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认识了很多人,但唯独不认识自己。

谢谢读者朋友愿意花时间来看我写的文章,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能改变你的某些行为,只有如此才不枉你花时间,来看一个很一般的人写的很一般的文章。

认识别人容易,认识自己难!

在商业世界里,任何一个产品和服务在酝酿之初,都要先有一个独特的定位,没有定位,就像是一个房子没有地基一样,同样的道理放在我们个人身上也是如此,但是定位必须是建立在正确且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的前提上。

所谓定位,其实就是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在当下的阶段,给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并且在这个位置上持续的深耕,不断的寻求突破。

但定位又和聚焦、专注、单点突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似乎它们天生就是一家人。

传奇人物褚时健褚老说:“我这个人,愿意多做事,不愿意多说话,做事讲求踏实和认真,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个天才,但我一直是个实实在在的做事的人,而且我有十分的认真态度,做哪一行就尊重哪一行的规律。学习多,了解多、实践多,心里就有足够的谱气。无论以前在玉溪卷烟厂还是今天种橙,我取得的一些成绩,总有人说“学不会”其实只要掌握事情的规律,并且有认真,精益求精的态度,我觉得是完全可以学会的。”——《褚时健传》

尊重规律,恪守本分,他说:我只希望当别人说起我时,会说褚时健这个人,还是做了一些事情的。”

就像美团老板王兴说过的一句话:“大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甘愿做一切事情”用行动上的勤奋,来掩盖思维上的懒惰,庸庸碌碌的过着麻木的生活。

又有人说:“大多数人不是不会独立思考,而是根本就不思考。”

其实人们都很容易陷入自己的思维世界,极具个人主义的单向思维看事物,似乎大多数人的思维是单向的,具备双向思维的人极少。虽然我到目前也未能达到双向思维。但一直都在不断的修行中,世界这么大总会有一些思维方式是值得我们去学习。

就像我大师父查理芒格讲过的一句话:“我这一辈子就做两件事情,第一是研究什么东西是有效的,坚决且专注的做好它;第二是研究什么东西是无效的,严格避免它。”

问你个问题,你觉得对个人成长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是个人的认知?是大学的层次?是家庭背景?是自己的过往经历?是自己生存周边的环境?是公司的氛围?是你自己的想成长的欲望?

其实这些都对,但是确切的来讲:“决定你成长的是你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是你对自己的定位,也即为你认识的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以及你在死前,想以怎样的身份死去?”

举个生活中的实例:今天上午我和同事一路去上班,走到了一个包子店面前,同事突然说一句,买点早饭吧?我随口而出一句:“这家的包子不好吃”这个时候我的另外一个同事对我讲,你在人家老板的面前说出这样的话,你觉得好吗?如果你是这个包子店的老板,你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这个点让我记忆深刻,此刻我发现我的情商确实低的离谱。换位思维的能力差。

昨天我的老友突然来了个视频电话,我看她一脸情绪的样子,就知道她可能发生了点什么,但是没有对我说出来,我和另外一个老友就开始在她面前刻意的开玩笑,聊着聊着大家都开开心心的,愉快的结束了电话。我在这个时候接续给她发了一条我认为可以安慰对方的电话,可是这种情况下,既然朋友不想表达出来,肯定是有对方的原因,其结果就是好友隔了一天才回我消息。后来我的老兄告诉我,其实在我们聊好了之后,我又发去一大段文字,会给对方一种无形的压力,即便对方真是发生了什么,对方不想说肯定是有原因,你又给对方发去一个消息,对方会感受到压力和一种不知道该不该回你的尴尬。

我举这两个例子是想说,我们都很不善于去发现自己的错误,不善于去自我反省。或者也可以说,我们很多不好的言语和行为,自己都是不知道的,因为每个人都存在着很多我们自己不会感知到的地方。这种情形在心理学上来讲叫“盲点”所以在认识自己的历程上,是少不了他人的真实反馈的。

(上述两个例子,其实就是一种反思,就是认识自己的过程)

最近我在研究王兴这个人,发现这个人的认知是非常厉害的,而且有着与众不同的维度和思考角度。他的思考方式是通透的。

我现在在研究的事情是:如何在面临困境的情况下,去借用他人的脑袋来思考,也就是说当我有朝一日面临投资问题的时候,我要借用查理芒格的脑袋来思考问题;当我面临着领导力问题的时候,我要借用《亮剑》里的李云龙的脑袋来解决问题;当我面临商战的时候,我要借用司马懿的脑袋来解决问题;当我面临企业经营困境的时候,我要借用孙正义的脑袋来解决问题。我将其命名为“换脑思考”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你这个家伙为什么要去研究别人的脑袋呢?这个也能借用?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可能这是一个不可能事情,怎么可能借用他人的脑袋来思考自己的事情呢?

