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袁捷身上看到了假冒伪善,也在公孙健身上看到了没有原则

——《大宋提刑官》嘉州库银失窃案单元剧评

案情摘要:

嘉州二十万两库银失窃,官府认为是身职库监的公孙健监守自盗,于是把他拘捕到案,并施以酷刑,公孙健熬刑不过,撞墙自杀。这事惊动了朝廷,宋皇最后接纳了吏部尚书薛庭松的意义,派宋慈前往嘉州异地查案。

相关人物:

身为大宋提刑官的宋慈,在提刑司任职的英姑和赵捕头;

当年与宋慈同科进士,又身职嘉州通判的袁捷,四十余岁;

嘉州知州范方,此人是宋皇的远亲,六十余岁,为官几十年没什么作为,爱贪便宜,且又胆小怕事;

酒楼卖唱女紫玉,实为袁捷的秘密情人;

袁捷的妻子,表面上是一个勤俭持家、不问世事的家庭主妇,但却是一个颇有心机、诚府的人;

受害人公孙健夫妇,公孙已死,其夫人沦为疯妇,实际上是在装疯。

事件经过:

1、宋慈接到皇命,和随从前往嘉州,谁知刚一到嘉州,就被一伙人带上花船欣赏歌舞,但是宋慈一心想着查案,根本没有心思欣赏歌舞,便急着下船。之后在嘉州任职通判的袁捷把他带到自己家里热情地招待了他,当时宋慈看到他为官这么多年仍旧过得如此节俭,且还身居陋室,妻贤子孝,心里不免有些感动。

2、几处疑点:

疑点一:既然公孙健监守自盗,那为什么在查抄他家的时候却一点脏银都没有搜到?

疑点二:在公孙健的家门口坐着一个疯妇,估计应该是公孙健的夫人,她究竟是真疯还是装疯,又或者她知道一些事情?

疑点三:虽然在范方家里搜出二十余万两白银,还传言他与江洋大盗勾结,但是范方此人虽然生性贪婪,在他为官这么多年,不光是他自己的俸禄,还有他收受的贿赂,他应该能积攒到这么多银款的,另外他虽然贪心,但生性胆小怕事,说他勾结江洋大盗,只能说他是有贼心没贼胆。

3、突破口:

1)公孙健的尸体一直没有找到,一定要找到公孙健的尸体;

2)公孙健的夫人是一个关键性人物,她不一定是真疯;说不定从她那里能查出点什么;

4、公孙健的尸体找到了,但是通过验尸后却发现他身上鞭伤无数,下腹瘀青,肋骨折断,左臂被打断,并且口内舌头齐根而断,这足以证明他生前遭受过很严重的毒打,而且凶手为了不让他说话,把他的舌头连根切断,从这里也看到了凶手的残忍。

5、破案的关键人物就在于两个女人,一个是装疯的公孙健夫人,一个便是袁捷包养的秘密情人紫玉(说句老实话,虽然紫玉是被袁捷包养的,但她的本性还是不坏的,她的初衷应该是把袁捷当作蓝颜知己的,没想到这个一直被自己看作知己的男人却是库银失窃案的原凶)。紫玉姑娘在和袁捷同处一室的时候,偶然听到隔壁好像有响声,当时袁捷用“闹老鼠”这事搪塞了她,紫玉不明缘由,第二天便请人来灭鼠,那人放下鼠夹后就离去了。那人离去后没多久,她却意外看到了失窃的库银,当晚又问其原因,反而被袁捷痛下杀手。

6、公孙健的夫人道出了真相:她的丈夫虽然懦弱胆小,但却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前几次袁大人以借为名,从库中拿走了十万两银子都尚未归还,他心急如焚,却不敢直言,他只私下把银两人数目记载在帐册上并留根据。可是有一天,他告诉夫人,袁大人这次连借据都没有写,又拿走十万两银子,他这样做迟早会败露的,自己身为库监难免也深受其连累,恐怕也是难逃一死,所以留下帐册,以示他的清白。

7、整个案件的真相终于大白,原来库银失窃案的真正原凶正是袁捷,外表好像过得很节俭,也很清廉,没想到“清廉”只是他给人外表的一种假相。另外公孙健只是被他有意栽脏陷害的对象罢了,但最后他为了逃避服毒自杀了,而那伙所谓的江洋大盗根本不是什么江洋大盗,而是群撑船的船夫,船夫由于长年站在船板上,所以脚掌比一般的人都要大。

人物剖析:

先来剖析一下袁捷的为人:

一开始他把宋慈带到自己家里,很热情地招待了他,表面上是对上司的恭敬,是在尽地主之宜,而他这样做的真正目的就是排除他自己的嫌疑,给人一种假相,让人看到自己为官这么多年一直不贪不腐,一直过得这样清廉。

当年袁捷与宋慈为同科进士,他是榜眼,宋慈为探花,名次上他比宋慈要高,他却认为自己的官职应该也比他高,但是却恰恰相反,这让他很不服。于是他就认为宋慈之所以能深得皇上的器重,做到现在四品要员的位置,完全是那个在京城任职吏部尚书的岳父在他背后撑腰的,而他出身卑微,在朝中也没有一个靠山,所以他的仕途始终不如宋慈。

