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逃避的命运,无可奈何的爱情——《巴黎圣母院》

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足足演了三个小时,在一连串的曲子里,只有两首深深打动了我,第一是开幕词,深沉美丽的声音让人无限遐想那个黑暗又昏昧无知的中世纪;另一个嘛,便是副主教面对艾丝美拉达,高声唱诵《你将毁灭我》。

这小说十几年前我就看过,故事的起因据说是雨果自己在教堂里看到不知何许人也以希腊文刻下的“命运”二字,那笔力苍劲凄楚,让人怀疑是什么灵魂被拘束囚禁于此的咒印。他被触动了,于是有了这凄婉的故事。

要按我们伟大的教科书所说的那样,故事的主角是钟楼怪人的爱情,那么故事中刻字的应该是他或者艾丝美拉达。结果呢,是副主教一言不发地转身在墙上刻下:

命运。

年少时看到这一段我内心是震惊的,仿佛那种苍凉感在一瞬间也注入了我的灵魂,以至于后来再看后来的章节,竟是一个字也看不下去了。反倒是对副主教的死隐约地涌上了惋惜。平心而论,副主教是这本书的灵魂人物,无论是那句仿佛预言一样的,“一个将要杀死另一个”,预见到封建的城墙腐朽不堪,新思想会借着印刷术的风席卷一切最后连巴士底监狱也要为此分崩离析,还是那些国王、队长、敲钟人等等一系列的人物,如同小行星围绕他的一举一动,他死去了,这故事也戛然而止。

你看,一个好人学坏了,他的破坏力有多大啊。他的一生从来没有痛快过,从小清心寡欲,长大了喜欢一个人又不可得。虽然他先后辅导兄弟、格兰多瓦、卡西莫多等等一干人成长,那又有什么用。这些人也并不怎么感激他的付出,在这孤苦四面透风的世界上,他还是孤零零的一个人。

所以,艾丝美拉达当然是悲剧人物,因为她美丽,然后死了。我们副主教却是倒霉的僧侣制度一个最惨烈的牺牲品。如果他长得好看些,怕是就成为了另一个《新爱洛依丝》中的知识渊博神父,《红字》中的苍白面容丁梅斯戴尔,《荆棘鸟》中的蔚蓝色双眸主教。

而以上神职人员统统一类的特点除了深情,就是死帅死帅的,充满我们所谓禁欲气息。而严肃来说,克洛德有那么一个帅到天际的金发蓝眸弟弟,我就不信他能长得丑到哪里去。说这人长得丑,我觉得纯粹是一种脸谱化管理。

至于秃顶,雨果真是对秃顶充满了深深恶意啊,这多处的比喻简直是,让我这个秃头少女不堪直视。

要我写克洛德啊,我就写他有着苍白如纸的脸,高鼻梁和蓝到让人想起马里亚纳海沟的双眸,嘴角挂一抹凄然笑容……唉,你看,描述的丑可不就是掉粉么。

不过我一直都喜欢副主教,因为他的身上才体会出何为命运啊。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殷勤未篡时。人生的是非功名如同海浪上的船只,如此不堪一击。

如果没有艾丝美拉达,他大概还是众人眼中的德高望重吧。

所有涉及艾丝美拉达的演绎,永远把她写成一个脆弱美丽的玩偶,就是传统故事中那种最经典的公主,柔弱和眼泪造就,动不动就晕倒。但是你翻翻原著,会发现这人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未曾教育,所以有来自自然的淳朴善良,也因为如此,流露出一种未受教育的浅薄劲儿。

简直就是中世纪民众的化身啊,那时民智未开,昏昧不堪,却也有对美的天真向往,以及最淳朴的美德。

比如,为了一个帅锅连妈都不要了。男人当然喜欢这种痴狂,但凭良心说,你首先是个人,才是个女人。后世的很多改编都把这一点默契地改了,就像他们改编《战争与和平》的时候,总是把女主角娜塔莎最后变成一个不修边幅家庭妇女的结局给暗搓搓地忽视了。

