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恶的距离》—不要以自己的态度去定义别人的行为

反映社会与现实的题材,改编自真实案件,豆瓣评分9.5,个人认为是近些年来最棒的台剧,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想要的多重内涵引人深思,每一个痛点都真实有力。

故事是讲述的是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李晓明因为制造一起枪杀案,父母及妹妹备受社会舆论压力,通过改名重新生活下去的妹妹正好遇到被害者家属新闻主编宋乔安,当谎言被揭穿之后以多人视角的角度所展开一系列关于人性的思考,律师王殊是片中矛盾的关键,当所有人一心想要罪犯伏法的时候,他却试图想要帮罪犯辩护,找出他们背后犯罪的原因,维护人权及法律的尊严,也是因为他,剧终的最后所有人才真正摆脱受害人的阴影,重新拥抱生活。

律师王殊是在全剧开始时我最不能理解的一个角色,当他帮罪犯辩护联系其家属和受害人家属想要找出罪犯背后的原因,我潜意识认为是他太过偏执,因为过于在乎职业素养而产生了心理疾病,但实际上,他只是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找到犯罪的根源来提醒其他人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剧中只有他始终是清醒着的。

在看待一些与我们“不同”的人或事情上,我们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不会去思考别人行为背后的原因而就凭自己主观的臆断就对别人做评判,随意给别人安上我们给别人定的标签,但其实每一种“异类”行为的背后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只不过与我们的思想不兼容,并不代表一定是错的,至少我们不能站在自我的立场上对别人的行为做评判。

就像剧中李晓明杀人的原因是因为他错误的把实现人生价值以为是获得别人的广泛关注,应思聪逐渐变成精神分裂是因为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但是所有人都不会理解,只会认为杀人偿命,他们的家人也要终生为此赎罪。

舆论的压力是巨大的,恶语的力量足够摧毁一个人。

剧中新闻媒体认为“观众只有七岁的智商”,为了获得收视率不惜以偏概全,片面的呈现事实的真相,加剧了受害者的痛苦也加速了受害人的死亡,虽然只是一个媒介,但只是用另外的方式摧毁别人,而接收信息的观众不会主动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只会跟着大众进行言语的道德绑架,毕竟他们始终认为自己与案件并没有直接的关系,随口附和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所谓的正义感。

其实没有谁会在意真相,人们只会相信自己希望看到的那个真相。

网络发达的现在,信息获取的渠道数不胜数,但信息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并不见得能够保证质量,而显然人脑辨别事物真相的能力并没有随着发达的科技而提升,“我不害怕未来的智能科技能像人一样思考,而怕人像机器一样思考”,因为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混沌的真相中始终保持清醒。

可怕的是我们不仅有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有表达话语权的权利,每个人都能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喜好并且认为这是公民自由的一部分,近年来因为网络暴力而抑郁自杀的明星逐年增加,键盘侠们却并不会为此而受到任何影响,我始终相信人性是善良的,但有些时候不要太过相信人性,因为东野奎吾早就说过:“唯有太阳和人心不可直视”。

我可能做不到完全不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别人的行为做出评价,或者也因为自己的选择去认同一些别人不认同的观点,但至少我可以做到的是控制自己的言语,不去做造成雪崩的那一片雪花。

分享剧终一句特别棒的话:“看得见的东西不需要相信,看不见的东西才值得相信”。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与恶的距离》—不要以自己的态度去定义别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