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逻辑(摘记一)1.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

一、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新课程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决心彻底扭转应试教育的弊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努力构建求得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 人整体性的含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 人的完整性根植于生活的完整性。。                 

过程本身不仅具有手段性价值,亦具有目的性价值。这对学生精神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在探索知识过程中学生可能面对困惑和问题,挫折和失败,意味着即使花费很长时间和精力,可结果却一无所获,但这恰恰是一个人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和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它还生命以真实,还生活以实在。”只有在过程中,知识才能进入个体的整体经验,生生不息的转化为“精神力量”和“生活的智慧”。

二、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学生生活世界被忽视---学生一个社会情境中的具体人变成了一个单纯表演的认知者,从而造成学生生活“殖民化”。

中小学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结构的完整性与纯洁性而走入“高筑墙,深挖洞,广积粮”的误区。

新课程明示:课程内容不能仅仅来自“科学世界”,而必须以“生活世界”作为背景和来源,赋予课程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新课程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重建,努力软化学科界限,展开跨学科的对话。

三、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构建

课程改革目标: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与个体兴趣,情感,信仰,态度有关;个体的个性参与态度及个人见解进入知识,并有机融合在一起。

四、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的重建和再生是一个发展新的价值,信念,和规范的过程,是一个变“灌输中心教学”为“对话中心教学”,变“专制独裁关系”为“平等合作关系”,变“医院垄断关系”为“资源共享关系”的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程的逻辑(摘记一)1.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