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层突破:如何打破人生的壁垒》精华读本

圈层突破

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会固着在自己身上,留下很多无形的印记,如果不去努力打破这些认知壁垒,从外在是无法实现突破的。

时代在变化,现在的年轻人需要认清自己的模式、情绪、信念等方面的盲点,不断迭代自我,这样才能更快适应社会的变化。

只有根植于深层潜意识的信念才是自己的信念,而你听来的信念不过是插在你身上的孔雀羽毛罢了,所以一切改变必须从根源开始。

缺乏安全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自己没信心。一个人会对自己没信心,是因为自我价值不高,没有足够的自我认同,低自尊。

一个人的语言会透露他的信念,信念会影响行动,行动会创造结果,结果的累积就是一个人的命运。

所谓“一致性”,就是指在沟通中,既要照顾到对方的感受,同时也要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双方感受层面连接的基础上一起研究出合情合理的解决方案。

满足上述四个元素的沟通才是真正的沟通,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看到并接纳对方的感受。

表达自己的感受。

听到对方的观点,从对方的观点中发现对方的深层需求,尽自己的能力满足对方的需求。

表达自己的观点与需求,邀请对方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满足自己的需求。

在双方的需求都坦诚呈现的前提下,寻求双方可以达成一致的地方。

沟通,不是带着我的意愿去操控对方,而是我表达我的需求、表达我的希望,同时也能看到对方的需求、对方的感受,在感受连接的情况下,找到双方都认可的解决方法。

学过心理学之后才明白,每一种性格的人都会有某种必然的命运。因为性格就是一个人行为模式的总和,每一种行为都会带来某种结果,这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吧。

一位哲人说过:“达到目标最有价值的一件事,不是真的达成了某个目标,而是为了这个目标你成了怎样的人。”

每一个人对待一件事情,都有一套固定的“应对模式”,只要他这个模式不改变,每一件事情都会被他自己导向同一个结果。他逃不开不幸的命运,是因为他没有完全弄清楚自己的“模式”,也不知道如何打破或改变这个模式。

通过身体健康状况不佳这种模式去获得别人的关心,避免直接的责怪,是很多人在无意识中会采用的一种方式。

有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会将原生家庭中形成的信念带入工作中,这种信念会左右我们的行为和态度,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模式。因为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自己的模式,更不用说模式背后的信念了,所以很多人一直采用同一模式应对工作中的很多情况。这些模式或许在自己原生家庭中是有效的,但是迁移到工作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坚持过去的想法,只能得到过去的结果,如果要让生命发生改变,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就是清除病毒性信念,建立新的强而有力的信念。因为,信念决定行动,而行动创造成果!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了一个很有名的法则,被称为“费斯汀格法则”。这个法则说:生活中10%的事情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组成的,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的。换言之,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却是我们可以掌控的。

当你活得不开心时,不妨问问自己:“是我的什么想法导致了不开心的感觉?”这时潜意识浮出来的想法,也许就是你要找的“信念”。

试试用下面的方法去探索自己的模式:

把注意力集中到生活或工作中最让你困扰的地方。

去感受这种困扰给你带来的不愉快。

跟随这种强烈的感觉,让它把你带到某一个过去的创伤事件中。

重温创伤给你带来的痛苦感觉。

觉察伤痛时你产生了什么负面的想法,这个想法就是“思想病毒”。

打破状态,站起来或变换一个位置,用一个成人的智慧去给当年的自己提一个建议,感谢当年的“思想病毒”对自己的保护,放下它,并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强而有力的信念。

带着新的信念去模拟未来。


《圈层突破》封面图

每一个人对待一件事情,都有一套固定的“应对模式”,只要他这个模式不改变,每一件事情都会被他自己导向同一个结果。也就是这样,模式恰当的人,总是顺利、幸运地走向成功,而模式不恰当的人,处处受到阻碍,一次又一次失败。而一个人之所以会形成一种模式,是由于他思想中有一个信念,这个信念决定了他的行动方向,同时也间接决定了他活着的状态。

一个内心贫乏的人,为了保护那颗脆弱的心,通常都会在外面筑起一堵又高又厚的围墙,把自己困在一个小小的世界里,独自挣扎求存。这堵墙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把一切美好挡于墙外。

当一个人做了一件事情,却没有效果,他可能会将自己的失败合理化,用一个借口为自己开脱。借口用得太多,就会变成一个信念。

限制性信念是我们在童年时形成的,而我们一生都在“创造”经历去“符合”这些信念。如果你回顾自己的人生,你会发现自己的经历总是相似的。

当你对人性一无所知的时候,与人相处怎么会不难呢?

