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心理问题想到的时代问题

我自己对于儿童心理关键期的体会其实并不深刻,我是70后生人,在我还是孩童的时候其实当时还是物质相对贫乏的时期,饭都吃不饱,哪有余力去管儿童心理,我记得很小时候我妈我外婆总是跟我说看羹吃饭,意思是吃饭多少要看饭有多少而不是我能吃多少,到了学习知识的年纪我学到的印象很深的一个词是俭以养德。这种勤俭节约的习惯影响了我们的父母辈,也影响了我们这代人,我觉得真能懂得俭以养德不是坏事,至少面对诱惑还会有点抵抗力。但是我也发现由整体性的童年缺乏的人组成的社会带来的不安全感,“道德能当饭吃?”“思想能当饭吃?”或者“饭都吃不饱还想什么什么。”成为很多人的日常用语,我想至少在我们南方城市物质的基本脱贫已成事实,但是一说到道德,一说到良知,一说到利他,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我还穷着呢,我还有吃饭问题呢?可是这真的是吃饭问题吗?我觉得问题的原因来自社会整体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或许恰恰来源于童年物质条件的贫乏,而现在物质贫乏或许已经渐渐摆脱,但真正的精神贫乏却很难消除,我想到了一些个例,比如捡垃圾的老太太把自己毕生的积蓄都捐了出去,但我希望这样的例子会越来越多,但我希望更多的人能体会到自己这种不安全感的真正原因。现在我们缺乏的不再局限于物质,更多的是精神。我也希望将来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的物质需求不再缺乏,他们的精神世界会更加丰富,凡事都有信念支撑着,投入社会发挥能量时不再感到后背发凉,肚子会饿。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儿童心理问题想到的时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