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月末,总少不了些鸡汤励志文来贩卖焦虑乱打鸡血。但,我们的人生不需要他人来定义,没事不如好好读书充实自己。熊培云的那句“要么多读点书,要么多赚点钱”,是我大学到现在坚持的至理名言。
转眼就是4月底,2020年的三分之一就要过完了。不喜欢三分钟热血过后,又是间歇性努力,持续性混吃等死的状态,循环往复,没点意思。所以,时常要自己敲打、鞭策前进。读书,是我自己选的鞭子。
疫情期问最大的收获就是读了好些书,有的是之前没耐心读的,有的是之前看不懂的,有的读完像发现了新大陆,世界开阔了。
4月是读书月,也来应个景,分享在疫情期间读过的这5本书,有故事有散文,也有看起来晦涩的社科心理学,希望能给你温暖给你力量,即便道阻且长,也深信未来可期。
1、《亲爱的三毛》
“我觉得你不像那些拼命往上爬的人,等爬高了,爬累了,才回过头吐出一肚子感言,你根本就像活在小说里一样。说真的,往往那些特别爱沉迷于梦幻之间的人,才最懂得现实。”
这是读者写给三毛信中的话,把我对三毛的感觉说得恰到好处。整本书收录的是读者和三毛间的通信,一个个在现实生活中迷茫的人问一个活得通透的女子:
我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出国留学?
我如何面对一个人孤独的单身生活?
我讨厌现在的工作却逃不开怎么办?
我喜欢写作却总是怕写不好怎么办?
信是写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但是这些问题却没有过时,我们依旧在个人成长路上会碰到,信里多的是“一个被抛弃的女人”、“一个不快乐的孩子”、“渴望突破却困于现实的女孩”之类的落款。
现在相信:你有的问题,在很多书里其实都能找到答案。因为困惑人生的大问题就那么几个,没有什么例外。前人能把他们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写下来,是多么大的幸运,如果不去读书,不是很可惜吗?
2、《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你能想象,一个女生,17岁前从未上过学,在垃圾场和废铜烂铁打交道,生病从不让去医院,最后考上剑桥大学,在哈佛大学深造吗?
这个女生叫塔拉,这本书就是她的自传。我实在难以想象在那样一个扭曲的家庭下,她是怎么摸爬滚打出来,飞往自己的山?
比《风雨哈佛路》给我的震撼还大,因为那种来自原生家庭的钳制是根深蒂固的,但是塔拉逃出来了。和原生家庭有过抗争的人就知道有多难,塔拉明显更难:被烧伤、被毒打、不上学、不就医,这些在她的家庭里都被冠以理所当然。
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奋斗故事,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波澜壮阔的叙事,只有隐匿在窒息的原生家庭诉说下的勇气和自我教育的倔强。
“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全新的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
而我称之为:教育。”
所以,这本书的英文版就叫《Educated》(教育)。
英译版《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出自《圣经·诗篇》,有双重解释,一种是“逃离”,一种是“找到新的信仰”。
不管是哪种,我觉得逃离固化的偏见,不断接受自我教育,都是极度需要做的事。
3、《让你幸福起来的赞美日记》
这本书读起来很轻松,篇幅很短,只有160多页。作者手塚千砂子就讲了一个主题:赞美有一种惊人的力量,尤其是自我赞美。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最新的脑科学研究表明,“赞美”和“食欲”一样,能给大脑愉悦的刺激。大脑在受到“赞美”刺激后,脑内荷尔蒙含量会增加,变得心平气和、精神饱满,压制了消极念头的出现。
作者通过长期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她创设指导独立课程,提高人们的自我肯定感,很多人切实感受到焕然一新。
课程的中心点就是:每天做一件小事,写赞赏日记。