再加上他的上司范方又是一个无能之辈,没有什么工作能力,完全是靠着皇上那边的关系才任知州这么多年,而他自己的能力又不比他们差,为什么总没有出头之日?他越想越不服,出于嫉妒,他就认为要想有出头之日,就必须用一些手段,于是才策划了盗取库银一案,把他面前的两块大石头——公孙健和范方除掉,这样嘉州知州的官位自然也就是他了。

其实这样的情况在现在有很多,比如有的人看到自己的上司业务能力还不如自己,可是他却是自己的上司,他就很不服,就想千方百计地取代他,这也是为什么明争暗斗、勾心斗角这么厉害的原因。其实有多事情都不是按人的意愿而转移的,一个人无论担任什么样的职位,不应该去看他的业务能力不如自己,既然他能担任那个职位,说明那个人一定有他的可取之处,我们都应该尊重这个事实,至于他的能力怎么样,这并不重要,我们做的是尽自己的能力互相学习,互相补足。

 “我袁某十几年不得提升,苦熬苦守,为什么?朝中无人莫做官,囊中羞涩难进城。我袁某吃得起苦,但我不想一辈子吃苦,听人使唤!”

很多人都守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人生信条,就认为“我不怕吃苦,但我吃过苦以后,必须能有苦尽甘来的结果”,很多人都把吃苦当作一种交易,如果没有苦尽甘来,那就不吃这苦,赔本的生意谁也不愿意做。要知道,人付出了多少,未必就真的能收获多少,很多时候的付出与收获是不成正比的,对此做业务的应该都有这方面的体会,你付出的未必就能立刻回报给你,但是积少成多,一方面人借着这些环境继续提升自己,一方面还是看人是不是能长期坚持。

袁捷这位通判一直认为自己生不逢时,明明自己有着很强的工作能力,可为什么上司却是如此窝囊的人,而且自己还一直受制于这个无能的上司,自己多年来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提携。认为自己怀才不遇,才会遇到这样无能的上司,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有出头之日!

“我袁某并非爱财之人,可是我不想总是捉襟见肘,谁都知道,惟有投靠权贵,仕途才能通畅,可是京城的府门险恶,没有钱是万万不能!可是钱从何来?强征暴敛、勒索百姓,那会激起民愤,怎么办?盗取库银,只有这一条路。”

这正是他为自己的犯罪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他为什么不会去搜刮民脂民膏?是因为那样做会毁掉自己在老百姓面前的光辉形象,他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这个“好形象”才不会那么做的。但是他又说自己并非爱财之人,如果他真的不是那么爱财,为什么能做出盗取库银一事?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也会说“我是一个直话直讲的人”、“我是一个直性子的人”、“我有啥说啥”、“我对XXX不在乎的”,但是实际上却恰恰相反,这就说明这个人对自己一点都不认识,不知道自己的半斤八两。另外,假如一个环境、一件事情如你的意了,能让你出头露脸,你挺高兴,做什么都有劲,如果不如你的意,不能让你出头露脸,一直让你呆在犄角旮旯里,总也不出了头,你就觉得不是滋味,那也可以说明这个人是狂妄自大的,总认为自己是一个人才,应该得到重用的,但是他却不知道,那些人都在追求的出人头地是多么的不现实,那其实就是一种在云里雾里呆着的。

接下来再评一下那个受害人公孙健。

有时候觉得他挺可怜,也挺无辜,无缘无故就受了一通冤狱,但是从他老婆口中的那句话“我的丈夫虽然胆小懦弱,但却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前几次袁大人以借为名,从库中拿走了十万两银子,都尚未归还,我夫心急如焚,却又不敢直言”,为什么他不敢直言?是因为袁大人是他的上司,他只是监管库银的库监,他惧怕这位袁大人的官威和地位,如果拒绝了他,他会怎么对自己?所以只好任由袁捷分两次在他的眼皮底下明目张胆地盗去库银。一直到后来他觉得害怕了,又担心朝廷会追查下来,到时候他浑身是嘴也说不清,只好私底下做了一本帐册,这本帐册只是为保护自己而设的,他最后却用了这样一种自私的做法来挽回自己的声誉。

你既然从事着一个事业,或者做着一项工作,你所做的应该是如何做好这项工作(事业),怎样尽好自己的责任,尤其是管理财务的,这更应该心思要清明,公孙健身为库监,他却没有尽好自己的本分,上司袁捷向他像银两,他也没有问就借给了他,这就不符合原则了。另外,从他的做法上,他的“老好人”活出太多,怕得罪人,要知道公款的支出一方面要走流程,另一方面要有严格的收支记录。公孙健正是因为心里的怕得罪人、得罪上司,再加上他与袁捷的关系,导致了他做事的没有原则,凭情感做事,最终断送了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袁捷身上看到了假冒伪善,也在公孙健身上看到了没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