小的时候对善恶不甚分明,为了小升初被迫读了厚厚一本书,还惊奇地问长辈钟楼怪人那么好为啥艾丝美拉达不理他。他们无法解答我这个问题,只是尴尬地笑。多少年后,我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仿若面对权势一样色授魂与时,我终于也明白了世人何以为外表习惯性蒙蔽。

艾丝美拉达简直就是个颜控,不过大概也是因为太年轻了。比如,她说才三十六岁的副主教又老又丑。唉,我十几岁的时候还以为三十岁就可以死了呢,然而我今年二十九岁,觉得还是可以活一活的。

太年轻么总是看不透本质,或者说,看不透本质是人的通病。不过就是看原著,也会觉得,怎么说呢,男作家仿佛最喜欢铸造两种人呢,一种白莲花,一种黑鸦片。要不纯情到让你觉得她脑子是不是有炮,从白到黑;要么就是劝娼妓从良。

唉,真无趣啊。就算眼前无路,何必回头?回头是对自己背叛的背叛啊!

艾丝美拉达和副主教一样复杂,这书里最纯净的可能也就是最接近自然人的卡西莫多了。但是他也不问一问,就把义父挂了墙这事未免太过分了。还把他弟弟也杀了,不知是什么道理。

现在知道何为善恶美丑,如果再让我从副主教,队长,卡西莫多里选一个,我肯定选副主教。

因为克洛德的爱情比较接近世俗,那就是必须要有回应。

凭良心说,就算是作者本人,他对克洛德也很有偏见。凭啥都是追求者,他的就叫欲望,别人就叫爱情。其实在我看来这两者不分家。没有欲望没有爱情。所有爱情所有对美的向往,都会源于占有。其实克洛德的爱情最接近世人。这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除了他自己本身发现自己配不上,甘愿以尘埃之名做陪衬做备胎。所有的感情都需要回应,其实到最后,克洛德也只是希望那女孩子对他说一两句宽容的话有所回应而已,我看他未必有那个勇气“要么死亡要么床笫”。

暗搓搓地说一句,这老处男他懂么(邪恶脸.jpg)

他的深情并不浅薄,他只是需要回应。而我们的无知少女显然只看脸。如果只是欲望,克洛德凭他的地位,怕是五个苏都不用就可以拥美女入怀。而显然他对这一点还是有要求的。

不能拥有,就毁灭。就像蜘蛛看到那苍蝇。(真是奇怪,雨果用的比喻不是蜻蜓蝴蝶而是苍蝇)真是可悲可叹呀。唉,其实还是他的教育把他拘束住了,你看隔壁法扎,主教都开始搞基了;你看人家教皇亚历山大六世,那一堆的私生子…….

唉,其实克洛德这种倒霉孩子很好哄的,真是一两句话就能为你赴汤蹈火,又纯真又偏执,实在十分可爱。奈何艾丝美拉达没有妈,没有姐妹,这种爱情的小手段没人教。

说实在的,这书里以及大量改编影视剧讴歌的几个正面形象我都不大喜欢。比如,埃及公爵一干人。不知为啥,他们一出现在舞台上,我莫名其妙地想起默克尔让难民入境这破事,然后又想起广某州三千万黑人,又想起五胡乱华…….

有很多话,三观并不正,然而经验告诉我们它们是对的。比如这一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以斯帖记》怎么说这类人的?“他们不交税,信奉和我们不一样的神”。流民从来都是增加社会动荡的不利因素,反正别的不知道,默克尔算是引狼入室,估计有生之年她的胡作非为会被写在每一本欧洲史里。

偏见是一座山,艾丝美拉达是那其上的高岭之花注定被毁灭。然后四百年,那古老教堂连同命运一同被摧毁,恰如命运之轮碾碎一切,那所有的爱恨,都灰飞烟灭。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可逃避的命运,无可奈何的爱情——《巴黎圣母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