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看完非暴力沟通之后沟通更暴力了?我们终将要回归生活……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英文绘本培训,有位外教老师培训STEM课程的时候请了一波人到台上当学生体验沉与浮的科学实验~而实验物品包括肥皂,衣服夹子,橡皮,回形针等。

每个老师都有一个yes (会沉) 和一个no(不沉)的牌子,当时居然只有我全部都举了yes,结果还真的全都是yes~而我举yes 的原因也就只有我自己知道,不是靠想象,也不是靠课堂上的物理知识,而是根据我自己小时候一个经历去判断的:小时候洗澡,我经常会不小心把一些物品(包括肥皂,衣服夹子,毛巾,勺子等)掉进有水的桶里,而这些物品在我印象中大部分都是沉下去的~

如果小时候用花洒洗澡,我可能就不会有肥皂掉进桶的经历;

如果我因为东西掉了被家人及时批评纠正过来的话,小时候的所谓零错误的经历也不会让我在十几年后这些科学实验过程产生灵感产生connection连接~(虽然这些实验我7年前刚做这行就接触过了哈哈哈哈哈哈)

无论是怎样的生活,拮据还是富裕,忙碌还是悠闲,刺激还是平淡,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都在给我们传授最真实的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语文数学英语教育~都可能是我们未来做某事的灵感之源~但是同一个瞬间对于持有对其不同perception(看法,觉知)的人来说,意义和效果截然不同,比如,那些老是埋怨自己的生活只能用桶而不能用花洒的匮乏的人,就很难发现关于物品沉浮的乐趣~毕竟物体沉浮对他们来说,意义远不及有一个高大上的花洒重大~

是的,如果牛顿老是谋划如何能吃更多苹果,他也就不会探索出地心引力这玩意儿~当然也不能说吃多点苹果不好,焦点不同,成就也不一样咯,前提是要对自己的焦点坚定不移啊~

另外,说到生活瞬间,我也逐渐发现,书籍(不管是教科书还是其他书)的内容,终究也是来源于生活,只是有的人去把它提炼出来写成文字罢了,比如Maybe you need to talk to someone这本书,作者是通过观察工作中的一系列心理治疗病人案例以及观察她自己这个病例总结出来的;比如Scarcity这本书,作者是根据自己生活中很多时间,金钱和注意力稀缺的案例去提炼信息并撰写出来的;比如瓦尔登湖这本书,作者也是根据自己最真实的生活体验去记录出来的……前段时间我从一位做心理工作坊的朋友口中得知,他虽然看书不多,但他特喜欢通过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去发现总结一些规律~这个也是蛮有意思的~

认真刷了两年英文书,虽然我刷的内容越来越广泛,量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但是我也发现回归到生活的时候我越来越傻:比如我看了non violent communication非暴力沟通之后跟人沟通反而更暴力了~看完rich dad poor dad穷爸爸富爸爸之后反而更穷了。。。。。。。

读书虽好,以前我觉得只会为了考试为了大人的赞赏而看书的人叫死读书,现在我觉得只会看书而忽略了生活本身和人际交往本身才是死读书。。。。。。(我是有这个倾向的)


有人努力生活为了逃避阅读,

有人努力阅读为了逃避生活。


有空,我还要到生活各个瞬间撒野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我看完非暴力沟通之后沟通更暴力了?我们终将要回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