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看家庭教育

最近文章中,教了大家很多实用的方法。同时也不断强调,对孩子要放手,要给他们空间。

于是就有父母产生了困惑,又要放手,又要管理,搞不好就严了,放不好,又怕孩子松得没了六。

张弛有度的这个“度”到底该怎么把握。


《道德经》里有句话很好,“为无为,则无不治 。”

意思是统治者在统治老百姓的时候,采取无所作为的态度就可以了,老百姓就顺应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像四季更迭那样自然而然。

如果放到教育这件事上说,那就是对孩子不要过多干涉,应顺其自然,让孩子顺应成长的自然规律,自然能教育好孩子。

听了这个,估计父母们还是不明白,不知道到底怎样才能顺应自然,怎样才能管得恰当,管得不让孩子觉得严格。

其实,老子真是把道理和方法都给了,在这句话之前,还有几句,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
常使民无知无欲 。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

意思是什么呢,是告诉统治者,不要奖励贤才异能之士,这样百姓就不会去争夺声望位置;不要把那些财货当做珍宝,这样百姓也就不会去偷盗抢劫,不会有非分之想。这样,统治者才能真正做到“无为而治”。

老子之所以有这样的思考,是因为他看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现象。天下人崇尚贤才能人,争相去做贤才能人,因为做了贤才能人,就有名有利了,人民心中惑乱,自然会生争夺之心。

这样的结果,就是天下纷争不断,却并不能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

对父母的启发是什么呢?

父母不要把竞争当做第一要义,如果把竞争当做促进孩子成长的手段,最终会让孩子偏离成长的自然轨道,也偏离了教育的本意。

这段文字,出自《道德经》第三章,属于《道经》中的一个部分。

《道经》的“道”,指的是人与自然之道。

《道经》教人应该如何来看待这个世界,如何处理自己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理解了“道”的含义,自然也就知道应该怎样处理关系。

结合《道德经》第三章的全文,我们可以看到老子所谓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在有了一个基本思想的指导后,遵循自然规律,进而“无为而治”。

顺应天道,顺应自然,顺应规律是做事的根本指导思想。

01 对家长来说首先要放下让孩子一定要功成名就的执念。

当父母有这样的执念时,便总觉得要督促孩子去完成什么任务,去做些什么以有利于功成名就。

就像昨天文章(《三种养废孩子的方式,你中招了吗?可以试试这些方法》)里面说的父母们,不论是保姆型,奉献型,还是鸡血型,他们所有的行为因为这个执念,都将围绕这一个主题,那就是孩子考上大学,或者出人头地获得成功。

这个执念,让父母忘却孩子的天性,忘却成长的自然规律,用一种人工的方式,将孩子与自然阻隔开,圈养起来。

当父母督促孩子去追逐那些外在的东西时,就会丢掉内在的省悟,就像北大教授徐凯文给那些考上高校后却失去了人生目标的孩子起的名字那样,成了“空心人”。

他们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回想起自己曾经的内在,并发出疑问,“我究竟是为什么要做这一切”。

02 去除执念之后,再来秉持自然之道,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

也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而不是揠苗助长,强硬填压。

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在学校里教材的设定,就是按照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来编写的,大多数孩子按照这样的进度,都可以很好的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教育水平。

如果家长感觉自己的孩子能接受比这个一般水平更高一级的内容,但是以牺牲孩子作息时间,牺牲孩子运动时间,牺牲孩子的人际交往时间为代价。那就不算是遵从了孩子的发展规律。

因为孩子的成长发育,不是只有智力水平一个维度,还有身体发育、运动技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生存能力学习等多个方面和维度。

忽视了任何一个方面和维度,都不能叫遵循客观规律,遵循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

03 有了这个基本思想,接下来才能“无为而治”。

这个部分,是最让家长们困惑的部分——我遵循了规律,然后就什么都不干了吗?

大家要明白的一件事是,父母做的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

把多做的部分去掉,相信孩子自发成长的能力,用现在常用的一句话说,就是等待自己孩子花期的到来,如果一直不开花,他可能是一棵参天大树。

作为养护这株花的父母来说,就是根据花的需要,浇水、施肥、捉虫,喜欢晒太阳的,放在太阳下,喜阴的,就端到屋里来。

比如,很多父母很执着于让孩子大方开朗,觉得这样的小孩子将来在社会上更能吃得开,不容易吃亏。

但是有些孩子天性就是安静的,就是内敛的,喜欢观察,喜欢体会,个性敏感,思虑较多。

他们这样的性格不好吗?会阻碍他们的发展吗?不见得呀。

他们将来可能不做领导,不做人前风光的事情,但是他们可能是很优秀的科研人员,很优秀的画家,很优秀的学者,很优秀的创作者。

这些工作就需要安静下来,敏锐感受他人和世界,觉察细微的差别,能耐得住寂寞,深入钻研某个领域。

如果父母硬要自己做点什么来破坏孩子本身的成长逻辑,看上去是父母努力了,做了很多,却可能是错的,方向反了。

总结一下,《道德经》这一章告诉大家,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要秉持一个基本思想,尊重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按照他内在的规律,提供合适的养分,合适的场合,合适的工具,为他抵挡一些他能力范围外的威胁,保护他自发成长就好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看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