但是我想,有些事情总该是有人去尝试的,即便是不可能,但在研究和学习他们脑袋的过程中,就是一种持续的进步。上述的四个人也即为我目前所选定的四大人生导师。不断的去研习他们,通过电视剧,通过书籍,通过现实世界中的真实案例去比对,去进行思维演练。

你可能又会问:“为什么要去研究这些厉害的人呢?你又不可能成为他?就算研究透了,能真正的派上用场吗?”这一点我必须承认,但是我们可以学习人家是如何思考的,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去思考,很多人讲王兴是一个可以一眼看到底的人,说他的思维是通透的,也就是能一眼看穿事物本源的人,这一点是很多人,终其一生都难以企及的。也是我们需要不断去修炼的一种认知能力。

最近学到了一些很专业的名词:“顿悟、内参、推理、复盘、倒推、演绎、反向、勤问为什么,以自我逼问的方式直达事物的本源。”这些都为顶级的认知思维升级的工具。

在推理这个领域有一个人是很牛逼的,那就是虚构人物“福尔摩斯”。

演绎法是西方哲人常用的一种思维武器,带领他们认识世界,认识事物,认识自己,创造新知。

顿悟属于佛教的术语,讲求的是经历过某事后的一种瞬间的感悟,悟念、悟生、悟心、悟道。

内参也是一种佛教的术语,“参谒、参寻、参学、参究之意,即学人谒见师家以问道。‘参师问法’。修行坐禅,亦称参。

倒推则是以一种违背常识的思考方式,倒过来,掉头换成反方向的思考方式。

复盘是对过往思维的演练,是大脑升级的源动力,我们大部分的学习方式是向外学,而复盘思维方式则属于向内学,而所谓的向内学就是向自己学习。复盘就是把过去发生的重要的事情在脑子里过一遍,并从中洞察不足和闪光点,针对性的去改善。所以很多公司都将这一方法归结为企业的运营方法论。

勤问为什么,直击事物本源。这里需要举个造火箭的例子,作家刘润,他一次去参观中国火箭院,途中梁小虹书记突然问了他一个问题:“你知道,为什么火箭的直径都是3.35米吗?”

刘润说:“因为火箭运输靠火车,火车涵洞的宽度,决定了火箭的直径。”

梁书记接着问:“火车涵洞的宽度,又是由什么决定呢?“

刘润说:”是铁轨的宽度。”梁书记又问:“那铁轨的宽度,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这次刘润没能答上来了。梁书记说:“铁轨的宽度沿袭了电车轨道的宽度;电车轨道的宽度,沿袭了马车车轮的宽度,马车车轮的间距,接近两匹马屁股的宽度,所以说火箭的直径,实际上是由马屁股的宽度决定的。

这即为人们常说的“造火箭精神”

追问为什么的过程,就是在深掘事物本源的过程。即为发现真知的过程。

自问如果我一整天都没看到,想到,或者做过什么事情,值得在公众号里说说的,那这一天过的太浑浑噩噩了。如果每天没有让自己聪明一点点,那活着是一件多么没劲的事情。

每天都是一次自我升华的机会。

好比最近学会的一个人的逻辑表达,简单的就是四个字,结论先行。你要讲述某一件事情,某个观点时候,先把这个观点用几个字陈述出来,然后再依据着这个论点去说出你的论证,最后再来个总结。

就我目前唯一做成了的一件事情来说:减肥的秘诀是让消耗的热量大于吃进去的热量,也即所谓的三分练,七分吃。减肥最重要的是控制饮食。美国有一个科学实验,测试者在围着操场跑了40分钟步之后,可是这个时候他喝了一杯咖啡,吃了一个甜甜圈,吃了一个香蕉,于是他苦苦花了40分钟消耗的热量就被抵消了,等于白跑了。所以减肥最重要的是把嘴巴管理好,吃进去的热量不要多过排出来的,即便是每天只瘦一点点,但你不要小看这一点点,每天的一点点,加上时间的复利,时间会证明你的努力是能看到效果的。其实运动和减肥的过程,也是一种认识自己的身体和生理实况的过程。

认识自己有如性格色彩测试,人格测试,星座等工具借用。都能帮助自己在自我认知上,看到更多的面。

下面简单说说我对自己的认识,

我的弱势,沟通能力差、情商低、不懂人性、不懂人的心理、不会谈恋爱、社交力不足、人情世故上懂的不多等。

我的优势:黄色加蓝色性格,也就是事业型和研究性性格,思考型的人格,除了自律和爱做一些分析和研究、知道给自己定点目标、会做计划、执行力还行、也会去每天复盘之后,几乎就没什么亮眼的优势。

另外我还容易分心、这个似乎和生理和性格有些关系,低血糖,看书看一个半小时就会犯困,生性多疑,猜忌心强,功利心强,好胜心强,有时候不想与比自己弱的人交流,会觉得浪费时间,不喜欢合群,不喜欢讲废话,不喜欢闲聊,不运动就浑身没劲,看电影电视剧喜欢流眼泪,目前为人处世较刚硬,不够圆滑柔和,不喜欢去讨好人,喜欢孤独,喜欢安静,不懂幽默,等等等等。

我现阶段给自己的定位是:进入销售领域、用3-5年时间力争销售总经理段位、深耕销售的同时,不断研习人际关系学,研究市场营销,研究消费者需求,研究企业经营,研究商业战略,研究组织发展、研究企业管理、研究投资布局。做销售的同时以一个企业咨询师的角度,去帮助客户的企业达到业绩增长的需求。我将其取了个通俗的名字“企业医生”

当然所有的思考结论都并非一成不变,但是大体的方向是不可改变的,其实根据我的优劣势分析,就可发现我若论其本性,是不适合做销售的,但是又有很多书籍讲,人必须去尝试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因为没有那么多自己擅长的事情可做,把自己擅长的事情练好的同时又得去修补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也算是开拓自己的能力圈。

就像先前我认识我自己,我是得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但出了社会才知道,我必须做让自己的投入产出比最大化的工作,也就是相等情况下赚钱多的事情。把不擅长逼成擅长,也即为扒一层皮似的自我成长。(但这个事情是基于不违法和不违背道德伦理之上的)

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我仍旧要说不要被我洗脑,请保持好只属于你自己的独立思考。

谢谢你花了这么多时间看完了我的文章,下回见,祝生活愉快。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都认识了很多人,但唯独不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