那我们怎么判断对方的需要,然后投其所好地为自己的情感账户存款呢?其实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就是仔细听听对方对你经常抱怨的是什么。在那个对方对你抱怨最多的事上,认真思考你真正能为对方做什么,只要在这件事情上做1%的努力,努力存1块钱,对方就会很敏感地看到你的变化,其惊喜自不待言,相当于收到了100块钱。

能力有限,欲海无边。人是贬入凡间的神,他没有忘记天国的一切。

——拉马丁

只一味地希望对方降价,根本没有发现酒店方的需求。谈判的原则就是,要发现对方的需求,然后想办法满足对方的需求,在满足对方需求的同时,邀请他们满足我们的需求。

感受常常强烈地依赖于过去的经验基础。即便我们此刻的感觉是由当前的事件所激发出来的,我们也常常会根据自己长期积累的感受来进行反应。我们的反应性感受是建立在期望和观点基础之上的,而它又与自我价值和自尊密切相关。

若用“黑洞”来形容人,他们会是怎样一种人呢?这种人似乎永远不满意别人做的事情,和他们见面前必须做好被他们挑剔、打击、责备的准备,久而久之,只要和他们在一起的人就会觉得自己的能量完全消失,他们仿佛就像“黑洞”一样吞噬周围所有能量。

有“黑洞”特质的人大概是个什么样子。他们主要有两个特点:

用是否做好事情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他们“对事不对人”,所以“目中无人”。

把焦点放在负面的事情上,很难看到别人做到了什么,只关注别人没做到什么,极少给予肯定和鼓励。

“发光体”有以下两个特质:

能透过事情看到人。在他们眼里,人永远比事重要。他们能够接纳你的情绪,读懂你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在他们面前,你永远不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焦点会放在一个人能做到的事情上,而不是这个人做不到的事情上。他们从不吝惜肯定和鼓励,并且相信你能够做得更好。他们还能在你身上看到很多连你自己都看不到的资源。

多愁善感的人情感细腻,是写文章的好手,是处理关系的公关、客服精英;易怒的人爱憎分明、行动迅速,是执行力高手;犹豫、恐惧的人思维缜密、深谋远虑,是不可多得的智囊……

最好的方法是,当愤怒来临时,我们能够觉察它,直接勇敢地面对愤怒底下的痛苦,这种力量就会变成一种让自己成长的能量,借助这种能量,我们瞬间就会变得强大起来,不需要攻击别人,也可以保护好自己。

所谓“一致性表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萨提亚女士提出来的一个方法。一次良好的沟通,通常要考虑三个要素——自己的感受、他人的感受和情境。如果这三个要素都能关注到,沟通就是顺畅的,情绪的能量就会流动起来,既不会伤害自己,又不会伤害对方,同时又能使双方共同努力解决问题。

除非一个人觉悟出生活的意义,否则他的能力或天赋便会用来强调自我及其欲望。

——克里希那穆提

NLP说,一个选择没有选择,两个选择左右为难,三个选择才是选择的开始。当你从三种位置看待一个事情的时候,你才真正拥有了选择,你才拥有更多的灵活性。在一个系统中,拥有更多灵活性的人会拥有更多的资源。同时,当你真的能够有更多选择时,你就自由了。

证明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不去证明。与其花时间和精力去证明自己,不如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提升自己的价值上。

为什么我们带着善意去给别人建议,反而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呢?因为当我们去给别人建议时,里面隐含了如下两个假设:

你现在这样做是不对的。

我比你水平高。

其实,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错的,更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水平低。一旦我们陷入了这种对错模式,凡事都要去争一个输赢,人与人的关系就会陷入僵局。

道理最终要服务于效果,没有效果的道理不具有任何意义。人们根本不用太在意某件事情有效果的时候是否符合某种道理,效果本身就是道理最有力的证明。当你掌握了“效果比道理更重要”这个前提,你的人生将会更加具有灵活性。所以,让自己有所觉察,清晰地知道道理与效果的关系,就能让你的道理为效果服务。

在很多人心目中矛盾甚至冲突的东西,在我的世界里是融合的。

你注意观察,那些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一般都是适应性很强的人,他们愿意接受新鲜事物,而且还刻意地去寻找新的挑战。不管是食物还是行程,他们都不喜欢一成不变,他们勇于尝试,在尝试中丰富自己的人生。”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生命的成长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作“外求”。一直活在物质的世界里,被物质假象所迷惑,耗尽全部精力去追求财富、名利和欲望,直至身体消亡。

第二个阶段叫作“内修”。开始明白物质皆为人所用,逐渐脱离部分物质控制;开始回归到生命本质,懂得花时间去修复还原自我的身体和心灵。

第三个阶段叫作“自由”。这个阶段终于了悟到一切你所遇见的人、事、物都是为了完成这一辈子的修行,没有好与坏,没有对与错。

你可能感兴趣的:(《圈层突破:如何打破人生的壁垒》精华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