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梁宁曾将用户分为三大类
一种叫做大明用户
这些人对自己的需求很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通过产品进行搜索、比价,哪家便宜选哪家。
京东就是针对这类人群的,不用直播不需要精准推荐,只要将产品分门别类有序展示,价格合适质量过硬,再用强大的供应网络保证及时送货上门,不愁没有订单。
所以京东在手机、3C这样的标准品竞争中一骑绝尘。
一种叫做笨笨用户
这些人不太清楚自己想要啥。可能是想要一件毛衣,最后却买了一颗耳钉。
大多数女性同胞就是这种类型,想买的和最后买到的可以不存在任何关系。所以当淘宝进行智能化升级,引入千人千面的头版展示、好物推荐、大V直播后,用户的停留时间更长了。
对于这类人来说,并不是一定要买点什么才打开淘宝,而仅仅是想逛,当然多数情况下逛着逛着就剁手了。
最后一种叫做小闲用户
腾讯的产品就是服务这类人的。这些人不想消费,只想打发时间。你看除夕夜王者荣耀的氪金架势就明白了。
生鲜电商的用户类型
按照这样的划分标准,最近受疫情影响起死回生的生鲜电商,其用户基本算是大明用户。
这些人要么因为小区不让出门被迫在线买菜,要么因为外出不安全而选择线上准点抢菜
但不管是什么原因,也不管是家庭主妇还是白领青年,他们都对自己的需求再清楚不过,家里屯粮没有了就打开APP采购,要什么搜什么,或对应的品类里有什么要什么,一键下单实现足不出户买菜到家。
特殊时期的生鲜电商可谓是众多家庭的刚需。
可为什么过去的生鲜电商却在破产边缘挣扎呢?
因为作为目标受众为大明用户的产品,与其他替代品相比,它没有任何优势。
先来看搜索与时效
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菜场,附近的居民早已习惯去附近菜场购买米面粮油,也熟悉每种东西在哪个位置,前后不过1-2个小时,顺便还能家长里短唠唠嗑。而生鲜电商呢,除了在少数一线城市可以保证1小时准时达外,大多数地方甚至连供应网络都没有铺开。与其苦等,还不如下个楼。
再看比价
少部分90后兴许会为了所谓的有机蔬菜等高溢价产品买单,但更多人还是偏爱便宜大碗的,你看市场最热闹的地方不就是五毛一斤大甩卖嘛。
而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生鲜电商的这些毛病都被掩盖了。
你不用迟到赔付了,只要在我把家里米吃光之前送来就好;
我在农村慢也不介意,和村民一起团购有吃的就成;
高溢价,不存在的,总比没饭吃好。
所以才会出现,各家生鲜电商在全民消费一片死寂的情形下,却一枝独秀,秀出天际。
不过,疫情总会过去,一切事物都将众神归位。
当菜场烟火气重新升起之时,现在扮演救火队员的生鲜电商会被弃之如敝屣吗?
这就要看生鲜电商接下来怎么打了。
复盘经验紧抓大明用户是未来发展之道
通过这次事件,生鲜电商们要明白,自己的受众就是大明用户
自身产品的价值就是解决其具体而清晰的需求,产品的一切都应该围绕这个定位。
页面设计上,越简洁越直观,对于用户就越友好。用户可以直奔主题,找到想要立马就下单。
时效问题上,是这次暴露出来的最大弊病,大多数生鲜电商的供应链深度严重不足,相应的运力也跟不上,难以扩大覆盖面,天然地丧失了绝大部分潜在客群。
过去,生鲜电商可以说仅仅是为城市白领们服务的,当他们闲下来想做点菜或者不愿出门买水果时,会偶尔打开用一用,而更多买菜更频繁、同生鲜电商场景更匹配的人,根本不能使用或者不愿使用。
最后再来说说溢价,这其实不用单拎出来。
价格是成本的体现,没有哪个企业蠢到宁愿滞销也要宰顾客一笔,生鲜电商的高溢价也是迫不得已,价格低了死得更快。
我们都知道生鲜制品保质期极短,很多还要通过冷链运输,这些都需要背后有强大的供应链和运力来保障的,基础设施没有搭建好,成本自然居高不下。
可见,供应链的深度和广度、运输能力,才是生鲜电商的突破之道。
关于创新的设想
最后我们不妨再来设想另一种思路
有没有可能从笨笨用户入手呢?
这次疫情除了让我们看到到,为了吃饭,60后大妈也能拿起手机学会线上抢菜,还让我们见识了一个人究竟可以有多无聊,连一场睡觉直播都看得津津有味……
其实对于不少在家做饭的主妇,她们每天都想变着花样给家人做好吃又营养的菜式,但是具体做什么怎么做其实并没有头绪;
还有一些平时忙得没时间做饭的人群,偶尔也想找一些特色菜谱,做做菜舒缓身心。他们往往选择下厨房这类做菜APP,看别人的菜谱分享、做菜过程的视频,觉得不错就动手一试。
而这类场景与生鲜电商也是高度契合的
如果把做饭直播或者厨艺教程搬上平台,用户看准哪一个就一键下单购买对应的食材,这样即使没有需求也会创造需求。
再不济,还能加大用户在产品上的停留时间。
而这些,正是迎合广大笨笨用户的不二法门。
更多干货,敬请关注公众号「萝卜吃茶」
研报放送、行业分析、一起向上成长