀。即使你付出一片真心可能会被辜负、被伤害、遭背叛,那总比内心空空如也、守株待兔等别人来爱你要好,要更加掌握命运的主动权吧。况且,只要我们坚持付出爱、坚持奉献丰沛温暖的关爱之心,他人及世界总会回馈给我们“被爱”吧。就算这一希望落空,付出爱本身,也是温暖自己、温暖他人、不虚度此生的唯一善途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村上春树小说集《第一人称单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