我们都习惯一直期待别人的赞赏,但这种总是免不了会落空,反而积压不满的情绪,试着给自己点个赞,大脑一喜之下压力顿消,天天开心。
即便是失败,马上也会振作起来。我在看,完这本书后也开始写赞美日记,对这点深感赞同。
比方,我记得前两天排版公众号老出问题,狂躁过后,马上又安排什么时间可以重新弄,在午休的时间重新编辑好。我在“夸夸本”上记录这件事,赞赏自己的就是“情绪控制能力提升了”。
多记录一些褒奖自己的话,即便是平凡小事,赞美一下你也会收获意外惊喜。养成发现自身优点的习惯,从而善待自己和身边人,赞美他人也会越来越顺口,这就是一大“惊喜”。
4、《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村上春树的“跑步圣经”,这本书在大学时就看了,惭愧地是只看了几页,今年才读完。不过欣喜地是,当时只看了开头一段话,就开启了我的跑步生涯。
“现在是坚忍地累积奔跑距离的时期,所以眼下还不必介意成绩如何,只消默默地花时间累积距离。想跑快点就适当地加速,不过就算加速也为时甚短,只想将身体感受到的愉悦尽量维持到第二天。”
当时想通过跑步减肥,但是心态不行,动不动就崩,看人家马拉松时速,觉得自己跑得太慢,看人家跑步积累几千公里,又觉得自己跑太少。
可我只是一个刚刚开始的跑步小白啊,一天5公里,40分钟内完成,跑起来,跑完了就好,我是要减肥的,跟人家马拉松的比什么?
后面本着“今天不想跑,所以才要去跑步”,今年跑到了第4年,跑速提升,也跑了几千公里。
与其说我喜欢村上春树,不如说喜欢他身上的那种长年累月,经年不断的自律,每天5点起床写作,每周坚持跑步6天,持续了二十多年,从33岁到现在70多岁还奔跑在路上。我由衷敬佩。
“不必成为顶级跑者,能按心里想的样子写想写的东西,还能过着与众人一般的生活,我便没有任何不满。”
我也是。
5、《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
其实之前看过这本书,带有翻译腔,不是那么好看,看不进去,加上对成功心理学抵触,觉得这本书也是这类。
今年为了写书评,就逼自己看完。然后,发现自己就是固定型思维,还挺严重的,比方对待这本书的态度,看都没看完,就给人家打入“冷宫”。
现在看完又来推荐,还真是“打脸”。我看的这个版本是2017年出版的,原著应该是出得比较早的,之前在知乎上看到推荐过。
这本书很厚,举了很多例子,就讲了一个观点:我们的成功并不是由天赋决定的,而是受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所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我们的每一个念头和言行,都是我们内在思维模式无意识地写照。思维模式分两种,成长型和固定型。
看豆瓣有很多人批驳这本书,说就是鼓吹“只要努力什么事就能成”的毒鸡汤,我之前放弃这本书也有这个原因,现在发现是没读懂。
努力万事能成,这句话我也不相信,但是这本书强调的,不是你是否努力,而是你是否相信努力的意义。
我们早就明白很多事情不是努力就可以,比方说,只要努力,你就能成为王思聪!很多人会明白很难。岂止是难,难于上青天,这简直就是行为艺术好吗?要我爸首先得是王健林啊!
但是,努力成不了王思聪就是努力没用吗?就要找借口放弃努力吗?
明明有很多事,通过努力是可以做到的,比方,毕业后拼命工作,积蓄自己的第一桶金,在城里买房扎根,比起父辈一代,从小镇到城市,完成了一代的跃迁,这难道不是通过努力能够完成的?
只是你是否相信努力的意义,是否有切实可行的目标。
大家可以带着批判性思维去看这本书。其实,我觉得道理很简单,就是尽量克服固定型思维,拥抱成长型思雏,承认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天赋。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世界,开卷永远有益,有可能原来的世界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只是源于书里的一个人,他说的一句话。
微疯铃铃:文案编辑,天秤座女子,从122斤到有马甲线的小胖子。坚信读书写字能让我有一丝特别,相信缓慢、平和、细水长流的力量,踏实冷静。人生信条:“身体野蛮,头脑文明,经济独立。”文章首发公众号:微疯铃铃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