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日光,写给生命的意义


死亡,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带有忌讳的词语,我们很少去谈及,也更少去思考。在我们的思维中,死亡就代表着结束、终结和消散。

中国人对于死亡的这种忌讳也体现在生者与死者的隔离。在欧美会经常看到一种景象,在一个社区里会分布着很多墓碑,就像一个个并不突兀的街道指示牌一样零散的坐落着。但是在中国,死者自有死者的安息之地,远远地分布在郊区或者人烟稀少的地方。

正是因为这些忌讳,我们很少去触及对于死亡的思考,当亲人离世,我们会经历一种情感分离的断崖,痛苦、悲伤和久久不能散去的孤独。而对于西方文化氛围生活的子民,死亡也许意味着另一种形式的重生和存在。

本书作者是著名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毕马威前董事长,当事业整处于辉煌期,在53岁的年纪接到了一纸死亡的宣判书,让一切报复戛然而止,面对生命最后的3个月,当如何度过呢?

痛苦、思索和释然。作者经历的过程,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一个在我们眼中如此优秀和成功的人士,他们的今生过往,他们的人生见解,以及面对死亡的思考和行动,会给我们许许多多的启发。

其实,当初读来是很感动,没有太多的压抑,作者释放出来的是一种乐观的坚定和对生命意义重新定义和阐释的升华。

作者也想普通人一样,很少考虑家庭、生活的意义等,他把所有时间都奉献给了事业,当真正面对死亡,反而是生出了一些感谢。就像他自己说的,发自内心的把死亡的宣判书当做一份礼物,给自己一个反思生命的机会和钥匙。

就像给自己的课题一样:

1、人生的尽头非得是最灰暗的吗?

2、能不能给生命的最后岁月添上一些亮色,甚至让它成为人生最美妙的时光呢?

从作者自己的描写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到作者的秉性,一个有强大的目标感和责任感,对自己有着苛刻的要求和自律,有原则不屈服的人。对于家庭和生活有着浪漫的追求和热爱,但是更多的时间却用于事业的追求和价值的体现。

面对死亡和留给自己的最后三个月时间,作者用来思考和享受人生的意义和当下。试着列出所有的人际关系分层,用一种正能量的方式去与对方告别,感谢对方曾在自己生命里出现过,如此重要并分享自己最后对生命的思考和启发。

当生命最终走到最后,心无牵挂,因为所有的当下都是以最好的方式结束和进行着。

这是一本需要经常读的书,一位智者留下的对于人生终极意义的忠告。

你可能感兴趣的:(追逐日光,写给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