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宗室爵号清语考(简版)

清宗室爵号清语考(简版)

本文仅从各种档案里摘录出宗室爵号的清语,经过记录和分析来整体的看待清代宗室爵号的特点。又及,档案之中封号和谥号区分十分明确,故而只取封号,而谥号一概不取。



ps:以上满文转写均使用穆林德夫转写法,为方便输入与阅读,穆式转写法的ū在文章内用v代替,穆式转写法的š用x代替。

注1:清代爵制定制之后,只有亲王、郡王拥有封号,贝勒及以下之宗室爵位只有谥号。穆尔哈齐之诚毅贝勒、巴雅喇之笃义贝勒、褚英之广略贝勒、杜度之安平贝勒,均是入关前封号,定于爵制之前,所以较为特殊。

注2:郑亲王的爵位实际上是从济尔哈朗开始的,舒尔哈齐死后追封“和硕庄亲王”(满文hoxoi ambalinggv cin wang),档案显示庄为谥号,故而在此权作为郑亲王的始祖看待。

注3:清代入关之前的封号常用蒙古语,如诚毅之“cing”、笃义之“joriktu”,均是蒙语词汇。

注4:端重亲王封号比较复杂,清中后期的宗人府档记录为“tob ujen”,而《清代宗室亲王之封谥》(程大鲲)里作“jingji”,后者没有标明资料出处,笔者怀疑是清初的写法。不过说到底,“tob ujen”和“jingji”词义基本是相同的。

注5:允裪的封号很有趣,他本封嘉郡王,后来改为履郡王、履亲王,但是满文并未改变,这点在清代也是比较特殊的一例。

注6:宁郡王与钟郡王之封号,笔者手头资料内没有相关信息。幸运的是,《清代宗室郡王封谥考》(程大鲲)一文内记录了这两个封号。但是程文内,宁郡王作“alehun”,钟郡王作“ferguwang”,完全不符合满文阴阳性规范,疑似是转写或者识别出现错误。笔者在相信程文内容的前提下,根据满语发音,推测出宁郡王为“elehun”而钟郡王为“ferguweng”,不过具体是否如是,还要以后见到档案再进一步核实。

在整理了清代宗室封号清语之后,大致有以下几个内容的总结:

其一·封号与谥号的不同

很多人物的封谥不是十分好区分,或者说,清代在追封一些王爵的时候,对于封谥的区别本身就不严谨。比如说,宣宗道光帝长子奕纬,追封隐志郡王,次子奕纲,追封顺和郡王,第三子奕继,追封慧质郡王。从表面来看,这哥儿仨的封谥很相似,肯定有人认为三者的封号依次为隐、顺、慧,而事实上,奕纬的隐志二字均是谥号。

其二·同封号的满文同一性

同样一个汉字,用于谥号的时候,满文基本相同。而用于封号的时候,满文则不一定相同,反之,满文的封号相同,汉字则不一定相同,这是清代的特点。

一方面满汉用字十分不同,而另一方面,满汉用字时的寓意似乎也不一定相似。

其三·封号的雷同性

清代封号均是由皇帝给予的,所以这种封号一来有着评价的意义,二来是否含有期望或者警戒的含义,笔者不敢妄测。而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宗王的封号,本身似乎有着“一代一号”的习惯,这似乎是入关之前“封号”的特点,即根据各代王爷的品行给予当代的封号,而并非华夏王朝的传代思想。清初肃亲王改显亲王、豫亲王改信郡王、郑亲王改简亲王等,都是这种习惯的体现,只不过在康熙朝之后,就遵从了华夏王朝的封爵习惯,开始传承王号。

其四·封号的满汉本位关系

与清代整体的满汉语言本位关系相一致,清代封号的满本位或者汉本位,也是遵从一种“从满到汉”的发展。清初时,诸王的封号应该皆是先有满文,之后才对应含义去翻译汉文,而到了晚清时期,诸王的封号则大多是先有汉文,而后又再去对应满文。

具体是从什么时期开始,宗室封号进入了汉本位,我们从这些资料上来看,并不能确定,但是从笔者初步推断来看,很有可能是在世宗雍正帝前后所达成的,而高宗之前的宝亲王封号,很有可能就是一个汉本位的封号。

你可能感兴趣的:(清宗室爵号清语考(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