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人之间的距离

戴建东

社会是一个万花筒。有贫穷,有富裕;有疾病,有健康;有忧郁,有快乐;有失落,有希望。

有的人,一生万事皆顺,无有坑珂;有的人,终日长吁短叹,怨天尤人。当我们埋怨造物主不公时,却又对冥冥之中注定的事无可奈何。

贫穷与富有,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存在于世间,看似近在咫尺,却又相隔天涯。

贫穷的人,想像不出富有人家的衣食住行;富有的人,勾勒不起贫穷人家的烟火日常。他们同存在俗世中,为大千世界涂抹着不同的色彩。

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城里人到偏远乡村去支教。他在一个周末,到学校边的山村去家访。

学生家的土坯房建在山脚下,茅草与树皮覆盖在屋顶,遮挡着风雨与阳光。小男孩正坐在门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盒泡面。

这种低劣的泡面,城里人是不屑去吃的,统称之为垃圾食品。

支教老师便对孩子奶奶说,孩子还小,不应该吃这样的食品。奶奶悻悻地回答:“我知道,我知道,平常哪会给他吃,今天他生日,他生日……”

支教老师一时语塞,他眼中的低劣食品,在这个孩子心里,却是难得一遇的美味佳肴,只有生日才有机会品尝。

这就是贫富的差距,这就是高原与海平面的距离。

这让我又想起在一本书上看到的另一个故事,一个关于城乡对事物认知上的距离。

一个乡下的孩子,到城里亲戚家做客,城里的亲戚看乡下的孩子难得来一回城里,张罗着上菜场买菜。

大鱼大肉家里都有,吃多了不利健康。城里的亲戚就挑选了许多时新的蔬菜回家,一把马兰头比一条鱼还贵,一捆野山椿抵过一斤肉。

城里的亲戚,变着法子想着,怎样才能让乡下的孩子吃好,吃得健康,吃得营养。

中午的餐桌上,城里的亲戚招呼乡下的孩子吃菜。乡下的孩子咕嘟着嘴:这些野菜,在乡下不是都拿来喂猪的吗?怎么给我吃了?

他转到厨房里,发现冰箱里猪肠子,大块肉塞得满满的,怎么这么多好吃的,也不拿点来吃吃?

乡下的孩子回去后,一个劲地说,城里人太小气,好菜都不上桌的,下次再也不去了。

后来,城里的孩子,也来到乡下做客,乡下亲戚觉得,城里的孩子娇贵,一般的伙食一定吃不惯。

于时,乡下的餐桌上,每天大猪头,大猪蹄侍候着,唯恐招待不周,亏待了城里来的客人。

城里的孩子不喜欢吃油腻的食品,每到饭点就愁云铺脸。他悄悄地转到厨房间,打开菜柜,发现里面的腌萝卜条,老荞头。

城里的孩子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用手抓着就往嘴里塞。这才是人间美味,乡下的亲戚怎么藏着掖着不上桌呢?

城里的孩子回去后,父母问他,乡下的亲戚对他好不好?孩子回答:一点都不好,再也不去了,他们好菜都不上桌的。

好菜不上桌?这是多么深的误会啊。

这哪里是好菜不上桌啊?这是城乡对美食认知上的差异,折射着城乡生存条件的反差,也让我们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这种距离,让我们内心产生深深的震撼,这是一种让人哭笑不得的距离,一种让人无可奈何又发人深思的距离。

这是城里与乡下的距离,是都市与乡村的距离,是文明与闭塞的距离,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距离。

有的人每天锦衣玉食,一掷千金;有的人却节衣缩食,紧巴度日。当今社会,富二代,拆二代,都是让人羡慕的群体,但又不可能人人都有机会成为这样的群体。

距离作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也并非一成不变。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不甘平庸的人,总会通过自身的努力,而改变家庭的命运,即而改变家族的命运。

而得过且过的人,便会一味埋怨祖上无阴德,父母无财产,导致他在世上不能坐享其成。

这种安于现状的思维,完全是一种自私自利的心里,是为自己眼前的低迷生活,寻找不切实际的借口,也为自己不努力作无力的辩解。

自古雄才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甘于宿命,本也于事无补,只有奋起抗争,才能改写人生,才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你的努力,永远不会白费,总有一天,会得到应有的回报。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之人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